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我们写读后感是为了总结阅读后的思考和感悟,提升理解能力,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篇1
刚开始打开《霍乱时期的爱情》,特别欣赏和羡慕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状态,像一场战争、像一种游戏......书中道出了婚姻的许多本质。费尔明娜曾说: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控制厌恶。作为一个已婚两年的我来说,渐渐会感受到这些,因为两个人长期在一起,看到对方的所有,婚姻的真实面貌慢慢就会变成越来越接近世俗和彼此较劲的一场游戏。但是这些不妨碍他们继续相爱,反而会增加某种黏性,我把它称之为亲人间的纽带。
继续读,读到弗罗伦蒂诺.阿里萨的出现,那个热烈、纯真的诗人般的少年,在见到费尔明娜的第一眼起,他的失眠、紧张、焦虑......就伴随了他一生。这里让我惊艳的有两个点:一个是马尔克斯描写关于弗罗伦蒂诺的母亲发现儿子坠入情网后,鼓励他要充分享受爱情带给他的感受,不论是痛苦还是欣喜,都要去接受,因为世上没有几人能尝到真爱,并去真正经历这些过程。还有一个点是弗罗伦蒂诺被费尔明娜拒绝后,虽然一开始经历了很痛苦的一段时间,但是他的内心却是一直忠诚于费尔明娜,并坚守自己给她的承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爱想要去占有和破坏费尔明娜的生活,而是选择一直默默守护在有她的地方,并且静静等待乌尔比诺医生死亡的那一天。最后瘦骨嶙峋的两位老人终于结合,这种结合我认为是形而上的,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
最后,我想说,无论如何这真的是一本伟大的史诗般的书籍!故事的原型人物是马尔克斯的父亲,他是一名报务员、诗人和小提琴家,正是弗罗伦蒂诺的原型。包括里面姑妈的设定、阿里萨在福音花园夜拉小夜曲......等等这些细节也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真的,作家就是有非凡的能力,能把生活变成艺术。
我所能想到,上天给一个年轻人最棒的礼物,大概是“热爱艺术”。越是用心孤苦的,越是能抵御世俗。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篇2
最近借了朋友新买的书——《霍乱时期的爱情》来看,昨天刚刚看完,就想写篇读后感,不为别的,就是想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时间长了便什么都忘了。
读着《霍乱时期的爱情》,尽管作者在其中以乌尔比诺、费尔米娜。达萨和阿里萨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给我们描述了很多种爱情,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里描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包括历史和人在老年。
关于爱情,从总体来看,书中描述的爱情包括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如此种种,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而且每一种都描写得透彻,描写得一针见血。但只有主人公费尔米娜、达萨、乌尔比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就如同一条河流,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如河流一样涓涓而流。其他的爱情,有阿里萨像捕猎似的获得的各种类型的爱情,也包括乌尔比诺与林奇的短暂爱情,这些就像河流中偶尔突出的一块块石头,即使在河流中也会形成小小的漩涡,但是却不能阻止河流继续向前流淌。就如同我们的婚姻生活,也许中间会出现一些影响其顺利进行的因素,比如现在最常见的所谓第三者插足,但是只要婚姻的双方,爱依然存在,那么我相信婚姻仍然可以像河流一样一直流淌下去,那些小小的漩涡,终将会被河流丢在历史中,而真爱永恒。就像阿里萨对费尔米娜一样,爱一直在,也终究陪伴他们到生命的尽头,一直到“永生永世”。
关于历史,在所有爱情的描述过程中,作者也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内河的容颜的改变与阿里萨爱情心理的变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在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忘却被费尔米娜拒绝的痛苦,他踏上了内河航行,当时的河岸随处可见的短嘴鳄、河牛、河里丰茂的水草,茂密的热带雨林都喷发着勃勃生机,而那时的阿里萨却是已经痛苦不堪,心灰意冷;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革新,人类的贪婪,到阿拉萨老年以后,为了费尔米娜再次踏上内河航行时,河岸两旁存留的只是光秃的树桩、零星的仅存活于动物园的动物,轰鸣的飞机、冒烟的汽车,大批的捕猎者,污染的河水……可是这也没有能让他有任何心情不快,相反,由于能和费尔米娜一起旅行,阿里萨的心情很是高兴,在因霍乱而不能上岸时,他仍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告诉船长一直航行下去。
关于老年,小说开头就讲了乌尔比诺好朋友的死亡,死亡原因是对老年的各种征兆的恐惧和不安,无法面对老年的各种不堪,以至于用死亡来拒绝这种不堪,维持所谓的一生的尊严。再到后面,乌尔比诺在年龄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还爬高捉鸟而不幸摔死;阿里萨其中一个情人说,我们都有一股秃鹫的味道,正如作者说描述的,那是人年老的时候所发出的一种酸腐的味道;还有阿里萨自己因不想承认自己老了的事实,而在医病的时候拒绝相信医生的话,而自欺欺人地说自己很快就好了,绝对要不了医生所说的三个月等等,都展现出了人对老年在心理上的拒绝。但同时,我们又看到了老年人热爱生命、回归青春的希望。在小说最后,费尔米纳早已枯萎的爱情又被激活,且渐渐灼热起来,费尔米纳与阿里萨在半个世纪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在内河航行的日子里,两位老人如患上“霍乱”一般迷醉,他们的爱情似乎冒出了腾腾的蒸汽。这简直就是爱情挑战死亡、青春活力冲击生命极限的神话。这让我们感到老年并不可怕,只要仍然有所坚持,老年依然可以有爱情,而且这种感情没有期限,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期限的话,那就是阿里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永生永世!”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篇3
