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800字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有了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电影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观后感8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观后感800字7篇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1

或许是因为钱学森和我是两个时代的人,我其实并不知道钱学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看电影之前有同学问我钱学森是干什么的,我摇摇头,说不知道,旁边马上有个同学应付着,是不是数学家啊?

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钱学森是个科学家,这是我以前一直不知道的,2009年时,电视上、报纸上到处都是钱学森去世的消息,报道他的一生、他的学术、他的成就等,在那时我依然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我们有个对我们国家奉献很大的人死了,他是干什么的,我依旧不知道。

这次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有了很多感慨,我感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也感叹了美国人扣押钱学森的愤怒。

钱学森对我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我国开展了一个新的领域,一个我国曾未达到过的领域,陈坤也许不是最像钱学森的,却把钱学森的感觉演得很好,让我身灵其境,我在看这部影片时,我也为钱学森愤怒,也想咒骂美国人,可是我清楚地明白,当年钱学森的心情我们都无法理解。

钱学森为我国开展了两弹一星,也是我国杰出贡献科学家。

我认为钱学森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钱学森是个非常浪漫的人,不论是他对他太太的求婚方式,还是进了拘留所也不忘表达他对他太太的爱意,亦或是他临终之前的采访中说出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音乐,他都时时刻刻的想着他的太太蒋英。蒋英女士在今年2月5日逝世,《钱学森》在3月2日上映,前后一个月都不到,蒋英女士没能看到《钱学森》的上映,就去世了,这是《钱学森》的主创人员的遗憾。

蒋英女士是个非常好的贤内助,长得漂亮,又善解人意,还是个接触的西洋女高音歌唱家,可是她为了她的丈夫,愿意放弃她的歌唱事业,努力的成为一个好的妻子、母亲,我觉得蒋英女士是伟大的。

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对我感触很大,也有很多很多的想法。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2

继成功执导为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树碑立传的电视剧《海棠依旧》后,导演陈力马不停蹄,迎难而上,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电影《血战湘江》中出任导演。夜以继日,奋战数月,用长征精神拍摄长征,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众所周知,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创作,表现“湘江之战”是一大难题。此役因博古、李德拒听毛主席的正确建议,顽固执行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错误战略,导致红军伤亡人数惨重。如何忠于史实,用一部电影的有限容量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场悲壮的失败之战中所彰显的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记得著名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曾言:“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勇于为自己设置难点,并善于用政治智慧与审美智慧征服并翻越难点,令难点转化为作品的亮点,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血战湘江》正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审美创造。

首先,《血战湘江》以气势宏大、鲜明生动的电影语言,讲述了红军指战员为实现北上抗日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而血战湘江的动人故事,形象揭示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无论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人物,还是林大哥和他的三个儿子等普通战士,抑或是陈树湘率领的为保证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而牺牲的几千名红34师将士,哪一个不是为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血战湘江》是一曲红军将士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壮颂歌。

其次,《血战湘江》以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的情节构思,讲述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路线,与以李德、博古为代表的脱离中国实际、僵化执行国际共运指示的教条主义路线之间的较量与斗争,形象揭示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没有湘江之战惨重教训的实践检验,就不可能有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越来越多的红军将领发现真理在毛主席一边,进而通过遵义会议实现了伟大的转折,开始在斗争中形成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再次,《血战湘江》把宏大叙事与底层叙事水乳交融般结合,既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林彪和博古、李德等红军将领形象,又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有血有肉地虚构刻画出以林大哥和他的儿子们为代表的底层红军战士及老百姓的形象,从而形象地揭示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林大哥原本是一个民间裁缝,他义无反顾地带领三个儿子参加红军。通过长征,接受革命洗礼,全家人都成为坚定的革命英雄,连仅留家乡、负责传宗接代的老四,在父亲与三个哥哥都为革命捐躯后也找到毛主席,成为了一名红军英雄。影片精心设计了毛主席与林家父子之间充满真情挚感的动人故事,尤其是关于“军帽”“军装”等托物言志的细节表现和意象营造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忘。影片的史诗品格,也由此奠定。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3

我对国产电影包括国产动画一直有偏见。总觉得他们讲不好一个故事。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看后让人大呼上当。这种情况,自上一部《大圣归来》之后还是有很大的改观的。所以这一次,女儿再推荐《大鱼海棠》时,尤其是说,这部动画历时12年。就变得有些期待了。

是啊,12年前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呢?时光流转,至少那时还有头发吧。

椿和锟的相遇,只有一天。然后锟就因为救椿死去。然后锟变成了一条鱼。被椿渐渐养大。

这里有爱情吗?

