通过阅读事迹材料,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事迹材料能够激发我们的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英雄事迹材料8篇,供大家参考。
2024英雄事迹材料篇1
李爱民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抗日小英雄。
1942年春天,11岁的李爱民担任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
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
“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
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岁。
2024英雄事迹材料篇2
这个世界上没有大家所说的“超级英雄”只有面对困难挺身而出的凡人。一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是他们对祖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从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新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到来让我们的祖国不得安宁。但是截止到2020年2月20日,全国累计派出255支医疗队,32572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他们是“战士”抗疫情就是打仗,他们勇闯第一线。
记得有一个采访是这样的——一线医生的女儿的一番话:“我的妈妈其实是一个抵抗力特别低的人,她给儿童看病的时候自己都能感着冒回来;有意外的得知我外公居然还在一线上班,在我的世界里,我的妈妈和外公是很能行的人,我把他们借给你。他们能顶起我们这个家,他们同样也可以顶起你们患者的一片天……”她含着泪却笑着说起了这样的一番话,可是她还只是一个被家人庇护的小女生啊!没有谁,就应该冲锋陷阵,就应该英勇无畏,就应该抛家舍子,就应该无私奉献的,但在每一位医生的背后也许也会有着自己的精神支柱吧?
因为防护服的“珍贵”,所以医护人员也是特别珍惜的用着,他们甚至一天都穿着防护服,他们不敢吃饭、喝水,连女医生生理期的时候也坚持不脱防护服。男女医生都穿着成人尿不湿连续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物资最紧缺的时候,各个省,各个工作单位也都伸出了救援之手,在紧急时刻,我们中国人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其实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他们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披上了战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罢了……汗水流到眼睛里,口鼻里、手臂被口罩和衣袖勒的青紫,鼻梁上被压的满是痕迹——他们不是“白衣天使”,是“战斗天使”!
2024英雄事迹材料篇3
王朴,也叫作王璞。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一起,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的,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八路军、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为了纪念王朴,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2024英雄事迹材料篇4
6月9日,浙江杭州临平一市场发生火灾。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钱江消防救援站战斗员、方山人xx随队赶赴现场处置,在深入搜救被困群众时,现场突发意外受伤,后被救出送医,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为宣传褒扬xx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方山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追授xx“方山榜样”称号。
xx,男,汉族,山西方山人,20xx年4月出生,20xx年5月入职,生前系浙江省杭州市钱江消防救援站政府专职消防员。入职3年以来,他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奋勇当先,先后参与处置各类灭火救援任务300余次,营救人民群众30余人,曾荣获杭州市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二等奖。
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的危难时刻,xx英勇无惧、挺身而出,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集中展现了方山儿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高尚品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吕梁精神”。全县上下要广泛开展学习宣传xx先进事迹活动,学习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高贵品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xx先进事迹与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在全县掀起学习榜样、崇尚榜样、争当榜样的热潮,努力做道德的践行者、精神的引领者、时代的奋斗者,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四宜”方山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以优异成绩迎接__胜利召开!
2024英雄事迹材料篇5
那一年,仅仅只有一万人的希腊军队英勇地战胜了十万之众的波斯帝国侵略军。为了把胜利的好消息报告给首都雅典翘首以盼的同胞们,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出发了。
他在路上,不管雷雨交加、烈日当空,还是饥饿、伤痛和疲劳,都压不垮坚强的他。他只管向前跑,心里坚定着一个顽强的'信念:我是一个希腊人,不能让自己的同胞受苦受难,更不能让他们无助绝望,一定要把胜利的喜讯送到首都去!他就是勇敢的菲利比斯。
白天,他披荆斩棘地奋力奔跑;夜晚,他点着火把继续赶路。漆黑的夜里,森林里一棵棵长相奇异的树木像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怪物,忽闪的火光仿佛怪物的眼睛,菲利比斯甚至好像听到了蛇行声,恐惧的感觉如影随形。但一想到同胞还
在焦急地等待决战的消息,自己的困难和战场上的流血牺牲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于是,他勇往直前地继续前进。
走过四十多千米的漫长路程,菲利比斯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筋疲力尽的他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我们胜利啦!”
