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本书籍与读者内心情感契合的美妙体验,优秀的读后感让人对书籍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共鸣,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说园读后感800字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说园读后感800字篇1
看书如观一场电影,每一次都会带给你别样的精彩;看书如品一杯浓郁的咖啡,每一口都会有酸甜苦辣。就在最近,我又嗅到了浓郁的书香——《天蓝色的彼岸》。
小男孩哈里因跟姐姐吵架去骑车卖笔,不料,却被路上的卡车送去了另一个世界。虽然哈里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但他的爸爸妈妈、姐姐、同学却一直垂惦在他的心房,她是多么想表明自己的心声啊!终于,在幽灵阿瑟的帮助下,哈里来到人类世界,向他所爱的人告别;向他曾熟悉的地方挥手。最后,小男孩哈里奔向那神秘的“天蓝色的彼岸”。
一本好书,不免会让你百感交集。有时会使你感动,痛哭流涕;有时会使你高兴,手舞足蹈;有时会使你沉思,呆若木鸡;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领悟——生命需要我们珍惜!
一股清泉,即使是多么的汹涌澎湃,在流进几十万年后也会干涸。一种动物,即使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在经过许多的风风雨雨后也会所剩无几。人的生命更是短暂,从生到死,只是眨眼的瞬间。时间不停地流失,生命随风一点一点散去,向沙漏一样流尽。这就是人的生命,是人注定的生命。但我们却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光彩。有些人在挫折仍保持积极向上的神情,还有些人呢?以为自己的生命似乎走到了尽头,选择轻生,那可贵的生命,在那些人看来就是一滴水,遇到石头就留下水印,消失了。他们不觉得自己很傻吗?一定要战胜恐惧面对一切一切艰难,坚强地活下去。否则你就愧对了金子也买不回来的生命!他们这种无视生命的可贵行为,简直愚昧得无法形容。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源源不断的泥沙中,竟保持着那惹人喜爱的笑脸,手成“v”字形。一直到到沉入泥沙依旧还是这样。是啊,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小女孩就这样微笑着,“平平淡淡”地死去了。小女孩不怕死,因为她相信死亡不是尽头,而是新的开始。她为自己的新生高兴。
生命宝贵,决不能让他白白流失,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气馁,应该发奋努力,坚决不向困难低头。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吧!
说园读后感800字篇2
读完《影响力》启发很大,作者通过对大量实验和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了许多我们经常经历到却意识不到的隐性规律。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判断时往往有“驱简”性倾向,追求效率而放弃耗时、复杂、整体把握的决策过程,只关注最具代表性的一条信息就做决定。作者认为,人们会频繁地利用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和稀缺原理等快捷做决定,以提高判断效率。但是,也有些原理被利用而误导我们,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合理利用这些原理好的一面促进正面影响力,同时拒绝不好的一面防范负面影响。
互惠原理表明,别人给了我们好处,我们就会有亏欠感而觉得应当尽量回报。在工作中,要获得员工或业务合作方的支持,付出真诚的帮助和关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我们又要警惕该原理被不良动机所利用,亏欠感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己所不力时就会拿集体或公司的利益进行交换,所以我们必须严厉拒绝恶意的“恩惠”,防止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
承诺和一致原理源自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就会自觉以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而自动履行承诺。这种下意识的一致性倾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发挥了较好的正面作用,能够很好地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在履行生产任务、安全职责、廉洁纪律等方面,采取承诺书的形式就较好地提高了执行力。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习惯于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我们看到别人正在做就觉得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有着明显的从众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正面榜样的力量就能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效果。尤其在面临困难的境况,在大家都无动于衷或犹豫不决的时候,必须要有带头人站出来带领大家打破局面,有所作为。
