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学反思时,老师都需要有着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一篇优秀的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黄河的教学反思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黄河的教学反思篇1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角色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通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的教学反思篇2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笼统”再次走向“笼统”。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局部。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同学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局部,如《黄水谣》《捍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同学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同学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示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同学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身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同学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同学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笼统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的教学反思篇3
上完了23课《黄河的主人》之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善于利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现就整个过程,反思如下:
一、黄河的波涛汹涌。
课文用了大量的笔触描写了黄河的波翻浪涌,浊浪滔天。看着惊心动魄,听者胆战心惊。其实这些景色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主人翁——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技术的高超。这就是典型的侧面描写之法。
二、筏子的小和轻。
在滚滚的'波涛中,有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初看是那样小,那样轻,似乎随时随地都会被浊浪淹没,被黄河吞没。可是它却能够平稳地行驶在黄河上。这一小一轻正好烘托了艄公能够成为黄河主人的原因。
三、筏上人多,神情自若。
通过描写羊皮筏子上的人多,他们的神态自若,谈笑风生,可以看出他们一点也不担心乘坐筏子会有危险。侧面烘托了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技术高超,让乘客放心。
这是一篇典型的侧面描写的文章,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在孩子心里种下侧面描写的种子,希望以后能够开花结果。
黄河的教学反思篇4
前一周上了《黄河颂》这篇课文,感觉效果还不错。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读指导,因为这节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现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磅礴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如果只通过文字来展现,将会极大地削弱这首诗歌的壮美与力度,学生也体会不出中华民族坚韧执着、伟大刚强的民族精神。于是,我将《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以及保卫黄河的歌曲都纳入了教学课件。我相信,这些内容肯定会激发并且感染学生,使他们身上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烧,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升。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从初读课文、感知歌词,到赏读课文、品味歌词,从美读诗歌、升华主题,到课堂延伸、知识反馈,都将朗读置于关键位置,予以高度关注。而且朗读指导方式多样,针对性强,切实将阅读课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粗略计算下来,整节课用于朗读诗歌的时间在35分钟以上。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全方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说本节课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因为学生的实际朗读基础与水平较为薄弱,所以尽管朗读训练设置的那么多,教师也进行了悉心指导,但朗读优秀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同时也说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应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话,无法落实。
黄河的教学反思篇5
2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众多的语文同仁齐聚于七(4)班教室,给课堂平添了许多严肃与庄重,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颂”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精彩回顾
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欣赏着“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澎湃的宏伟画面,耳畔是播音员激情昂扬的朗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了。
在对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对诗歌主体的学习。教师身先士卒领读了文前的朗诵词,同学们也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朗读了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其中既有个别读,又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地诵读中品味诗句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间也有谚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之意。
爱国,一个看似遥远、简单、平凡的名词,今天却如此紧迫地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一意孤行的挑衅,以及国际上部分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肆意指责和百般刁难,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同样,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最应当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
教学完本文后二天,有新闻报道:中国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必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去走进历史不忘国耻。尽管我只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仍然觉得:在今天,借学习课文《黄河颂》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的学生受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既有必要也恰到好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画面渲染、歌曲欣赏等教学辅助工具,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再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诗歌所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另外,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又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中日钩鱼岛争端”的时事新闻,更加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更加彰显了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黄河的教学反思最新5篇相关文章:
★ 氯的教学反思8篇
★ 竖的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