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知道会写读后感的人一定是对原著有着深刻的理解的,要想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我们就必须认真分析书籍中的内容,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沈复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沈复读后感篇1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题记
芸,这位拥有了许多美好品质的女人,为何最后落到如此下场——“孤灯一盏、举目无亲”。初看只觉是因血疾,而后想到血疾并非平白无故。之前有许多引子,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悲剧。
血疾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而最大的引子并非憨园,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礼数中,一夫可纳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强迫结在一起的并非爱情与亲情,而是两个人苦苦纠缠的一生,彼此间何来“信任”可谈。沈父也想纳妄,因为他与沈母并无家人间的温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认为她在信中乱写。陈芸呢,她只想当一个好媳妇,不想破坏沈家的表面和谐,把过错归结于自己,最后支撑不住而崩塌。
这是一个家庭吗?互相猜疑、不信任,他们只是被许多的上一代,用一双笼罩世界的黑色大手关起来的毫无关系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着对方。让他们大打出手的,只是因为姚姬这个可怜的引子。她将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礼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写满了“表面和谐”与“封建礼教”。
憨园负芸,倒也是个引子。只是若没有沈家父母赶芸出门,何来“憨园负芸”、“阿双逃矣”。哪怕芸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会匆匆夺命。
她的后半生在“好媳妇”与“封建礼教”中被撞得崩溃。
姚姬,只是封建礼教的引子。而陈芸,只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沈复读后感篇2
?浮生六记》的译文者张佳讳在序言中写到“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身璞玉地凑成了一体。”林语堂也曾经评价过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就是沈复所编写的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中的重要人物。
沈复自小便有亲事的,但由于对方病逝,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让他在一次机遇中结识了芸这个温暖贤良的人。
芸所生长的环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来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爱而没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当媳妇儿,虽然有为人妇的许多压力,但她依旧活地潇洒自在。而且温柔冷静,落落大方,总是十分宽容沈复,这做为一个女子,确实是十分可爱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为本书的亮点之处。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装同沈复出门去逛庙会,害怕惹了麻烦,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女人身份。将芸的活泼可爱写的活灵活现。还有一处十分令人动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动帮沈复找妾室,而且十分乐意,并说这样一来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这样便不会孤独。后来认识了憨园,也是十分优秀的女子,便帮丈夫暗示,虽说最后憨园还是因为社会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钱人家里,但这件事却写出了芸的心胸开阔,温婉贤良。
芸是《浮生六记》的一抹美丽的色彩,芸的早逝也无不是一个遗憾,但芸的可爱之处却被众人所颂赞。
沈复读后感篇3
最近为小孩读幼儿园一事产生了诸多烦恼,真如此歌所言“出亦愁,入亦愁”的,真是“愁杀人”啊。最近又在看沈复的《浮生六记》,更是感觉人生如梦。
初识沈复是因为他的《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文中所写之童年的趣事,让人不知为之一笑,却又觉得自己孩童时大概也是如此。可是,就是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沈复最终也是长大了。正如歌中所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沈复的《浮生六记》分为六卷:卷一是闺房记乐,卷二是闲情记趣,卷三是坎坷记愁,卷四是浪游记快,卷五是中山记历,卷六是养生记道。你看人生之趣乐愁快之情都在他的书中呈现了。这是他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文字,也是让后人能够得知他的一生浮沉的文字,更是能让后人通过他去窥见当时社会的一段历史佐证。
我不想说历史,只想说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而又深情的人。这个人对他的妻子芸是何等痴情啊。从两小无猜到定下终生,从新婚燕尔到病逝分离,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与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的伉俪情深,也看到了他对她“不思量,自难忘”的永别之痛。沈复的一生在与芸的相知相守中,经历了生活的富足美好,也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困顿。可是不管是怎样的生活,他们没有像常人那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反而是彼此扶助鼓励,富也好贫也罢安然的夫妻一体共度时光。
如果时光就这样下去直到白头,未尝不是一件美事。可是人生中总是有很多的转折意外,芸最终还是离开了沈复。当他与妻天人永隔之后,沈复又历经了丧父丧子之痛,人生之哀痛逐渐增多,时光也就不再只是美好的了。但“逝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在哀痛与美好的回忆中,沈复踽踽独行,浪迹天涯。
呜呼,人生啊,无非是生离死别!可是即便要经历这样的人生,我们还是在努力的活着。活着,爱人爱己。我不知道沈复是且走且记,还是先走后记,但不管是怎样的记,他都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了解到了他的一生,那么我们的一生呢?
