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书籍对于生活和社会的启示和反思,读完有意义的书籍之后,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书中的主题和观点,用心写好读后感,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贝多芬传》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贝多芬传》读后感篇1
有一个成语叫做“呱呱坠地”,描述的是宝宝哭着降生人世的情景,说白了就是宝宝刚被妈妈从子宫和生殖道中挤排出来哇哇大哭的情景,这对妈妈和宝宝都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在分娩过程中,若没有推动宝宝前进的动力,宝宝是不能自主娩出的。这一动力,主要就是妈妈子宫和生殖道的收缩力、挤压力。据说,这对宝宝大有好处。
这让我联想到《贝多芬传》。
音乐家贝多芬的父亲出于家庭经济的需要,急于开发贝多芬的音乐天赋,便逼迫贝多芬练习小提琴和管风琴,使贝多芬走上了音乐的道路,最终成为“音乐巨人”,奏出《命运交响乐》。这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到那么一个道理:家长的督促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尽管这种压力使孩子感到痛苦。
或许,有人认为学习全凭兴趣和爱好,否则,就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效果,甚至造成厌学。可是,我个人认为:学习不一定全凭兴趣和爱好,有时要靠外界的压力,外界压力往往是学习的强大推动力。
就拿初中的学习来说吧,不见得每个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综实等科目全都感兴趣,也不见得每个学生对每一科目的每一章节全都感兴趣。怎么办?那就得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强迫学生学习。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惰性,有时会不愿意自觉学习而消极怠工,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向他布置学习的内容,提出学习的要求和奋斗的目标。例如,学生不认真完成并依时缴交作业,就得留堂补做;学生不愿背书,就要请家长在家协助老师监督背诵。其实,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具有强制性。
一个老师带一名学生到操场散步谈心,走了三圈,用了六分钟。老师叫这位学生独自再走三圈,好好想想刚才老师的话。这位学生又走了三圈,耗去两分多钟。老师二话不说,往这位学生的肩膀上放了一块十斤重的石头,然后要他再走一圈。按理说,这位学生会走得慢一点。谁料,由于有石头硌着压着,这位学生竟然跑起来了,一圈下来,只用了三十多秒。这个故事说明: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压力与效率、效果成正比。
从《孙权劝学》来看,要不是孙权费尽口舌,现身说法,连劝带逼,软硬兼施,吕蒙就不会去治经知往事,吴下阿蒙就不能对鲁肃自豪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有人问钢琴家刘诗昆:“你喜欢钢琴吗?”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不喜欢钢琴。可是他感谢父母。因为他父母强迫他学钢琴谋生,所以他才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我再一次强调:学习不一定全凭兴趣和爱好,有时要靠外界的压力,外界压力往往是学习的强大推动力。
对学生来说,给予适当的学习压力是必须的,所以,对时下常提的“减负”,我是审慎看待的,不敢完全苟同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篇2
寒假,妈妈送我一本书——贝多芬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虽然有些深奥,但是妈妈对我的讲解后我对这本书有了一点了解。
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死于1827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初期是他对于钢琴的热爱,作为钢琴家他有火一般的热情,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幻想,为自己创作钢琴奏鸣曲是着一时期他最富有创造力的表现,热情、月光曲;中期灾难降临到贝多芬这位天才的头上。他的听力出现了障碍。但是他坚强的挺过来了。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内容广泛,充满力量,有著名的英雄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在这时期贝多芬在最伟大的作曲家的宝座上稳坐江山;后期贝多芬耳朵完全失聪,与外界日益隔离。
评价贝多芬的人很多。有一位希腊的作家这样评价贝多芬:
“贝多芬,大师之王。
才华横溢的悲剧英雄。
狂热追求永恒的浪漫主义音乐之父。
贝多芬赋予现代艺术英勇无畏的力量。
他是苦难与拼搏的人最知心的朋友。
当我们为悲惨世界致哀的时候,他会给予我们安慰。
当我们在永无止境而又毫无结果的斗争中感到劳累时,他会带给我们乐趣。”
我认为贝多芬的精神是伟大而不朽的,任何时候都具有意义。在欣赏贝多芬作品的同时,我们别忘了不朽作品如何创造出的故事,不要忘记作品里面那种不朽的精神——创新、创造。永不停止!
《贝多芬传》读后感篇3
在《名人传》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贝多芬传》,贝多芬一生苦难,痛苦不堪。
贝多芬的父亲想开拓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被整天钉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的童年生活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童年尽管如此悲催,但他还是有着永不放弃与坚持不懈的信念。当他20岁的时候,更大的痛苦来临了。听力开始衰退,这算是对音乐家的折磨了吧!这对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经写下了遗嘱。
令我惊讶的是,在写下遗嘱之后,贝多芬并没有自寻短见,相反,恰是这份遗书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也许我应该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压力下,我能像他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吗?