没有看到。

刚开始见面的时,情节太少。连她们是否是一见钟情我都没有看出来。然后锟就变成了椿的宠物。从头到尾,真的就是一只宠物。你喂他食,他就吃;他丢了,你去找他。

但,一个人会爱上自己的宠物吗?我想不会吧。

这段情节中,她们没有互动。她们违背了爱情中双方平等交流的原则。

作为备胎的湫。难道也是真的爱么?我觉得那只是一个少年的任性。在现实世界里,这样的人也有,可是往往最后要因为这执着的性格而付出代价。这不是爱,而是因为自己的执拗,一条道走到黑。即便这个人变了,即便这个人心属他人,依然执着。

这依然不是爱。

这里面有几个太低级的桥段。湫醉酒后,在悬崖边怒吼,“你拒绝的是一个天神的爱情”。这种情节,只有恶俗的青春剧中才会看到。作为一部有中国画风有古典美的动画电影。对男女情爱的处理,最好是轻描淡写。就像日本的宫崎骏的动画少与爱情有关,即便有,也决不会让少男少女轻易说出“我好爱你”、“后悔那晚没有抱住你”这样的台词。即便暧昧,也极含蓄,说出来,便是轻薄。

戏剧中,世俗中的爱情。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欲爱而不可得。

这部电影中所表达的,让海水倒灌,天崩地裂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设计太多的生离死别,企图来推升这种爱情的“高度”。

其实真的情爱,完全可以跨越时空,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又算得了什么?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4

观后对片中多个镜头历历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战争是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战争是残酷的,在我们抱怨当年日军暴行的时候,事实上在之前的纳粹二战中,早已上演过。不管是在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杯具,还是在亚洲大陆上中国的陨落,历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类的贪婪与野心,欲望与自私。片中的细节不管是不是真实的,我们都相信在战乱的年代,国人是团结的,中华儿女是齐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复存在,“国”在当时必须是凝聚众人的基础,信念的所在!大到现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话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灭——落后就要挨打!

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

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

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礼貌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一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我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我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终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

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5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有多种评价标准。其中,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有效的思想穿透力,应该是将一部影片推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新近在全国公映的、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雷锋在1959》,首次聚焦身穿工装的雷锋,为雷锋叙事增加重要一环,使影片具备“补白”意义,而且凭借对人物的独到把握和精准表现,为“影像雷锋”赋予了新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

影片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来源于对雷锋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处理。雷锋依然是那个敬业、奉献、好学、肯钻研、有爱心的雷锋,但在他身上,显然又增加了一些以前雷锋形象中被有意过滤掉的东西。初到焦化厂,看到师傅因自己身材矮小不喜欢自己,雷锋也会委屈,也会有情绪;身边的工友忍受不了条件的艰苦要当“逃兵”,雷锋赌气喊出的话是“以后你永远不要说你是毛主席家乡的人”;甚至在这一个雷锋身上,偶尔还会玩点小伎俩,耍点小聪明:到焦化厂报道、征兵动员会,为了掩饰自己身材矮小,竟偷偷在自己脚下踩个箱子,在屁股下塞个行李包。所有这些细节,不仅没有损害雷锋在精神上的高大,而且迅速拉近了他与观众的情感距离,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

不仅如此,影片还大胆地切入了雷锋的情感世界,把一段温馨美好的青春恋情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雷锋和小易之间,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卿卿我我,甚至连一句表白也没有,只有彼此心照不宣的默默关心、互相支持。离开鞍钢总厂,雷锋送小易日记本,以克服困难积极上进互勉;为抢救水泥,雷锋的被子被淋湿,小易主动为他把被子烤干、缝好;在参军问题上,小易明知如果雷锋参军入伍,心爱的“雷锋哥哥”就有可能离开自己,但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她还是坚定地支持雷锋,展现了真爱的无私。入伍欢送会上,小易深情脉脉地为心爱的人戴上大红花,不舍地站在雷锋身旁。此时,她多想像旁边那对恋人一样,和雷锋离得近一点,靠得紧一点,悄悄地牵一下对方的手。但是,小易的手满怀期待地动了几动,终于没有得到回应,只能失望地缩回。懵懂的雷锋,此时正沉浸在欢欣鼓舞的兴奋中。这个细节处理得相当艺术,既把小小的遗憾置于两个人的爱情之上,又巧妙地维护了两人之间爱情的单纯、朦胧。