人生如梦,梦醒时分也许也是离别之时,是“春梦了无痕”,还是让人知道“我已飞过”呢?
“一点秋雨一点凉”“秋风秋雨愁煞人”,愁之人生虽有诸多“不能言”之“心思”,但我知道了我的选择,是的,我选择了沈复,且行且珍惜,且行且记录。人生如梦,让梦转成文字吧。
沈复读后感篇4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沈复读后感篇5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或许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旷世绝恋,就是这样的有着茶饭滋味的烟火气息,会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从怦然心动到举案齐眉,本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过程,也是我们希望在日常中遇见的幸福。我们看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太多,作为人群里的一员,我们依然会发现芸娘的可爱,直至之后的家庭变故,夫妻间的相扶相依依然令我们动容。
本书的作者周公度说:“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生活的真味,在其字里行间之中就可尽收眼底,有一种市井流俗的大美。
大千世界里,能够有幸和一个人相携渡过余生,彼此灵魂守望,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呢。
沈复的这“浮生六记”四个字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诗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来古韵悠长,应用于如今的日常也并不觉得违和,唯余怅惘。
?浮生六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文中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对地方风物、植物山石、古代典籍、寺庙礼仪等方面的叙述,可以一窥那时的社会风貌。六记指的是闺情、闲趣、愁心、浪游和佚失的“琉球”“养生”六部分,自称格局。从沈复的质朴的语言中看到一位布衣文人的日常。
古文的简笔勾勒,太过惊心。一句“余幼聘金沙于氏,八岁而夭;娶陈氏。”就注定了沈复和陈芸两人一辈子的纠葛。段末总会出现一两句闲笔,却更能感受到时空的苍茫。比如“这一日,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七月十六日。”和“殊不知,芸短寿之征兆已经隐藏于内了。”这种上帝视角,有一种惊人的壮阔感觉。
沈复对于妻子陈芸的外貌描述有一种称得上可爱的诚实,“身形秀美,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两只眼睛顾盼神飞。唯有两颗牙齿浅浅外露,似乎不是上佳的容貌。但她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人为之心动不已。”
仔细想来我们某个时刻的愉悦,都是在大片的平淡与困顿中体会时某一刻的幸福,爱与信念的回归是最美好的场景,怡然的生活源于恬淡的心境。多年之后,一些点滴就是爱过的证明,连同生命里的所有光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平淡如水,在多年后回首,依然能掀起惊涛骇浪。
沈复读后感篇6
如译者所讲:浮生六记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远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在我看来,作者一生的经历莫过于八个字,那就是:人生写意,莫过良缘。
沈复生于1763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画家。一生在家庭、官场、经商之间沉浮,浪游各地,阅尽人生百般滋味。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读书人家。沈复年幼时与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亲,开启了这段百转回肠的故事。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的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沈复对芸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在他笔下的文字中,你不难读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颈修长,弯弯的眉毛,眼睛灵秀俏丽,顾盼间神韵动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两颗牙齿,虽然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别有一种妩媚娇柔之感,让人怦然心动。然而芸让沈复着迷的绝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为人处世乐观积极的点点滴滴。她终日神色平和,与她说话,常以微笑作答。对父母长辈尊敬爱重,待晚辈温柔和气,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条,没有一点疏忽。又见她可终日与作者厮守,花间月下品读诗书,纵论古今。