人们思维的惰性还表现在对权威意见的无条件顺从,不探究事物的内涵,只凭头衔、衣着、权力等权威的外部符合就无条件恭顺。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权威”的警惕性,对伪造的权威符号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让自己轻易受到影响。另外,人们倾向认为,机会越少,价值似乎就越高,认同“物以稀为贵”。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清楚,稀缺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难以得到就变得更有价值,而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真正的需求进行理智的选择。
?影响力》一书让我看到了我们意识不到却发挥着巨大作用的隐性规律,有时看似我们主动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对于这些规律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发挥他们的正面作用,并警惕被其负面影响所误导。
说园读后感800字篇3
有人说看心理学书籍的人不是专家就是神经病,而我作为一个异类存在于两者之间,有感于心理学书籍对我的巨大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摒弃这种观点,为自己的心灵施肥,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雨露丰盈。
假期时候我借到了《自控力》这本书,当时拿着这本书与表妹和同学分享,结果被一顿鄙视,后来一口气读完全书,感慨颇多。不仅感慨于现今社会大多数人对心理类书籍的排斥,也感慨于这样一本好书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书中不仅仅告诉了我们自控力是什么,良好的自控力是什么标准,更从生命科学、解剖学的角度去诠释了自控力在人身体里是由那一部分主要操控的,继而从我们身体自我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去告诉我们意志力为何会有惰性、意志力受什么影响、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力等多种方向来描绘出一个健全的“意志力”。
我自己一直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是不错的,因为我能在所有要紧时刻到来之前全心全意的为目标而奋斗。可我也为我的自控力而不满,我时常会因为压力过大而放弃,因为压力过小而荒废,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的人生不会碌碌无为的虚度。读《自控力》让我从多个层次认识了我自己,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我的懒惰,看待我那幼稚的烦恼。我相信心理学,也相信我们的社会问题都会从一种理论的角度去解释,《自控力》让我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体验了一把掌控自己人生的快乐。
我不去关心你是否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也不希望每一个人都像我一样去相信心理学的伟大,我只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雨水的滋润,而这些东西除了部分来源于生活,绝大多数都藏在书中,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的心灵浸漫在书籍的温泉中,让自己变得温柔,变得真诚,变得强大。掌控自己,过怎么样的生活,就做怎样的自己。
说园读后感800字篇4
高中时候读过《庖丁解牛》,由于是应试的缘故,只是匆匆读一遍,没有觉得有什么稀奇的。
主要是把精力放在字与词的讲解上,放在猜测可能考试的翻译上。
后来上了大学,读了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历年提到了陈家洛仔细学习了《庖丁解牛》后,武功大进。当时觉得是小说家的杜撰而已,《庖丁解牛》那有这么神奇!
大学毕业后自己出来创业,主要负责市场与销售方面,觉得在很多的地方没有处理好。心里一直觉得很闷,想找一个方向突破,解决。一次偶然的机会想到了一个关键词:节奏
突然想起了高中时候读过的《庖丁解牛》,想起了第一段: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当然觉得眼前一亮,觉得庖丁这个哥们太厉害了,在工作的时候简直就像在跳舞,简而言之,很符合节奏啊,难怪庖丁的技术这么厉害啊,真的很怀疑他是当时的武术高手,退出江湖后改行做了庖丁,过起了平凡的日子!
后来每一次读庖丁解牛,都有新的体会。以前在做事的时候,我们都是用头脑去思考,用逻辑去判断。但是发现很多的事情最后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现在想起来,我们还处于庖丁解牛的第一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还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还没有深入去体会,去“悟”事物背后的规律,或者叫做“道”的东西。庖丁自己也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所追求的是道,而不仅仅是技巧)
虽然,最后从《庖丁解牛》中我没有学习到什么是节奏,但是我学习到了如何去体会节奏,那就是:用心去体会,去感知事情的节奏!
现在觉得,《庖丁解牛》这篇文章不是人写的,而是天生的!是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是恒古以来的真理!整篇文章朴实无华,但是所含的哲理,确实务实而深刻!
