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结合文章的相关情节抒发自己想法的文章就是读后感,所谓读后感就是阅读之后的感想感悟,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行为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行为读后感篇1
第一件事:
去银行信用卡部门沟通,先说明现在大部分人会使用信用卡买很多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来堆满他们的橱柜,用信用卡消费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建议银行信用卡部门可以出一个信用卡额度阶段提醒的服务,在内卷的信用卡市场,这一服务可以让客户更多的选择这家银行的信用卡。银行家们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但是这件事最后却没有成功。
我总结思考了一下:作者的思路清晰,能透过用户行为去剖析市场,并能找到能改变市场的人。但是最后却没有能推动这场变革。其中一个因素肯定是阶段额度提醒有可能让信用卡部门的利息收入减少,这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层的绩效。现在的情况,利息收入已经很多,你再让我冒着减少利息收入的风险去做这个事情,这不是自找苦头吗?做了不一定对,但是不做却不会错。
银行家们有想法,但是银行家因为这可能会对实际利益有损害,不一定会推动。作者有想法,但是这件事也不涉及作者的利益,作者想的肯定是不推就不推吧。那该如果去推动这个事情呢?
我思考了,并记录了下来,说的不好还请指正。
1.找到再上层的领导,这个领导必须同时负责多个部门。争取让这个领导去推动。单个部门的绩效可能对领导短期的影响不大,做的不好损失不大,但是做好了却能让领导收获更多。
2.还是找原来信用卡部门的领导,提议在信用卡竞争颇为激烈的地区先试行新方案。这个地区竞争本来就激烈了,拿出不一样的改革,输了影响也不大,就当是试错,还可以将本次试验写入工作报告,展现锐意进取的精神让更高领导层看到。
3.引入除了银行和客户的第三方,例如作者,这里设定为乙方。假设乙方的诉求是推动这一场服务以获得报酬。首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银行方达成合作(书中的内容来看,这种合作是可以实现的,并结合上述点1和点2),以合作的形式由外部的力量去推动内部。
第二件事:
事情背景是一场很受瞩目的球赛,想看的人非常多,但是票很有限,拿票需要采用抽签的形式。参与抽签的都是狂热的球迷,抽签结果出来之后,举办方分别给有票方和无票方打去电话,问无票方愿意出多少钱买票,无票方平均出了a元;也问了有票方愿意以多少钱卖票,有票方给了10a元价格。为什么两波人对价格的偏差会这么大呢?拿我自己经历的事情来解释,卖方肯定是价格越高越好,因为卖方知道产品的价值,卖方是用产品确定价格,我们的产品出来是解决问题的,但是最终的目的肯定是变现。买方肯定是价格越低越好,买方是用其他类型的东西来对比,以价格来衡量产品,买方拿的是钱,钱能换来很多东西,选择的余地很多,经济学基础中有一个名词叫价格弹性,或许可以解释这一行为。所以卖方需要让买方了解到这个产品的实际价值才行。例如同样是手表,为什么有的手表几十块钱,而有的手表却要几十万块,买方为什么要买几十万的表?我们得了解买方的核心诉求以及针对这个核心诉求去展示我们独特的优势,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买方才有可能接受卖方的价格,这是一个销售的过程。
第三件事: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否定了免费午餐的概念,但是人是会随着自身心情、周围环境等原因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免费午餐也不是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免费午餐需要让参与的相关方都能获得一些净收益。这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想起来之前《遥远的救世主》中给我的启发,人可以贪小便宜,但是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该大方的时候要大方,对人也对事儿,想请别人吃饭,就不要扣扣搜搜的,要大大方方,让人感觉到愉快,后面才好继续做朋友,不然有了这顿没下顿,这顿饭的意义就没了。不该大方的时候也不能充胖子,量力而行,量事而为。做一件事之前需要考虑能给各方带来什么,不损人要共赢。助人者,人恒助之。
行为读后感篇2
一、读此书的初衷
我能去阅读《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读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我随便拿同事的手机捣鼓了一下,发现他手机里面有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首页大约有六七本电子书,我看了看,感觉我对于每本书都挺有兴趣的,于是我打算按顺序下来,有时间的话,就将没看过的书都看一遍,第二本书刚好是我没看过的,这本书就是《怪诞行为学》。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浏览的下这本书,它的引言就将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里所阐述的一些问题让我感觉到很亲切而又很陌生。亲切的是,里面所说的问题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这些日常生活中现象里面存在着哪些问题。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阐释日常行为里面所携带的某些问题。于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让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这本电子书给啃完了,不能说完全消化,但是对于我们所经常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
二、本书的大致内容
本书分为十三个章节来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言部分解释分析了为什么作者会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未曾察觉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他之所以会去发现并且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他18岁的时候,由于镁光灯的爆炸,使他大面积烧伤,之后的三年他被迫住在医院里,浑身上下全是绷带,由于这样特殊的情况,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感觉好像与世隔绝一样,也就是在这时,他像旁观者一样,开始观察曾经构成自己日常活动的各种行为,并且开始反思各种不同行为的目的,这些行为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围的人。
本书的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是由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组成的,作者为了验证论述的准确性,都对各个论述加上了实验的验证,继而再解释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或者是告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发生这件事情的发生。