马尔克斯展现世界的'方式很美,这点无需讨论。但他的世界我曾一度拒绝苟合。
这本书,最神的是不停进行的视角切换。我们一起过的人生,在你我看来,也能是如此不同的经历。我们认为的对对错错,在对方眼里可能恰好是错错对对。
我读得挺吃力,从来没有因为一本书这么生气过。
我想这只是多轻薄的感情,就能靠个模糊形象意淫一辈子。费尔明娜是谁不重要,这个具体人的脾气爱好都不重要,是个任意美好形象就可以。插播一条真理:请记住一个颓丧,自卑,没有自我追求的形象不讨任何人喜欢,这种人念出的爱情就像淋了大雨败在污泥里的花。一个没经历过爱情就生出负面情绪只能宣扬自己床上功夫的男人就是很可怜,别人就是很幸福,那种幸福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呵呵,你永远体会不了了,就在泥里继续栽着吧。
“高尚”的人要灵魂相恋就只走灵魂好了,最后又上的什么床。
至于费尔明娜,一个在父亲商品标价式下长大的心理不健全女孩子而已,对好的买主来说她是个优秀的商品,可惜对一切情感来说她从没学会怎么爱,因为她没见过爱的模样。
以下是看到费尔明娜准备在生活中抹掉初恋时写的:
我现在开始明白了,少年时期多少次瞬间清醒的决绝可能不是“渣”,只是现实一口吞噬日复一日用幻想勾画出的虚假形象。那不是恋人,那只是想象出的影子。直到有一天,一个泛着温柔光泽的人微笑走来,爱情正式光临了,安定下来,代替了它先前躲躲藏藏造成的幻境和梦魇。
后来就把这本读到一半的书从四月丢到了六月。前两天竟然发现自己是希望费尔明娜和弗洛伦蒂诺在一起的,我希望费尔明娜幸福,希望她找回自己。直到读费尔明娜说的那句“一个世纪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我才发现自己也是带着多大的偏见看待爱情。
我也是被马尔克斯通过欺骗带到结局的读者。期间骂过鄙夷过,最后还是只想说:马尔克斯牛逼!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是一个同学借给我看的,在去清河湾中学实习学校的四个小时地铁上陆续看了一些,没有让我觉得这来回的四个小时是一天中浪费的时间,很充实…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一生爱的等待让我对爱情多了一份敬畏感,原来爱一个人是刻在骨子里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会因为不期而遇的恋情而忘记,不会因为得到的喜悦而迷失…阿里萨一生有过很多女人但却为达萨终生未娶,因为一个女人而有很多女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爱但只是那一时那一刻的需求,而达萨才是他心中永远忘不掉的爱恋…遇见时的小鹿乱撞年老时的初恋般的感觉,岁月带不走年老磨不灭那刻骨铭心的爱…
书信维系的爱情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写信人的爱意,不像现在隔着屏随意打字表现出来的调侃…那是花心思花时间动情琢磨出来的,而不是不经大脑不问心的随意…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待,阿里萨和达萨终于走到了一起,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巅峰时刻,彼此以不一样的身份,带着岁月的沉淀,怀着最初的那一份心动笨拙的摸着彼此的手…
在开始的时候,很害怕阿里萨因达萨的离去而放弃自己,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得了霍乱一样症状的相思病,但作者最后还是把阿里萨塑造成了一个继承叔叔公司的董事长,有了不一样的身份与职责,多了一份稳定与沉淀…思想上的升华,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抖擞最终赢得了达萨的另眼相看…
爱情是美好的…不管之前有什么不如意,依旧要相信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篇5
那时候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霍乱,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当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消耗殆尽。“悦起无因,遂感心疾”大概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除了他(她),无药可医。
十五岁的穷小子弗洛伦帝诺爱上了十五岁的富家女子费尔明娜,每天在她必经之路等待,终于引起了她的注意。通过姑姑,他们互传书信,然而当这些小把戏被费尔明娜的父亲看穿时,他像所有的小说里富人对待穷小子一样对待弗洛伦帝诺。他烧了女儿和弗洛伦帝诺来往的书信,和弗洛伦帝诺当面交谈,企图劝他放弃费尔明娜,带着女儿出门旅行。他的这一切做法对于深陷爱情漩涡中的青年男女显然是没有用的,他万万没想到,女儿会在旅行中继续与她的小情人保持联系,并且关系越来越密切。
当他们结束两年的长期旅行回到那个城市,父亲发现女儿仍未忘记那个小子,于是便同意他们的婚约。而当费尔明娜偶然一次遇见弗洛伦帝诺时,她失望了,那个小伙子完全不是她理想中的样子。于是,他们的婚约作罢了。后来,费尔明娜嫁给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乌尔比诺医生,弗洛伦帝诺只是默默关注着她,等待着她。当教会为乌尔比诺敲响丧钟时,弗洛伦帝诺抛弃身边年轻的情人,飞奔到费尔明娜身边,再一次向她求婚,这时的他们已进入迟暮之年,他已等了她半个世纪。
