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7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材料的内容应该基于我们在实际项目中所展现出的责任心和才能,事迹材料可以启发人们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培养高尚的品格和价值观,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7篇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篇1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是啊!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动着——中国。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_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忠诚一生,奉献一生,就是要把建设伟大事业当成一辈子的追求,终身践行。忠诚、奉献不是一个简单词汇,而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翻开入党志愿书,曾满怀忠诚地表达了为党的事业奉献一辈子的愿望,这份初心时时让我们心潮澎湃。今天,当党的事业需要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能不冲在一线呢?

忠诚一生,奉献一生,就是要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抛弃一切名利的境界。我们的先辈们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多少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就是党员的光荣和担当。他们靠的是什么?忠诚和奉献!和先辈们相比,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舍弃的呢?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篇2

有这样一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将于今晚(年2月17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重播。从20_到,感动中国走过19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篇3

?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太好了,真是让人感动。一个个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相信这个世上光明还在,崇高还有。

向榜样学习,坚定信仰,忠诚于党。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灯和动力源泉,也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正是这坚如磐石的精神之钙,才铸就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铸就了新中国不屈的脊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精神懈怠,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事业上的困难挫折,面对所谓“成功人士”,忘记了入党的初衷,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只记住了自己所谓的不如别人,觉得不如别人混得好,不如别人生活好,不如别人有地位,不如别人有面子,种种的对比,使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对待事业缺乏信心。坚定信仰,就有力量,这点在支月英身上体现的更为直接。坚定信仰,让道路更明确、思想更端正,永怀赤子之心,坚信党的路线、纲领不动摇,用“四个自信”武装自己的思想意识,凝聚成强大的信仰之力,推动党和国家的建设不断前进。

向榜样学习,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测绘行业是一个集体,强调的是团队精神,每一名同志都在其中担负着自己的职责。任何一个岗位上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影响到单位的正常运转,甚至会给集体和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有的人老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好干不出成绩,想换好单位好岗位,可是却从来不扪心自问,到底有没有一心扑到自己的岗位中去,有没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让自己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干精。支月英连续36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始终如一的恒心,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向榜样学习,甘于奉献,无悔青春。支月英扎根深山36年,为了山村教育无私奉献艰辛付出,这样的奉献精神同我们测绘行业薪火相传的测绘精神是一致的。“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是我们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独有的文化内涵,是测绘人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中践行的行为准则,提炼的精神成果。作为经常出野外工作的我们也时常能感受到那一份远离家乡、远离尘世的孤寂。当面对繁华的诱惑,面对亲情的炙烤时,我们要向榜样学习,牢记自己肩上的神圣使命,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换来单位的进步,换来大众的便利,换来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个人价值也在其中得到了的体现。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篇4

有没有谁会突然到来,举起没有手的姑娘起舞?有没有谁会竭尽全力,用微光点燃所有向往?有没有谁愿意跋山涉千里,去正视那些苦难与感动?

人常言:“世道二字,理应一分为二。道是人心所向,世就是万家灯火下的一粒米粮,城郭万里中的一块青砖。”我们的国家从未放弃过我们的一粒米粮,所以才让我们的扶贫之路比世界早了20年完成。

硝烟散尽,仍旧披荆斩棘

朱彦夫,一个从战场上逃回一条命的.战士,一个朝鲜志愿军烈士留给人民的礼物。

爬着、跪着、滚着去翻山越岭,用残肢夹着笔,用嘴叼着,去写下当年的战火与硝烟。当年那个年轻气盛,不怕死的志在报国的少年,隐姓埋名回到家乡当扶贫干部,仍旧怀着那份热烈的赤子之心为百姓谋事,让吃不起饭的大家过上好日子。

人到底要多无私,多忠诚,多爱人民,才能这样不辞辛苦,才能这样经受苦难、忍辱负重?正因有这样的扶贫干部,才会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命运不公,也要向阳而生

“与其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夜行。”没有双臂也可以用脚生;没有一只手,另一只也可以撑起家庭的向往。张顺乐说:“夫妻同心,其力断金。”他是丈夫,是父亲,所以迈着假肢也要上山路,所以拼尽全力供女儿读大学。