虽然英雄再也没有站起来,但他顽强、坚定的意志和马拉松比赛一直流传至今。
文天祥救国
文天祥也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曲胡笳救孤城
在中国历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陷入重重包围的军队转危为安的人,屈指算来,仅有几个。而西晋时的刘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琨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音乐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西晋末年,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騷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刘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发愤图强,希望能收复失地,还 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公元307年,刘琨带领部下一千余人离开洛陽,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晋陽(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陽由于战乱频仍,已是一座空城。刘琨到了那里,安抚流民,加强城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很快,晋陽城恢复了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匈奴骑兵再次兴兵南下,围攻晋陽城。一夜之间,五万匈奴兵把晋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刘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赶紧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出城去,请求救援;一面在城内严防死守,各个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进攻。
刘琨深知晋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便守城不出。虽然匈奴人数次骂阵,刘琨都置若罔闻。他希望以拖延时间的方式来等待援军。恼羞成怒的匈奴人却等不了,他们数次攻城,但都被刘琨带领的守军顽强地击退。匈奴人见久攻不下,索性就驻扎在晋陽城外,坐等刘琨弹尽粮绝,那时再攻城就不费吹灰之力。
刘琨在煎熬中又过了几天,援军还 是未到。已是深夜,刘琨还 在四处巡查。此时的他千钧重担在身,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登上城楼,看着一队队的巡逻士兵走过,心里稍感安心。但凭楼远望,不远处就是匈奴骑兵的营地,虽然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显然,匈奴人已经睡去。
刘琨深知:现在晋陽城内,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原本守军才不过两千,匈奴人几次攻城,又损兵折将不少;援军迟迟未到……想到这里,刘琨忍不住一声长叹,抒发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远处的匈奴营地里传来一阵騷乱,似乎被刘琨的长叹声惊醒。看到这,刘琨灵机一动,想起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四面楚歌所慑,不战自败的故事。他赶紧命人拿来胡笳——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站在城楼上吹奏起来。
刘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忧伤的胡笳一路呜咽着传到了匈奴营地,好似慈祥的母亲在呼唤久别的游子,又似温婉的妻子在思念离家远征的丈夫。渐渐地,匈奴营地里騷动起来,许多士兵走出营地,急切地寻求声音的来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声吟唱,有的则黯然泪下。连年背井离乡的征战,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经让匈奴士兵备感疲惫。在这异域他乡,突然听到熟悉的乡音,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士兵中间蔓延开来。
刘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泪流满面,吹得匈奴士兵归乡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马来报,匈奴已经撤兵北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让匈奴人军心大乱,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结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领见状,不得不下令连夜拔营起寨,退回老家。
就这样,刘琨不费一兵一卒,解了晋城之围。从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刘琨以他面对强敌时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称道。
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 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 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郑成功收复台湾
祖国的宝岛台湾在17世纪的时候,曾经遭受了欧洲荷兰人的侵略。荷兰殖民主义者向东方扩张,看中了台湾这块宝地,就在1624年派兵侵入台湾,建城堡,抢财物,屠杀和奴役台湾人民。当时的明朝政府因为腐败无能,统治不稳,所以给了侵略者可乘之机。直到1662年,伟大的爱国者郑成功才赶走了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在明朝灭亡以后,曾组织义军抗清,把福建沿海的厦门、金门等岛屿作为基地。他得知台湾民众在外国侵略者压迫下十分痛苦,就在1661年春天率船队进军台湾,决心赶走侵略者。中国军队乘风破浪,登上台湾岛,荷兰侵略者大惊失色,慌忙迎战,打了败仗,就龟缩在他们建造的两座城内。郑成功派兵把他们团团包围,并派人让他们投降,告诉他们:台湾是中国的土地,你们必须马上离开这里。荷兰“总督”竟无理要求郑成功退出台湾,愿意年年进贡,被郑成功坚决拒绝。
1662年初,郑成功发动了总攻击,向敌人的阵地猛烈开火。荷兰人走投无路,只好宣布投降,离开了台湾。被侵占30多年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这个伟大功绩的创建者,他的功勋永载史册。
李延年