三、读完书之后的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现在就将这些收获归纳为十个小点,与大家进行分享。
1、第一个锚不仅影响到我们当时的购买决定,而且影响后来的许多决定。所谓的锚就是我们对于某种类型商品的心里认定的价格。我们经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或者是不自觉的购买价格很高昂的东西,或者是有些不经意的习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有这些行为的时候,我们不妨首先从质疑这种行为开始,它是怎么开始的?同时问下自己从中能获取多大的快感,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预期的那么大?你能不能把预算压低一点,更好的把省下的钱用在别处?我们还应该特别关注我们所做的首次决定,它的长期效应会渗透到未来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里。即使它们在某个时间合理,现在仍然合理吗?
2、当我们遇到某些免费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被免费所蒙蔽,我们在购买之前要先思考下,这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吗?如果把它们购买回去,它们会不会成为我们不用的堆积品?我们当时购买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免费或者是购买它们的时候有免费的赠品?当博物馆或者什么景点或者什么餐厅进行免费开放或者免费试吃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下要不要因为贪免费而去那边排队等候?因为往往免费的东西总是有一大群人在那边等候,我们也跟随他们这么做是不是没有什么损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等候的过程当中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人头攒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你能看到的估计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贪便宜有时候还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3、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是鱼和熊掌,如果确定使用哪种规范之后,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为随意更改的后果往往是鱼没了,熊掌也没了,导致两者都无法产生有效的约束力。但是社会规范会比市场规范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更加持久。礼物和现金相比,礼物给人带来的感动是远远高于现金给人带来的感动,而且人们对于礼物的感动时间往往持续更加长。
4、通过设定计划和完成期限摆脱自己的拖沓习惯,用各种办法给自己时间思考某些高额消费的必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通过某种方法让自己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
5、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其实选择一个选项然后一心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在那边犹豫不决要选择哪个,确定了就坚持住,因为无论做哪种选择,那些相对来说的细小差别总还会存在。在选择间纠结浪费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在确定的选择上做更多的事情。
6、预期还可以形成成见。成见,说到底是人们希望用来预测体验,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大脑不能在每一种新环境下仅凭片段就开动,它必须建立在从前收到过的信息基础上。由于这一原因,成见并不是从本质上就是有害的。它为我们不断地理解周围复杂的环境提供了捷径。但是,因为成见给我们提供了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定的预期,它也可能对我们的认识与行为有不利的影响。
7、信念和预期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识与解析,还会看到人们的预期能够改变他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从而对他们施加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我们总是会感觉贵的东西的效果一定会比便宜的东西效果好,仅仅看到医生对某一治疗方案或手术表现出的热情,就可能使患者未经治疗就产生某种有益的效果,这些就是信念的部分表现;经过重复的体验,人们体内就建立起一种期望。
8、当我们处在某种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道德标准发生对立,我们容易向现实“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从而变得不诚实——这是我们能保持清醒,至少认识到这种可能。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就可以防范于未然,尽力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9、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
10、为了自己不受别人的影响,可以在点餐的时候先想好自己要点的东西,然后写下来,或者是在服务员一过来的时候就马上点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因为想要突出自己的个性而让自己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通过这种做法可以让自己根据自己真实的心意点餐,让自己吃得愉快并且消费也愉快。
行为读后感篇3
最近发现,阅读的乐趣在与增长知识与见闻,提高理论水平。而好的读书笔记,不应该是读书笔记。这样只能成为偷懒者的捷径,不仅对于作者的笔耕不辍是一种亵渎,对于走捷径者也是一种误导。因此,只发感慨,启发阅读的兴趣即可。
如果说好的书,会带给你灵感的启发,生活的新知,则《怪诞行为学》是一本好书。该书从认知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我们的选择。当我们坚信是自主做出的选择时,也许恰恰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文中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多的是对心理学实验结果的解读,翔实而有趣。可怜了书中成为小白鼠的麻省学生和印度村民。正是这些不同背景的人群,成为我们观察人类行为,观察自我行为的剪影。
举一个例子,让读者更了解书中的乐趣。
比如:一个威猛的大汉,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亲因为贩毒和盗窃,被关进监狱。小男孩立志奋斗多年,终于成为优秀的警察。多年以后,他偶遇失联多年的父亲,没想到威猛的壮汉,竟然紧张得像个小男孩。面对父亲的言语挑衅,依然无力反击。何以至此?