生活中可以有苦难,这不可选择,也无法逆转,但是否要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像花儿一样,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国家扶贫是扶志,他们不屈于命运,不抱怨黑暗,所以才能早早脱贫,国民上下一心,才能有所成。

千帆尽阅,才能苦尽甘来!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篇5

不平凡的2020年过去了,2021年正在悄悄向我们走来,但在2020年里,涌现出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为了让全国人民了解并记住他们的故事,特为他们举行的颁奖典礼,我通过电视观看了他们的.奖仪式。

在受颁奖的人中,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有志愿军空军飞行员王海,有武汉的著名志愿者王勇等。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开办爱心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他们所做的事帮助了许多人,并且一做就是十八年。

夫妇俩平凡而朴实,真诚而善良。有这种想法是从18年前开始的。当时有一个病人家属来到他们面前(他们开的饭店紧挨着肿瘤医院),说:"你们能借给我点火吗?"夫妇俩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们明白病人家属内心的痛苦,于是他们就产生了将火借给病人家属,让他们去做饭给病人吃的想法。他开始增添:煤球炉,增添炊具、调料等物品。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大家都愿意在这里做饭,而不是从街上买饭给病人吃,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到家的温馨。18年过去了,这间厨房的炊烟从来没中断过。十几年,夫妻生活不知贴进了多少钱,因为自己也不富裕,为了使这间厨房继续开下去,从原来的免费到收取微不足道的1元炭火钱,就这样夫妻俩在默默为社会作着贡献。难怪颁奖词中有这样说:"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是啊,不是一天两天,这一做就是18年,有几人能默默坚守18年?只有万佐成,熊庚香他们夫妻俩。正像节目为他们爱心厨房写的评价语一样:“炊香万灶烟!”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篇6

王娅是本市一名普通的电力退休职工。从1985年开始,她就走上了爱心公益之路,并默默坚持了30余年,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爱心善举的痕迹。在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更是将唯一一套住房捐给基金会,用于资助寒门学子。此外,王娅还常年无偿献血,并于2016年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决心将自己的仁爱之心从生前延续到身后。

2016年7月,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1500余万元捐助西部贫困孩子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王娅知道此事后,通过邮件与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取得联系。“我是工薪族,愿意为贫困孩子尽点心意。”王娅述说了她朴素的心愿。于是,她开始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先是汇去6000元资助了甘肃一名高中生三年的生活费,随后又捐出6000元资助了另一名学生。王娅常说:“虽然我没有孩子,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我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孩子是未来。”

当被查出罹患胰腺癌晚期,倔强的王娅一边和病魔抗争,一边加快捐资助学的脚步。就在化疗进行第五个疗程的时候,王娅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将本应用于治疗的钱全部捐给贫困学生,就这样,一笔3万元的捐款汇到基金会账户上。不仅如此,王娅还将仅有的也是最大的资产--一套商品房捐赠给基金会,用以资助更多的贫寒学子。

2月16日22时21分,王娅因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按照她的遗愿和生前协议,她的遗体被送到了天津医科大学,这位生前坚持助学助困的普通女工,在身后为医学教育事业燃尽自己的光辉。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篇7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

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

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

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在战场上是个勇士,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

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战争这个雕塑大师,把沂蒙山雕塑得更加凝重、庄严、显赫。

朱彦夫回到山沟里,才知道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一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不断搏战的过程。

朱彦夫为了练习生活自理,来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1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一直与命运搏斗。

他终于成为胜者!他是一个成功者, 1957年,全村8名共产党员,一致选举朱彦夫当了村党支部书记。

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

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

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 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沂蒙百姓,以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模板6篇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作文素材及事迹6篇

2024年优秀人物事迹材料6篇

2024年疫情先进人物事迹5篇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2024年100字8篇

观看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6篇

2024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6篇

2024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模板6篇

2024年感动中国张桂梅观后感6篇

2024感动事迹通用7篇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