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读书心得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随着心得体会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对于它的写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信心,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医书籍读书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7篇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篇1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篇2

书是别人推荐的,看了之后觉得作者确实在中医的原理上下了一番思考

整本书前面一半的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因为没有涉及到药方、药名之类的东西。作者的视角是从西医的原理比较着来解释中医的,这无可厚非,毕竟西医是当今主流。

中医的五行之说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观点,我的意思是时间久远。那么到现在我们需要它继续的存在,就不光光是让它能治病,还需要一个明确的可以支持它成立的理论。此时五行之说就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西医理论源自解剖学的发展、的进步、学的前进等等,可以说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很多都被它所利用了。这种利用导致的认可是很强大的,因为它不是孤立的一个学科的存在,它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环境的融合。换句话说,西医的理论到实践是一个整体的外在的连续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整体性的一种表征。人们理解到认可,甚至学习它都变得很容易,因为我们从习的东西里(物理、化学、)和西医都有一定的交集知识。

那么中医呢,本源上中医的理论是很复杂的,主要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尤指老庄学说。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算作一门学科的话,那么中医所依靠的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问题来了,哲学大家每天都在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并表述出来的,这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这种情况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医学习者相对很少,甚至是学出来的就更少了,它是不能大规模的工业化量化培训的。这也是相对日益扩大的社会生活质量提高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中医相对的没落了。

中医会消亡么?应该不会,除非地球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了,那它就要消亡了。自然界会消失么,估计大多数人类等不到那一天。

那么中医能大规模发展么?那要问中华文化能发展不,中国经济能繁荣否?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篇3

?感悟中医》这本书通过集成创新、智慧之学、灵验之术、文化之花、感悟随笔、师友随感六个部分,系统的阐述了著名中医学者和科普专家马有度数十年的行医经验及概要。读过《感悟中医》这本书后,其中细细品味,主要还在“感悟”二字,‘感’代表对于祖国中医的深深情感,对于中医的信任及坚持都能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悟’更是重要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位医学大家,集齐一生领悟到的中医内涵真理,告知于广大中医学子、同行。本书集成创新部分,先分别阐述了学习中医,新一代的中医人,不仅要习得经典著作,更要在扎实的基础上,要创新。既要发扬优良的医学传统,又要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不拘泥于格式。其中又对四川名医宦世安给予高度评价,不论是医德、医术,还是对于中医的赤诚之心,都让我们新一代的学习者领悟到,‘一片丹心在玉壶’。在21世纪的今天,中医学的发展在国内取得重大的突破发展,在国际上也取得深远的影响,相信加以时日,得到全世界医学界的认可指日可待。针对仅仅依靠传统中医研究方法进行临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还是应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来研究,即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探讨。马有度教授针对麻芩止咳糖浆的领悟,就是上述方法的运用,事实证明疗效才是根本。智慧之学——中医思维,中医模式。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指导着我们的正确的生活态度,从而才会取得成功。现今社会,治病不仅仅治疗身体的疾病,作为医疗工作者,更需要从环境、心理等因素更详尽的体察病情,中医更需要与时俱进。智慧,必然是超越普遍规律的独特见解,治未病就是中医大智慧之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先安未受邪之地,这些优秀的医学思维,无不指导着我们在治疗方法,治疗模式中所持的态度,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对于“亚健康”这种类疾病的身体状态,人体正气亏虚,精神亏损,虽没有达到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但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中医则确诊为虚证。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但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越来越无法忽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及耐药性、菌群失调。故百家争鸣之地,还看今朝。灵验之术必灵验,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最感兴趣、最想学习的莫过于名师前辈们的临床经验与名医验方。针灸推拿、中药治疗,其神奇的功效,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拜读《领悟中医》时,才了解到很多名师大家,成名之前,都有‘切身体会’,或自幼体弱或亲人受病痛折磨,故下决心既救己又渡人。其中,我又深深的感悟到“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更是我们这些稚嫩的学子需要学习的品质。书中,广泛的列举出,名方中灵验的例子,如治疗失眠中可适量加入肉桂、附子,联系到古方中的交泰丸(黄连六两,肉桂一两),治疗心火亢盛,肾水不济所致心肾不交的失眠,其中黄连倾泻心火,肉桂温补肾阳,以达到心火下降于肾,温暖肾水,以致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制约心阳。作为临床医师,仅具有丰富的基础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临床疗效。书中从临床技巧、整体的辩证论治、知常达变等方面详细叙述了治病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症候、基本治法、基本方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下去。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那面对中国最具特色的中医又如何传承呢?培养强大的中医自信心,坚定并且毫不犹豫的走下去。中医发展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这点毋庸置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诚不欺我。马有度教授的感悟随笔,提到培养兴趣,并且有计划、由浅入深的博览群书,方能算是中医入门。科学的学习方法,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是我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拐杖’。马教授在随笔中,向读者介绍了众多优秀的书刊,其中尤其推荐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这本书,其对《伤寒论》的见解领悟,都值得我们学习。通读《感悟中医》这本书后,我又进一步了解到中医深刻的内涵精髓。中医,即‘中庸’的医学之道。何谓中庸?中医认为体内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失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以致病邪犹生。故中医治法,即是调节阴阳,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博大精深,我还需要学习很多知识,从书中吸取了强大的信心,相信在荆棘的道路上,我会更有力量的前进!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篇4

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

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

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

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水土合德、水火相依,12+2经络没有出现在解剖的世界里,所有被冠以不科学的学科,谁曾想左右蕴含的对称中的不对称,正如科学蕴涵于不科学里,真理最先就生长在无知里!贪就在口头拒贪的后面隐藏。我们可以体检出五脏的毛病,却难测其虚弱,更难测其“气数”!