“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尽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痛苦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者的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这应该就是对贝多芬的生命进行的一个的解释。
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我们却缺乏拼搏的精神。我们总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了微薄的成绩之后就停滞不前。贝多芬恰好是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他照出了我们内心的那份卑微与渺小,给我们的心灵以良好的启迪。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让我们呼吸到了强烈的“英雄气息”!
罗曼罗兰以音乐评论家的独特视角描绘音乐家的内心世界,罗曼罗兰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贝多芬在从事音乐中的心理活动。
贝多芬不得不说是一名伟大的音乐家。
《贝多芬传》读后感篇4
贝多芬,一个对歌曲十分偏爱的人,却要接纳运势的挑戰;贝多芬,一个悲剧的人,却从平平淡淡慢慢变为知名人士;贝多芬,一个被病痛盘绕的人,应对着这么多的艰辛,却毅然挑选了生存下去,再次投身歌曲中。
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艰难的,因为爸爸急切开发设计他的歌曲天赋,四岁的他被他的爸爸驱使学各种各样传统乐器。当他一点一点长大了的情况下,恶运有一次来到了他的的身上——他的妈妈在一七八七年过世。贝多芬痛不欲生,他仅有写信他的朋友。
在痛苦中长大了的贝多芬一生承受了许多许多:感情的回绝,妈妈的英年早逝,家中太早给他们的沉重负担······在他的心中划下了一道又一道伤疤。可是他也是好运的,在贝多芬拜海顿从师后,他逐渐出类拔萃,正当性他在享有成功的喜悦的情况下,一次灾祸已经偷偷地来临。
总算灾祸“暴发”了,贝多芬遭受了人体的“叛变”,他依次得了肺部疾病、风湿病、黄热病、角膜炎······诸多的病症摧残着贝多芬,他的人体在一天比不上一天。性命的烧开刮起了歌曲的终点站,贝多芬与运势抗争,最后变成了全球的知名人士。
把我贝多芬那不折不挠的精神实质所震撼人心,所钦佩。人生道路对他而言就好像是经历了一场猛烈而惨忍的抗争。凄惨的运势不但来临在平常人的身上,也来临在名人的身上。
《贝多芬传》读后感篇5
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贝多芬
或许,这个世上有无以计数的名人,他们有着各自的故事。但贝多芬一定是那其中最令我敬佩的人,而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命运,似乎一直在与贝多芬开玩笑。家境贫寒不说,父母早逝,养活家人的重担有些过早地压在了他身上,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社会对他的认可,却双耳失聪。再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这,对一个人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其痛苦程度就像画家的两眼失明,品酒师失去了味觉,裁缝失去了双手一样。那种痛,是失去至爱的心在滴血,或者更像是哪唯一的精神支柱突然坍塌,灰蒙蒙的天就那样压了下去,令人无法喘息。
可是贝多芬去并没有因此从历史的舞台上黯然离场,而是从耳聋的悲哀中走出来,将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我似乎听得见刚开始他因听不见而发出的愤怒吼叫,看得见他烦躁痛苦的神情,但他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音乐的热爱,走出了磨难以及磨难所带给他的不良情绪,将自己的思想注入音乐中,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他的喜怒哀乐,用生命谱出了一篇篇不朽的乐章!
他,贝多芬,如他所说,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的一生历经坎坷,屡遇磨难。可面对这些磨难时,他总是毫不退缩,直面挑战。纵使困难挫折足以使他万念俱灰,他仍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决不向命运低头!
人们常说,世事难料,命运有时也会一反平静来点风浪,有的人连忙退入避风港,再也不愿出海;有的人则直面逆境,顽强的驾驶着船只,驶向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无疑,待风浪过后,最绚丽的彩虹肯定为后者所独享。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办呢?我想,我们也应该像贝多芬那样,永远不熄灭对生活的热情,坚持自己的梦想走下去。世界如此美好,挫折不应该成为我们厌世的理由。
曾经听一个好友说起过:“即使生活有100个让你哭的理由,那你就要找出101个理由让生活笑。”其实我觉得只要一个理由使足够了,那便是“我在这世界上还有我的梦想,我的信仰和爱我的人,挫折是生活对我的考验,我决不能让他们失望!”
听着激情豪迈的《命运交响曲》,仿佛眼前又出现了那张坚毅的脸庞,正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放。
他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烈火,永垂不朽的英雄!
《贝多芬传》读后感篇6
一口气,读完贝多芬传,不免长嘘一口气。
为贝多芬的困苦而嗟叹!为贝多芬的抗争而赞叹!为贝多芬的才华而惊叹!
贝多芬的一生是困苦的。三岁失去教导自己的祖父,七岁失去疼爱自己的母亲,儿时经常被酗酒的父亲毒打,三十岁失去听力,曾经心爱的二个女人都离他而去,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 …… 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没有摆脱穷苦的命运。
贝多芬的悲剧一生似乎没有快乐可言,但他毕生都在为艺术献声。他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当我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相信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贝多芬才能忘记命运的不济以及生活的艰辛。他完全沉醉于音乐,他的快乐来自音乐,他的幸福来自音乐,这种快乐和幸福只有他一个人能享受,这或许也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在与命运的搏斗中,贝多芬无疑是胜利者。他的拼搏与他的作品都赢得了后人无限的敬仰和爱戴!