回头看,似乎我们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资格胜任这一角色。虽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积极规划未来,也没有丝毫将来要继承门第的自觉;对读书没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亲多多学习。他似乎甘于过小情小调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儿女情长。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说或者剧本?谁又规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远、胸有成竹?我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很平凡,并将终生平凡。沈复没有宏大的才情和高远的志向,他生性风流,不贪图功名利禄,但好在他身边有芸的陪伴,纵然生活充满未知和艰辛,但这位女子却总能把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正如我所说:人生写意,莫过良缘。在岁月的长河中,终将陪伴我们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携手一生的伴侣。所以无论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身边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坚守它,并乐在其中,发现快乐,懂得欣赏,懂得感恩,自会体会到人生独特的乐趣。
沈复读后感篇7
了解《浮生六记》却是在李白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后了。总觉得李白为这本书做了最好的诠释。一开始为田园而去,为了没有矫揉造作的安乐而去。循着大家的评语,伴随着沈复,触及着隔了百年的浮世之乐,想着心中的白月光,顿得清欢。可越是深入,越是觉得苦涩。
读完《浮生六记》的一些感受和启示
生于苏州沧浪亭旁的体面人家,按沈复的话讲是“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他的前半生也确实如此,不用忧虑生计,呼朋结友,寻幽探密。可最大的幸事,即使沈复不曾言明,也逃不过陈芸其人。
那是妇道森严,男尊女卑的古代。你难以想象有着这样一位妇人,才情俱佳,恪守妇道的同时却又不落俗套。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早年丧父,靠着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偏偏还学得极快。沈复很喜欢描写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除此之外,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室,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觉得实在可爱;但多读几遍,便觉得最可贵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
在那样一个除了丈夫的疼爱无甚长处的家庭里当媳妇,她默默承担着很多东西,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风雅劲来。其实,二人的夫妇生活并不算舒畅,除了前几年的风流,往后便是苦心经营,清寒不已,甚至难以为继。最终,妻子早逝,读者尚且扼腕,更遑论沈复本人。最后一句“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以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哀莫大于心死。
晚年沈复著此作时谈及为何将闺房记乐放在篇头,只是说及关雎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这乃夫妇情事,我也如此做。但仅仅如此吗?他对陈芸的爱至死都未放下。
遍观书中其人其事,在轻松写意的笔下呈现的却都是遗憾的悲欢离合。沈复的第一知己鸿干二十二岁便早逝;妻子结拜的姐妹憨,有意将其纳为妾室,最终为人所夺,也成为妻子重病的诱因;偶然结识,相处良久的喜儿,而后抛她而去,惹得其寻短见。沈复本人自二十多岁后,便在外颠沛流离,与妻子苦心经营,期间屡次经商失败。更曾带着重病的妻子离开父母家,与子女在雪中告别。而后,妻子逝世,儿子于十八岁离世,再后来父亲去世,又遭人讨债。
何以给他劝慰,除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还有山水。贯穿全文的不止有人,更有其一次次的寻幽探密,纵情山水。即使最落魄时,也依旧徜徉。
我也是南方人,家乡离其出生地苏州很近。我也是看着江南风光长大的,连大学也是在南方。可即便如此,我依旧对其笔下描写的风景心生向往。那些最原汁原味的风光到现在还有几分,那些亭台楼阁还有几分韵味,我脚下的河水是否因循着千百年前的足迹。偶尔也会装模作样的叹惋着传统的凋零。莫名的觉得与那莫说千年,便是百年的风光都隔了一条银河。人们总是强调着传统的精神,若是连最基础的倚傍都凋零,何来的传承。
初读嘴角总有笑,可越读越是觉得苦涩。在那轻松写意的笔触之外,那些坎坷,生离死别才是常事。“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真实的令人动容。李白诗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百年时光,好似一场梦,欢畅时光又有多少。终生浮于世,多受苦难。你是出生富贵,荣华加身,却也难保一世快活;你是出生贫寒,不着一缕,还是在泥土里挣扎。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浮生有六记,失其二。其中欢乐有,晶莹剔透如水晶,给你最朴素的清欢。悲伤也有,黯淡如微尘,平凡却常在,亦得劝慰。
最后,众生皆苦,清欢难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沈复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