被众多概念困扰,更被各种中医及传统文化的种种概念之关系纠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三阴三阳之经脉穴位、五脏与五藏、三宫二十八宿、地球的“人相”及方位时辰之关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之道、中庸之道、阴阳的生长收藏、风湿暑热寒之辩证等等等等。当我们总是说不清楚“缘分”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知识面太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伏藏的右脑”等等的纽带注定了你我会相遇相知。

就如:开方,就是开时间和方位一般。

所有这些的背后都有一股温暖支撑,那就是小肉球的存在,这种情感就像人体的“真阳命火”,得到他便可温温而生煦煦而养。上个星期天又搬家了,离小肉球的学校也越来越远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下个星期要去黑龙江出差一个多星期,但爱却越来越浓了,不时的想起,不时的泛起爱意,也许他不是最好的情人,但确是今生最好的爱人,那种敦厚,那种秀气,那种担当,那种纯净,那种幼稚,那种朴素,再过十天就认识九个月了,爱逐渐从血液渗入骨髓,穿透心脏。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篇5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本次读书心得主要是关于“独取寸口”切脉法的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独取寸口”的切脉方法,虽然是《内经》首先提出的,但实为《难经》首创。详论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下述二条: ①寸口为手太阴肺经脉动之处,因其动,可以探知; 因其所处部位,最能反映手太阴肺经情况,而“肺朝百脉”,全身经脉营卫气血均会聚于手太阴肺经,所以寸口能探查全身经脉气血盛衰运行情况。此所谓“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②经脉的作用是行气血而营阴阳,内系脏腑,外络肢节,脏腑组织之温养濡润、内外联系均依赖于此,寸口既为“脉之大会”,则脏腑之气朝会起止于此,所以寸口能探查脏腑之气盛衰生败情况,此所谓“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难经》首创了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定位、定位名称、定位方法及寸、关、尺三部脉位之长短;三部各有浮、中、沉三种指力及候诊方法,以及十二经及人体不同部位疾病在寸口三部的候诊都有明确定位。“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 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由于寸口脉反应灵敏,简便易行,所以得到了广泛和普遍运用。

?难经》提出“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系统论述其诊病原理、脏腑配位、具体手法和辨脉识证的一般原则,简便、易行、有效,沿用至今,不失其应有价值,突出了中医诊法的特点,确是诊断学上的伟大创举。《难经》的“独取寸口”是用不同指力切按取得的,表里不同层次反应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如五难有持脉若三、六、九、十二菽重,以及按之至骨来分别测知肺、心、脾、肝、肾所属层次气血的情况,十八难约之为浮、中、沉“九候”,即浮取、中取、沉取的诊脉指法,沿用至今,更适用于临床。“独取寸口”通过脉象辨析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机等内容,特别是其依据阴阳脉法提出的“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关之前后分阴阳及阴阳相乘、伏匿和关格覆溢脉象等主病机理,对临床很有启发作用。

临床应用“独取寸口”脉法,根据患者脉象辨析病机、病位常常是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为:1.估测预后:以脉之有根无根来诊断疾病死生; 三难指出覆溢脉为主死的真脏脉; 十五难以胃气有无决病之死生;十七难以脉证合参来诊断病情的预后死生; 二十一难的“脉病形不病曰死”等。根据《难经》五脏脉“绝于内”、“绝于外”理论,申明了毋“实实虚续,损不足益有余”的治疗禁忌,指出了诊脉在指导治疗方面的作用。2.辨别病情《难经》论述的寸关尺三部九候部位诊察脏腑经络病变(十八难) 、五脏脉象及其主病(十三难) 以至损至脉象主病(十四难) 、“伤寒有五”的相应脉象(五十八难),以及脉证合参的诊病理论(十六难) 等等,都常用于临床辨别病情、诊断辨证,后世脉象主病的诊脉辨证方法,就是对这些理论的扩展和发挥。3.辨析病机《难经》通过脉象辨析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机等内容,特别是其依据阴阳脉法提出的“浮者阳也,沉者阴也”( 四难) ,关之前后分阴阳及阴阳相乘、伏匿和关格覆溢脉象等主病机理,对临床很有启发作用。根据脉象辨析病机、病位,常常是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内容。

当代的脉学理论和临床应用虽然继承了《难经》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但仍存在偏重于脉象主病而忽略脉学理论的倾向。因此,务必要重视《难经》脉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讨“阴阳脉法”、“元气脉法”、“脉证合参”等脉学理论和方法,并与脉象主病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用于临床,以提高脉诊诊病效果。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篇6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沈仲圭先生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先生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本把它记下来了。”

姜春华:“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忘却亦快。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逐渐使我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篇大作及中医经典都是这时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力于当年窗下功夫。”

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篇7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典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7篇相关文章:

中医实习的心得体会6篇

读中医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中医的心得体会6篇

在中医院实习的心得体会8篇

党书籍的读后感7篇

在书籍中成长作文7篇

红书籍读后感600字7篇

卖书籍的读后感优秀7篇

中医医生年度工作总结7篇

中医生个人述职报告7篇

中医书籍读书心得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