绿城南宁,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大院里,已经年过90岁的李延年正给前来探望的学生讲述曾经的战斗经历。望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老人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45年10月,李延年在长春参军入伍,光荣地成为一名革命战士。辽沈战役打响后,李延年所在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参加黑山阻击战,负责阻击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廖耀湘兵团,截断国民党军“西进兵团”的退路。
“我们连夜急行军100多里,双腿跑赢了敌人的汽车,赶在天亮之前到达预定地点修筑工事。”李延年至今记得,当时部队正在抢修工事,黑压压的敌人就冲了上来。他和战友立即抢占阵地,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辽沈战役结束后,李延年参加了平津战役。1950年8月,又到了山势险峻的湘西剿匪。
军旅生活大小战斗20多次,李延年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官兵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顶住了敌人多次反扑。“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战斗。”李延年说,众多战友在那次战斗中牺牲,沉痛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1951年3月,李延年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0月,他担任志愿军某营七连指导员,他所在营奉命对失守的346.6高地实施反击。“我们接到命令执行强攻任务时,已经有两个营在敌人炮火猛烈攻袭下伤亡惨重,但我们没有退缩。”李延年回忆,经过一夜激战,他们夺回了高地,但弹药几乎已打完,部队伤亡很大,电台被炸毁,与上级失去联系。
两夜一天的战斗,敌人一轮又一轮向阵地冲击,李延年和战友们靠捡拾敌人留下来的武器,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敌军。一名战士在子弹打光后,拿着爆破筒,与冲上阵地的2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李延年带领战友坚守阵地,丝毫未退。“当时我心里就一个想法,要为祖国为人民立功,我不怕死。”李延年说。
1952年11月,李延年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记特等功1次,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李延年从朝鲜战场凯旋后,又参加了多次战斗,在部队兢兢业业奉献了29年直至离休。
清晨起床,读书、看报、听广播……李延年至今依然保持着军人本色。“要跟进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方针。”李延年说。
对于中小学校讲课的邀请,李延年几乎有求必应。“要让孩子们了解过去的历史。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吃不完、穿不完,都是牺牲流血的同志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李延年说,一定要教育好下一代,让青年当好接班人。
这些年,李延年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始终保持老党员、老军人、老英雄的本色,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魏源
魏源,湖南邵阳隆回人,是清代的一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并着有名作“海国图志”,并因此书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那个时候还是清朝的一名官员,官高邮知州,但是在晚年弃官归隐,并潜心参悟佛学。魏源的核心思想是“经世致用”,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前进主张,在当时的中国实属罕见,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观念:“师夷之长技以夷制夷”。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被海军党委批准革命烈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7篇《英雄人物事迹材料》,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2024英雄事迹材料篇6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是5名英雄留下的战地誓言。家国丹寸地,忠烈铸英魂,没有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怎有如今的和平繁荣与伟大。我们的国家是英雄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让我们高举英雄的旗帜,坚强筑起祖国国界的铜墙。
听闻边关来犯,四名年轻战士为国殉身的英雄事迹,我十分震撼,也十分敬佩。常年冰雪覆盖,气温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我甚至无法想象常年在这样的环境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纵使环境如此恶劣,战士守卫好边关的决心也不会动摇,对祖国的忠诚也不会改变。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是他们的根植于心的信念。正是有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我们才能过上岁月静好的日子。向每一位戍边将士们致敬!
砂石划破战靴,冰雪霜化眉间,寒风撕裂唇边,喀喇昆仑的勇士们!你们依旧奔于边关,立于峦巅,战数倍之敌,铸昆仑之军魂,守祖宗之寸土,捍中华之主权!你们巡逻于皑皑白雪,攀爬于陡崖残垣,一步步用生命丈量国土,一次次化天堑成为通途。你们虽已升仙,可曾烙印于魔鬼难以涉足之地的脚印将永驻人间,化为千里雪莲,芳香弥漫,激励后继守边人,守护曾以血肉之躯捍卫的万家团圆!
看到视频里鲜活的画面,我才意识到战争有多残酷。我们总说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当我第一次真切的知道这个重究竟有多重,我便再也无法坦然的说出这句话。那些年轻美好的生命,他们是为我而死。他们用生命在每个人心中刻画了爱国的真实写照: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英雄的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筑起巍峨界碑,铁骨铮铮男儿郎,边塞寒风锥刺股,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立誓守卫中华疆土,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祖国山河寸土不让!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暂时无法用语言表达对你们的敬意,用生命换来的祖国安宁,我心目中的英雄们,山河无恙,只因有你们以及那些苦守边关的军人们的守护,向英雄致敬!