因为我们有自我“羊群效应”,这种自我羊群效应,会使得我们重复自己之前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行为模式。就如同一句箴言: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然,我们的个人风格,正在我们一次次的重复自我的过程中得到确认和彰显。
壮汉由于年幼的时候,恐惧暴力而情绪多变的父亲,往往在与其交往中谨小慎微,尽量揣摩对方的心意,并且不过早透露自己的意图,因此显得像一个胆怯的孩童。或者,我们说这个成功的警察还没有走出童年时期父亲的阴影。就像,被锁链拴住的小象,年长以后可以轻易冲破的藩篱,由于年幼时的失败经历,而断绝了尝试的念头,成为被锁链绑缚住的大象。
而面对其他凶犯时,尽管对方更加狡猾和狠毒,但由于没有彼此相处多年的一贯印象,因而可以无视对方的邪恶和恐怖,轻易表达正义和勇气。
该书中,称之为“锚”,锚是一个沉重的基点,不仅可以固定狂浪中的巨轮,更可以将我们的意识,停留在最初的成见之中。无论多么荒谬的观点,只要形成了“锚”就很难被自我认知而改正。因此生活中才有那么多聪明人,犯了愚蠢而固执的错误。
另一方面,作者研究了情绪和决定之间的联系,以及决定的重复性。借用前面的例子,孩子让父亲交学费,失败的父亲,咆哮着砸碎酒瓶。小男孩由于受到惊吓,啜泣着躲起来,不出一声。第二次,小男孩拿着邻居太太送给他的蛋糕高兴地吃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父亲,仍掉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大骂孩子不知羞耻。小男孩在惊恐中,留着眼泪,跑出家门。第三次,小男孩拿着满分的成绩单,看到沙发中的父亲,心中莫名的恐惧;而父亲一看到儿子,就是一肚子无名火。
这好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双方家族都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仇恨,只是一味地沉浸在相互仇视中无法自拔。我们的决定只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情绪和对前次行为的重复。
所以,娇生惯养的孩子,习惯了重复对父母颐指气使,到他们年长后,父母尽管已经暮年,仍然对父母吆五喝六,成为了典型的不孝子。经常吵架的夫妻,也会适应并重复这样的行为模式,成为吵闹一辈子的两个人。所以,有人会反省,为何我对其他人都和蔼可亲,唯独对自己的亲密爱人,平白无故地看不顺眼,不吵不休?所以,决定需要检视,需要摒除情绪的干扰和自我重复的惰性。不一定我们要活得多么理性,只要我们能知道顺情、随喜、随性、反省即可。最近看到大学同学在西藏拍得图片,看到虔诚的藏民。心里却想,我们的时代缺失了信仰,没有道德可言,人人自危。但,如果我们只有信仰,放弃了色彩斑斓,情感起伏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将多么无趣?不知,我年后,我会怀着怎样的信仰,或者何样的'人生。
行为读后感篇4
读了学校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发现我有许多做的好的地方,也有许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有一次,我到田野去玩,发现那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花,刚要去摘,又一想: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把它摘掉它就没了生命,还是不摘吧!这次我做到了“爱护花草树木和庄稼”。还有一次,妈妈在给我讲数学题,妈妈让我自己先看题目,我看完后,妈妈正准备讲解,我却大叫:“太难了,我不学了!”这次我违反了“听从父母教导”这条行为准则。其实,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不良习惯,只要我们今后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都能做一名优秀的好学生!