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最然他的作品不算最多,但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没有之一。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欢乐颂》、《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最为难得的是他最优秀的作品都是在他失聪后最为困苦时创作出的。这也应了古人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看完全书,久久不能平静,上帝不会因为谁是天才而眷顾谁,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有句玩笑话这样说:“点背不能怪社会,命苦不可怨政府”,话糙理不糙。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挫折和痛苦,当我们面对病痛或困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些名人、伟人为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唉声叹气,要扬起生活的风帆,坚定生命的信念,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篇7
跟随罗曼罗兰的脚步,怀着一颗丑崇敬的心去读贝多芬的一生。当我静静地合上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们常常只被他辉煌的创作所吸引,对于贝多芬细致入微的一生,我们还是知之甚少。
作为一个著名的人,贝多芬从未被人所了解,所以他永远无法讲述他的苦难。
贝多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生活承受着无数的压力——舆论、家庭、健康。他生活在一个成功与不幸并存的世界。由于不幸耳聋,他很难与人交流。当然,他也不想和别人交流。他高傲而孤僻,那永恒的沉默使他既平静又恼怒。因此,他致力于他的音乐。
他年轻时是多么的热情,他的作品流露出生命的新鲜和热情,这似乎是他的语言,他似乎成功了,但灾难接踵而至,更多的疾病无休止地折磨着他。但他说话放肆,藐视世俗。在他的晚年,他极度贫穷,他不断的音乐会给他带来了名声,但却没有带来金钱。就在那时,他完成了《欢乐颂》的创作。
罗曼·罗兰用一句话概括了贝多芬的一生:由痛苦换来快乐。
当我们听贝多芬的著名乐曲时,你会看到一个真正的贝多芬出现在你面前:他把自己的精神和肉体融入音乐。当我们听到《第五交响曲》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贝多芬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抓住了自然的精神,与之斗争。
就像《英雄交响曲》倾诉的一样,贝多芬的生活就像一个雷雨天:早晨明亮平静,但有巨大的阴影闪过,悲壮的雷声轰鸣,充满了可怕的沉默,黄昏的时候,雷雨酝酿,然后电闪不停,暴风雨来临。狂风骤雨之后,明媚的日子又出现在眼前。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这样,他一直被卷入了激情和悲伤的漩涡中。在他生命的最后,他幽默地说:“看啊,喜剧结束了。”
贝多芬的一生也应该是一个词:痛苦和快乐是共存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篇8
世界上曾经有一位音乐家,由于不出众的外表,他不常与人亲近,但由于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属于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贝多芬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不凡的音乐天赋,父亲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因为家境贫困,在少年时代他就得操心经济问题,考虑如何挣到面包钱。十七岁时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他成了一家之主,照顾自己的两个兄弟和那不争气的父亲。二十六岁开始贝多芬的听力便急剧下降,到最后他失去了听觉,这对热爱音乐的贝多芬如晴天霹雳,但他却不向命运低头,但他依然坚持他的音乐梦,在如此逆境中创造出不朽的名著《月光曲》与《幻想奏鸣曲》等。
在我们人生道路上又何常不是这样,许许多多人身体残疾内心也跟着这创伤也残废了,而贝多芬虽然外表残废,可他的心灵是健全的。我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他的双腿残疾他认为这个世界是黑暗的,他每天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那多年不变的景色。住在小男孩家对面的是一位很乐观的小女孩,她帮助过很多人,但是她且得了癌症,并且知道自己会不久于人世。一天小女孩邀请小男孩一起去放风筝,小男孩说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身体有残疾,小女孩却说:“我们都一样”。可男孩仍然不肯去,并把小女孩赶走了。一天一位很小的一个小妹妹给小男孩送来了一封信,说是对面的那个小姐姐写给你的。男孩打开信,信中写到:小哥哥,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这个人世了,为了我不能在这个世界上不留下遗憾,我才开开心心的度过我人生的所有日子,小哥哥其实你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只是你没有一棵健全的心……读完了这封信,小男孩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从此小男孩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生活在阴影里,要让我们的心灵充满阳光,对生活充满激情。
贝多芬一生都与生活的困苦、与权势的流俗、与自己的身体、与对侄子的苦恼的战斗。命运给他一生的痛苦,他要横扫一切障碍,追求欢乐。他的一生,只是为了艺术而牺牲。让
人铭记于心他的永传于世的乐章。他的孤独、坚强,对自然的沉醉与爱、不能自抑的狂乱和激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铭记这位坚强的音乐伟人。
《贝多芬传》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 杨绛传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