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需知道我们是谁,也不需我们知晓他们的名字,和平时默默守护,战起时挺身而出。他们不单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汗水、理想甚至是生命,他们还用至亲之人的泪水和整个家庭的创伤痛苦才换来了我们的安逸,他们不讲缘由,不计代价,不求回报,我们能做的只有铭记、感恩、热爱,如此而已。他们之间的战友情令我感动,他们守卫祖国领土的决心和勇气让我动容。感谢有你,感恩有你。我会追随你们的脚步,热爱祖国,守卫人民,继续尊重和爱护你们的同伴,尽己所能奉献。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致敬每一位国土守护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中国的西边边陲上,屹立着巍峨的昆仑山脉。这里是生命的禁区,大自然夺走了大约60%的氧气。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自然条件之下,却有忠于职守的戍边官兵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他们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便出发,对预定位置进行巡逻,这样的动作日复一日,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痛击来犯之敌。在与外军的冲突中,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来犯者。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他们以行动践行着新时代守边军人的光荣使命,把对祖国最诚挚的感情撰写在严寒高原之上。
今晨醒来,仍有倦意,打开手机。冲突,牺牲几字刺入心房。瞬间清醒。是啊!当今和平安宁的环境,是由多少戍边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啊!
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是父母的心肝。但他们能在敌人入侵之时,英勇搏斗。用青春,用热血,甚至用生命去守卫边疆,捍卫国土,换来国家安定和平。牺牲的战士,有我们的同龄人。我陷入了沉思,同样的年纪,眼前面对的截然不同……
我爱他们。
爱他们的血气,爱他们的方刚,爱他们的勇敢,爱他们的决然。爱着他们,也同样爱着他们爱着的人民。
英雄已逝,精神犹存。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英雄业绩光耀山河,英雄精神催人奋进。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他们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扎根高原、奉献青春,在雪域边关以身铸界碑;面对严峻复杂的现实考验,他们常备不懈、枕戈待旦,有理有利有节斗争,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面对疯狂挑衅和暴力攻击,他们毫不畏惧、团结战斗,以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践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铿锵誓言,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我们全体民辅警要以英雄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更好履行新时代人民警察的使命任务,为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英雄是时代的标杆,他们的精神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我们致敬英雄、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诚的革命本色,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学习他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作为人民警察,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念,践行誓言,牢记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安事业上,为辖区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看了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让我潸然泪下!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们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边防线上,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更触动人心的是,他们当中18岁的陈祥榕写下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八个字的战斗口号。我觉得,这样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真的就像一个过滤器,让浮躁和畏惧远去,只留下最清澈、最纯粹的初心。我们也一定要牢记初心使命,保持昂扬斗志,忠诚履职尽责,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奋力推动xxx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好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诞成100周年献礼。
2024英雄事迹材料篇7
邰丽华,这位无声的天使, 她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用她自己独特的语言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邰丽华,这位“美与人性的使者”,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声音,却用最美的舞姿震撼了世界,感动了中国;邰丽华,这朵无声盛开的鲜花!看完她的故事,我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一闭上眼,满脑子就都是她的身影,使得我一次又一次打开书本,一遍又一遍读她的故事,一回又一回被她感动,为她折服
然而,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却藏着一颗异常坚强的心,并为此选择下一条看似最不可能成功的道路——舞蹈,没有音乐、没有节拍,只有教练的手,只有自己,只有日复一日的挥洒汗水,她,在向命运,在向生活挑战。当然,这其中的酸楚只有默默咽下,终于,不可能成了可能,她成功了。凭借《千手观音》,不仅让全国人民记住了她,也让海外友人,记住了她,她同她的姐妹创造的奇迹,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她们不是弱者。她们同样可以为国争光,在美丽的光环包围的时候,在热烈的掌声拥抱的时候,她只是谦虚地微笑、点头,那清澈明净的眼神似乎告诉我们,赞美的歌曲与她永远无缘,属于她的只有不懈的努力和优美的舞姿。
在我们欣赏20__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按排的优美舞蹈千手观音时,怎会想到表演的是21位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她们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佛塔层层相叠,而那位头戴霞冠、身披金甲、仪态庄严却不失亲切的领舞人就是邰丽华.此时我们感受到只是笼罩在她头顶的绚丽光环,却想像不出一位听不见声音的人是如何去感知音乐的世界,去追赶音乐的脚步,这其中付出了什么?
努力的拼搏,使她终于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15岁那年进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雀之灵》成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飞翔.在排练中,她几度让老师失望地摔门而去.为了能飞起来,为了登上艺术的殿堂,一个旋转动作,她要练上上千次,多少次练得晕厥过去.多么坚韧执著的女孩!
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把她的好品质用到自己身上,努力让自己成为优秀的好学生。
2024英雄事迹材料篇8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能够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向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此刻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明白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明白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最终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回到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关于金钱和名利的故事,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我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应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我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理解媒体采访的原则。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2024英雄事迹材料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