行为读后感篇5
生命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是没有道理可言?错!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供求关系的谬论:或许起初的时候,珍珠并不是很值钱,甚至根本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呢?但就是有的人,会在起初他进入市场的时候,捧高他们的价值,并标上难以置信的天价,渐渐地,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珍珠确实是个好东西,可是,它真的有那么值钱吗?还不一定。
人们为某个东西定位的时候,总是愿意以锚作为标准,何为锚呢?就是初始的一个标准,例如:早期的店铺里散发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质量要优于邓肯甜甜圈店的)。他们销售别致的法式咖啡压榨机。橱窗里摆放着各式诱人的点心——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饼干、红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邓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还有各种名称高贵华丽的饮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玛奇朵、星冰乐等等。换言之,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来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让我们不再用邓肯甜甜圈店的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此相反,我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为我们准备的新锚。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这里。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销及优惠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愿意用高价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首先头脑的潜意识里,认为这种情况下,自己是受益的,尽管目前不需要,或许将来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亏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会规范的成本
一个人愿意免费做义工,给补贴却不愿意做了,或许钱不是激励员工的最有效办法。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
或许我们认为形形色色的人群所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基于内心的世界,我们无法去定位,无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何产生的?与其说怪诞,但不如说人类行为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揭开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解之谜。《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个人觉得它与《别做正常的傻瓜》相类似。不过,有区别的是,本书的作者由于童年时的经历(全身被烧伤60%——70%),使得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常人差异很大,他倾向于分析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绪的影响,往往不能作出理性决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择,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之下,往往会使人们的决策发生改变。商家往往会利用这一点,设置一个诱饵,往往能使客户花费更多的金钱。人们对于自己收入的预期往往也会因为与周围环境的改变相联系。也许当初的预期并不高,但是在达到了这一目标之后,由于周围人群的收入较高,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就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就与人们喜欢比较有关,在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就已经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通常被认为往往是根据商品的价值属性和价格等因素作出决策。大体上而言,偏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也许因为偶然的机会,偶然尝试了某种商品,就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锚,由此导致自我“羊群效应”式的偏好转变,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所谓“供求关系”的失灵。至于零价格物品搭售使得人们的消费增加就是显而易见了。商家们往往利用顾客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在销售一些商品的时候附带赠送一些小礼品,使得顾客们不受自我控制地买了许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谓的“折价”销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会中往往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存。人们在对待不同的事情时必须搞清楚应该运用哪种规范来解决问题。有些事件只能运用市场规范来运行,而有些问题却只能运用社会规范,如果强行运用市场规范来解决,需要支付数倍的价格,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支付多高的价格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动。
我们再把视线由普通的经济现象扩展到各种社会现象之中,我们同样能够发现许多非理性行为。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还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前不久发生的北科大学生抢劫也属于该类情况。人们由于情绪上的冲动有时也会造成一些异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觉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是蓄谋的。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人性,人格大体上都是分裂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阴暗的本我,自我,一旦这个阴暗的自我被激发出来,往往会形成很严重的后果。而应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只能未雨绸缪。
艾瑞里虽然在书中侧重于考察非理性行为(诸如此类非理性行为的介绍还有许多),不过在每章的最后还是在探讨如何解决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还是在于使读者能够理解如何让自己的行为理性化。当然,非理性行为的诱因有时也难以被透彻地观察出来,这使得人们的行为理性化更加困难。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经写道:理性何等高贵,才能何等伟大。
行为读后感篇6
最近,学校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结合这次活动,我认真阅读了这次学校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现我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不好的地方。
我们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宠着,很少干家务活,有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做家务我才会主动做,自从学了第四条主动帮助父母做事,我才反思到自己的缺点,从此以后我要多帮家里干活,只要我力所能及的我都会主动去做,减轻家长的负担,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以前我吃饭的时候,米粒总是会掉到桌子上,妈妈说我我还不以为然,学了第八条爱惜粮食,我意识到自己以前浪费了不少粮食,虽然每次只是掉几粒米,但是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数目,农民种地那么辛苦,我以后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总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出我行为中不恰当的地方,指导我做一个好孩子
行为读后感篇7
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应该遵守校规校纪,有组织性的纪律,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应该清楚。平时穿着大方,合身。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打完上课铃就应听老师的安排,不私自行动,有什么问题举手告诉老师,不要不举手就私自说话。在班上遵守班规,任何行为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私自决定。写字时,身体要离桌子一拳,拿好笔,做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要干净、工整。最好的情况下不要乱涂乱摸。提笔写好规范字,不求速度,只求质量。我们年级慢慢增高,写字速度也与之前大有不同,以前写字慢没关系,但要写规范。而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现在写字时不光要求质量,也要求速度,写得快,上课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我们在升旗时,要军姿站好,不能乱动,尤其是唱国歌的时候,我们小学生要对着国旗敬礼,在唱国歌的时候不能嬉戏打闹,站好、唱好国歌的没一句歌词。
行为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