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还来源于历史感的铺陈渲染。在电影制作炫技成风的大背景下,《雷锋在1959》反其道而行之,以素朴为美,以质朴取胜。近于黑白的整体色调,单纯真诚的人物性格,辅之以颇具怀旧色彩的舒缓配乐,以历史的纵深感作为故事的背景和烘托,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回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之中。

如何让雷锋精神刺穿历史的厚茧与当代对接?这既是对影片思想穿透力的拷问,也是对雷锋精神时代生命力的重新审视。影片中,“这一个”雷锋有主见、有梦想、敢坚持。他一直怀揣军人梦想,征兵消息传来,身为焦化厂推土机手的雷锋,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参军,甚至在工厂领导不支持、身体条件不符合、部队不愿接收等诸多阻力面前,也丝毫不动摇。为了梦想成真,他用尽办法,软磨硬泡,终于打动各方,实现夙愿。由此,雷锋身上的“螺丝钉精神”就增加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意味着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更意味着主动的寻找、执着的坚守和不懈的追求。这样的雷锋,离时代更近。

说到底,《雷锋在1959》要做的就是将既往格式化、板滞化的雷锋进行历史的和艺术的还原、释放,塑造一个可亲、可近、可学的雷锋,让一种宝贵的情怀回归当下,回归我们日常的精神生活。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6

?流浪地球》票房突破1亿,好评如潮。这部电影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科幻电影,也向外国证明了中国可以拍好科幻电影。

看科幻电影从来不流泪,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我几乎是湿着眼睛看完的。最让我感动的是大家一起拯救地球的最后一幕。

当时电台广播了联合国放弃地球的决定。让我们回家,和家人一起度过剩下的一天。虽然句子很温暖,但语气很懂事,很吓人。其余的人听了都放弃了。但刘启、韩朵朵等年轻人不死心。他们仍然尽最大努力争取最终的成功。刘启提出引爆木星拯救地球,但这个计划遭到空间站电脑的坚决反对。它认为这个计划的成功率为零。刘启的父亲刘培强知道这个计划,不顾空间站的反对,用酒精烧掉了空间站的所有资料。刘启号召其他救援队一起拯救地球。最后大家都欢呼起来,一起推发动机。终于火出来了,但是离木星还很远。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真的没有希望的时候,刘启的父亲英勇牺牲,弥补了这段巨大的距离。最后,地球终于得救了。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他们最终没有放弃地球,而是和地球一起流浪。其中,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的返璞归真,让这部科幻大片更具情感色彩。这部电影不像某些好莱坞大片,因为无法生存,放弃了地球,去了另一个新家。他们永远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和地球一起流浪。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虽然没有电影那么伟大,但是拯救了地球,却不得不让人感叹。比如《大江大河》的导演孔胜,不追求名利,只想拍好电视剧。他一直很坚定,很认真。还有真正的钢琴大师朱晓玫,60多岁,从来没有华丽的服装。她为了练琴,甚至为别人做家务,历尽艰辛。但是她没有放弃。最后,一切都有回报。她的巴黎音乐厅爆满,她演奏的巴赫堪称自然!

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充满了希望。只要有希望,就要努力去实现,哪怕很累很苦。正如影片开头所说,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和dia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回家的路!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7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一个普通人无法说得清楚,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在我们在我们的下一代世代相传!

电影观后感800字7篇相关文章:

电影教父观后感5篇

读后感的800字优质7篇

秘密花园读后感800字7篇

读后感的800字推荐7篇

岛读后感800字优质7篇

鲁肃读后感800字推荐7篇

音乐电影的观后感5篇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6篇

《茶馆》的读后感800字7篇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8篇

电影观后感800字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