说园读后感800字篇5
世界名著到底是不一样于一般的作品,读得时候能完全的融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去,虽然他的语言情节,甚至结局都很平淡,故事也逃不出世俗的套路,以读者期盼的方式发展。
?简爱》让我阅读越喜欢,它不催我一滴眼泪,或一丝个性的感动。但那种心里淡淡的愉悦灌入我的身体。像早起喝了一杯纯牛奶,很淡但牛香味久久不散。
我读过许多关于感情的诗和小说,大多心灵震颤,感动得一塌糊涂,也很向往那样深刻的感情,那样浓烈的感觉。以前有过,于是越细读简爱的心理描述,越能体味她对恋人的深情。她的一切心理,脆弱,伤感,多疑,幻想,甚至过于敏感的患得患失。我都能理解,并深刻的感叹作者的描述是多么形象逼真啊。
我一向很佩服明晓溪的《泡沫之夏》描述的唯美入微,《红楼梦》里黛玉的心思细腻感人,此刻感觉到简爱的丝毫不比她们逊色,甚至更贴切,更贴合一个普通女孩坠入爱河时的表现,至少是与我相贴合。
回想起来,我真和她读过的那一段时间很像,每一天想的都是那么复杂的东西。呵,多伤神啊,可却从没有停止想过。生命的平淡却所以消失,代之以丰富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在心中划下印痕。简爱太冷淡,生活也很灰暗,罗彻斯特便是上帝带给她去改变生命的人。而简爱也在他心中激起永远无法平息的涟漪。我想他们对于彼此而言都太特殊了,以至于一辈子都没办法忘掉或不爱,如果失去了彼此,那该是怎样的荒芜啊。
好在他们有相对愉快的结局,只要两情相悦,还是能够在一齐的,可总感觉作者结局火灾部分的安排有些……,虽然有她的道理。
如果他们没有在一齐会怎样呢?这是不可能的,按照小说的铺垫。现实中就不一样了,就是心灵相通也未必。人的追求多了,欲望也一样。难免最终各奔东西。
简爱是个个性的人,她不求什么,也不被现实的枷锁所累,无欲则刚,她能够一心持续特立独行的她。或许这正是我该学习的,想太多,难免会陷入牢笼之中。倒不如简单淡薄的好。
说园读后感800字篇6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一一《昆虫记》,作者用鲜活的语言、幽默的笔调描述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婚习、繁衍和死亡,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是一本包涵着丰富知识的科普读物。
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想必要花很长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他。那对于本书的作者法布尔去了解一只昆虫的生活习惯,那不是比去了解一个人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吗?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来之不易。在译后记中,说道:法布尔行走在田间,双手十分灵巧,时而拨开草叶和石头,寻找昆虫的踪迹,时而趴在地上,盯着昆虫洞穴如痴如醉地看上半天。法布尔竟然能对这些毫不在值得一提的昆虫这么感兴趣,是为什么呢?
在研究中,他细心观察每一个小小的昆虫,他对于一件事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是什么勇气,让法布尔如此仔细,如此醉心地观察昆虫们的习性生活。原来是那颗热爱科学的心!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他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一次实验失败了,转身又设计下一次。这种严谨审慎、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令人佩服!
对于我们,也要学他的精神,对学习也同样热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学习,也会像法布尔一样大有所为!
再一说到昆虫,我就很讨厌,比如蚊子、蝉、蜘蛛……但读了这本书,就会对他们有了其他的了解。我就来说说蝉吧,蝉在夏天总是在“唱歌”,虽然在作文中经常写到蝉总是在夏天唱着交响乐,委婉动听。但我认为它越唱就越令人生厌!后来才知道,因为蝉成长到能叫的时候是要经过很多年的蜕变的,非常不容易。所以一旦能叫就叫得大声,因为夏天一过,它们就会死去的。现在就算是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候,蝉天热的时候正是时机,它们不停的鸣叫是为了获得异性的关注,以求配。现在正是暑假,的`确蝉唱的很大声,我只能静静的欣赏喽!
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作者法布尔的科学精神,还有小昆虫有关它们的故事和秘密,世界上还有许多没被发现的昆虫,就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了!