我认为整部书不仅仅是想给我们看一个矢志不渝,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它更多的是想表明:爱情就像霍乱,它来的时候,人们会惶恐,不安,会绝望,痛苦。然而庆幸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一切不好的感受之后,依然具有爱的勇气和能力。恋爱中的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一切好的,不好的情绪都由另一半引起,也只有另一半能够化解。就像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写到:柳源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小说的最后,费尔明娜和弗洛伦帝诺在一艘轮船是永生永世地在一起。那时的他们已经八十多岁了,却依旧拥有爱的能力,那迟到了大半个世纪的爱情,让人羡慕不已。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篇6
曾经看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片段就深深迷上了这位哥伦比亚作家,他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和令人惊叹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心潮澎湃。只是遗憾地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完这本书。放假前去图书馆借书,偶然看到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毫不犹豫就借了。近来有闲翻看,一下子就沉湎其中,再一次被他的精神世界所震慑住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创造的“一种与这种乌托邦相反的现实”。如果说《百年孤独》由于描写了拉丁美洲最残酷的真实而显现了魔幻的、似真非真的特点,那么,这本描写爱情的奇书却因为描写一个存在于未来或幻想中的世界而显现了朴实的、绝对确实无疑的品质。当缺乏洞察力的评论者把小说的简朴明晰的叙事方式看作是传统现实主义的胜利的时候,你能说他读懂了这本描写爱情的书吗?
少年时代朦胧的爱情幻影竟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之后,一对濒临死亡的老人重新寻找并发现了它的全新的意义。这个令人惊异的故事里充满了一切由于爱情而变得荒诞不经的胡话、痴言,在那个像得了霍乱症一样的恋人的乖张与惊惶里,那种一般说来显得如同爱情一样非现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却成了唯一的真实--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沙这个一生放荡的老人的那句毫无疑义的谎言“我为你保持了童贞”一样自然而真实。
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按照费尔明娜·达萨的说法,这些句子的有用之处不在于它们的意义,而在于它们清晰明理的力量。难道你能不喜欢作者的这种想像与创造的勇气吗?因此,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既不起源于这个世界,也不归宿于这个世界。从头至尾,爱情就是这个世界的异己力量。
看完后我查了一下写作背景,这时正是马尔克斯凭《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第三年,但他并没有为声名所累。他曾说过《百年孤独》所带来的声名的威胁,让他特别反感。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举世瞩目的作家之后,他没有飘飘然,而是让围绕着自己的光环在心中黯淡,他因此于世俗生活中保持着一颗平常之心。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他那犀利的目光从狭窄坎坷的人性通道中穿过,以自己父母的爱情经历为蓝本,发现了充满暗礁、充满风浪但又壮阔浪漫的“爱情”的海洋。在经过两年多的默默写作后,作家终于奉献给了世人一部非常之作——《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篇7
讲述了三个人的爱情,其实准确来说它就是一个人的爱情等待史。
故事一开始,作者展现的是一对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几十年的共同生活经历,他们已经学会了互不干扰的生活方式,平静而淡然地接受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
接着,男主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突然意外死亡,有点让我惊讶,男主怎么这么快离开了呢。
直到在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位帮助女主费尔明娜·达萨处理各项事物的老人,并在葬礼结束后深深表达爱意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他——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才是故事的男主角。
爱始于一见钟情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爱上费尔明娜·达萨只因那偶然的一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一瞥成为了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为了获得费尔明娜·达萨的芳心,他每天为她写大量的优美爱情诗,跑到她的阳台下拉响那曲为她创作的爱的华尔兹,他沉浸在自己的爱情里无法自拔,他说,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
年少懵懂的费尔明娜被他的热情和才华打动了,他们开始了秘密交往。他开始享受着爱情带来的甜蜜与幸福。
可是人总是会成长的,当费尔明娜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认真审视这个天天给自己写情书表达爱意的人时,她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然后她果断地拒绝了他的追求。