说园读后感800字篇7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由几位作者分工写成,我们对于其他作者所撰写的章节并无太大的意见。然而,其光彩夺目的第五章令我们不得不提起笔来。因为在这一章中,鄢一龙先生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臆造出了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的“大道”。正如卡夫卡在《午夜的沉默》中写的那样:
如果有人惊讶地发现,他在永恒之路上走得何其轻松,那么他其实就是在向下飞奔。
在《大道之行》的“大道”上,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对立解决得何其轻松!如果说《重读马克思》毫无根据地发明“马克思的”观点,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话;那么《大道之行》就是在带领人们走向“坠往天国”的单行道。
在《大道之行》中,鄢一龙先生不仅重蹈了韩毓海在理论上的覆辙,还重弹了百年以前就已遭到批驳的陈词滥调。只不过,其“创新精神”依然值得称道:他破天荒地发明了一个伟大的概念,一个社会主义的“奇行种”——“不消灭资本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之所以伟大,在于它立刻解决了困扰世界多年的难题。有同等功效的概念还有:“不消灭独裁的民主”、“不消灭战争的和平”、“不消灭剥削的平等”……
显然,从内容的“创新”程度来看,《大道之行》的第五章绝不逊于《重读马克思》。其卓尔不群的逻辑使这部著作不再是一个严肃的学术作品。然而,若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其文笔又远远不及中文系韩教授的水平。所以,我们实在是不好给它做一个归类,或许“童话”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由于鄢一龙先生的创见实在太超出凡人的常识,我们不得不把这惊人的创举分成五次向大家介绍,主题大致为:利润与资本的神秘化,雇佣劳动与工资,所有制与股份公司制度,市场与逐利原则,社会福利与阶级。
本次就让我们谈谈,不谋而合、惊人相似的鄢一龙先生与韩毓海教授,作为新世纪的亚当夏娃,如何缔造了一个更新奇的“奇行种”——“不是资本家的企业家”。这个概念与“不消灭资本的社会主义”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留下了创造新世界的可能:不是上帝信者的_徒,不是富人的土豪,不是病人的疯子,不是社会主义的特色社会主义……
鄢一龙写道:“相当一部分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大于一般的劳动者,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尊称他们为企业家、这个时代的英雄,要保障他们的合法财产神圣不可侵犯。”[p185]
在这里,鄢一龙同志以亲身实践证明了“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产党员”的存在。显然,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利润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些富人致富除了靠较高的“狡猾程度和钻营能力”[《资本论》第3卷,p419]之外,就只能靠从劳动者手中无偿拿走的那一块。
鄢一龙接着写道:“相当部分的富豪事实上不是通过作出社会贡献,而是通过寻租而发家致富的,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同样应当恰如其分地尊称他们为‘资本家’……大地产商不需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仅通过囤地就可以谋取巨额收益……金融大鳄……通过掠夺型借贷和滥发信用卡,让穷人和不知内情的人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牺牲品。”[p186]老实说,对于企业家与资本家的拆分,韩毓海至少进行了一点(错误的)理论抽象,而鄢一龙则毫无抽象意识,显得更为庸俗。
这回,就连新自由主义者也不得不站出来反对鄢一龙先生了。我们的货币资本家难道没有努力地为社会“作贡献”么?利润是“贡献”,利息为何就不是呢?寻找合格的基金经理、银行经理、投行操作员,难道不需要努力么?难道他们不是接受职能资本家(所谓“企业家”)的委托,来保管职能资本家的闲置资本并为他们赚取更多利息么?什么是掠夺型借贷呢,难道货币资本家愿意看到人们还不起债造成坏账吗?同时,又有多少“企业家”加入了囤地炒房的房地产大军呢?囤地无非是利用时间偏好倒买倒卖,和利用空间距离倒买倒卖的商人有何不同?
归根结底,鄢一龙先生不仅没有理解资本的神秘化,也没有理解信用制度。
先让我们考虑资本家“人格分裂”的情况,即他既是“企业家”又是“资本家”的情况吧。这在信用制度不发达的时候是社会的一般情况。
在鄢一龙先生看来,我们的企业家的利润显然不是来自于他手下雇佣的工人,因为他的产品在市场上按照平均价格出售,他的利润是依照他所付出的资本量获得的平均利润,他支付给他雇佣的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
由于市场经济中资本流动带来的平均化趋势,一切资本“不管它们本身生产多少剩余价值,都力求通过它们的商品的价格来实现平均利润,而不是实现这个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力求实现生产价格”[《资本论》第3卷,p194]。在这里,产品的生产价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资本家投入的预付资本(包含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另一部分是市场给出的平均利润。由于平均利润受市场供求状况以及我们的“企业家”的“狡猾程度”影响,实际上是不确定的。对资本家而言,确定的部分——商品的成本价格——就被当作了商品的真正价值。这样,剩余价值作为利润的来源这一点就被掩盖了。
说园读后感800字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