没有具体接触的两个人,仅仅靠着书信来交流,凭着幻想来构建各自的形象,这样子的爱情是无法与现实对抗的。所以,女主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或许,她爱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他,他爱的是想象中的他。
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是浪漫的,唯美的,但也是脆弱的。相比较,我更相信日久生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篇8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的一部作品,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一部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剧中有一个镜头是男主藏了一本小说,即《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由于之前并未看过这本书,当时就在想,这本小说到底讲的是什么?而之前又耳闻过这本书的盛行,于是便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最后的几个月闲暇时光里读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后,静下心来想一想,竟不知这本小说到底要传达什么?也不知这本小说的男主是谁?本以为这是本爱情小说,理所应当应该讲的是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故事,但这本书却讲了许多人的爱情故事,表达的似乎也不仅仅是“爱情”那么简单,这与我之前所看小说有所不同。但好在,这本小说主要呈现了两段爱情故事,即女主与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故事和女主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跨越半世纪的恋爱故事,就是这两段女主的爱情故事让我无法辨认出谁是真正的男主,抑或是两人皆是男主。
在我看来,这两段爱情故事传达了女主的两种生活状态,“与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和“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恋爱”,这也代表了大部分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两种人生状态。但对于这两种爱情状态,作者似乎并没有在文中明确地表示哪一种更好,更值得赞扬,因此造成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这种局面。也许你认为女主与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与常态;也许你更加赞赏和偏爱女主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如灵魂伴侣般的恋爱;也许你认为乌尔比诺医生的出轨无法饶恕;也许你认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只是打着爱情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或许,这本小说传达的根本不是所谓的爱情!
谈起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医生的那段婚姻生活,那确实是常态。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有婆媳关系问题,有妻子的猜疑,有丈夫的出轨等等。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乌尔比诺医生出轨林奇小姐的那一段,费尔明娜处理丈夫出轨问题的方式其实值得思考,乌尔比诺医生为何会出轨也使得深思。在我看来,费尔明娜的三言两语点透丈夫出轨之事而没有选择大吵大闹乃明智之举,其实有些类似于马伊琍的“且行且珍惜”,至于这个出轨之事解决之后的婚姻状态就不做太多考虑了。至于乌尔比诺医生为何会出轨,可能是因为乌尔比诺医生和费尔明娜结婚的初衷并不是爱情,而遇到林奇小姐这样的理想型春心萌动,但最后因为责任回归家庭。
说到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跨越半世纪的爱恋,我觉得太过传奇,不太现实。另外,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所谓的爱情与守候,我持怀疑态度,一边流连于各种女色当中,一边又说费尔明娜是心中的白月光,我有些不能理解。但前期写诗给费尔明娜,对费尔明娜魂牵梦萦般的爱恋,后期写信与费尔明娜进行灵魂伴侣般的交谈,我是相信的。一个人等了另外一个人一生,说起来是浪漫的,却又有些不可思议,想想能有多少这样的案例,也许金岳霖于林徽因算一个,但不知是否为真。
小说中还呈现了一个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即另一半逝世后是否再娶或再嫁的问题。费尔明娜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为了逃避外界的指指点点选择以霍乱的名义来维护这段不再分离的爱情。在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再娶再嫁的案例,但站在已逝人的角度去想,这是否是对已逝人的不忠诚,比如梁思成不顾子女强烈反对续弦林洙。在这本小说当中,其实费尔明娜的子女似乎也有些反对母亲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一起,但站在费尔明娜的角度去想,守护自己的爱情似乎理所当然。
谈到让人羡慕的爱情和婚姻,当属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和婚姻。他们一起成长,相互守候,彼此包容,甘愿付出。这是最好的爱情,也是最好的婚姻,因此有了“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这样的佳句。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