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300字通用7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完一本好书我们总会有很多的想法,这时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写读后感是记录书籍内容最好的方式,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写读后感300字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写读后感300字通用7篇

写读后感300字篇1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北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写读后感300字篇2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这是一本小说。这本书的所有系列我都非常喜欢看,甚至已经到了着迷的地步,这是最新的一册,名字叫《查理九世 所罗门王的魔戒》是雷欧幻象的作品。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故事开头主要讲了:所罗门王曾将七十二大恶魔封印在七十二个石柱上,谁能召唤七十二个恶魔,谁就能统治世界。 我一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就不由自主的迷上了,我赶紧翻开了书,开始了这一本书寻"宝"之旅!书里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和恶魔的外表比起来,恶魔般的心灵才是最可怕的”在这个社会上,有人想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去伤害别人,就算这个人的外表再好看,那也是丑陋的,因为他的心灵已经毁灭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带给我们小读者的想法和带给我们的感受有很多,看完一本书你会感到它能给人带来奇迹般的力量,这难道不是一本好书吗? 其实,雷欧幻象的作品都是这样的:前半部分总能给人带来恐怖的感觉,可到了后半部分它就会给人深刻的感受。

写读后感300字篇3

自从读了《凡卡》后,我深受感动。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因家庭贫穷,被爷爷送到鞋匠那里做学徒。可小凡卡在那的生活是爷爷怎么也想不到。

在那里,小凡卡根本不是学徒,而是“保姆”。小凡卡不仅要给鞋匠做家务、看孩子,还要被他们欺负,打发去买酒……如果做不好还要受皮肉之苦。最后小凡卡再也受不了,就写了封信给爷爷,在写的时候还不时的向窗外看看,显然小凡卡很害怕……

信写好后,又匆匆的写上“乡下爷爷收。”虽然我们明白这封信是要送到小凡卡的爷爷手里,但是喝的醉醺醺的邮差他知道吗?不知道,即使邮差没喝酒,他的爷爷也收不到,因为小凡卡没贴上邮票、写清地址,所以小凡卡的爷爷收不到。可能是爷爷收不到信,小凡卡才会梦到爷爷正在看他的信……

这时大家都会想,小凡卡想得太天真了,但他有什么办法呢?在此我想大家说:“伸出你们“爱”的手去帮助他们——2·46亿个童工吧!”

写读后感300字篇4

?爱丽丝梦游仙境》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

它很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我专心的看完这本书后,了解了书的大致内容:爱丽丝在她荒诞离奇的梦境中,漫游了许多在他想象之下的奇妙世界,有能使她变小的药水、使她变小的蛋糕、组成王国的扑克牌、能穿入镜子的世界、使人忘记名字的小树林……其中的人物也是有趣、滑稽。有公爵夫人、红心皇后、老甲鱼、龙虾四组、叮当兄弟俩、骑士……当他被小猪碰醒后,才发现刚才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奇怪的的梦。这一切就像是我自己的一个五彩梦,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作者笔下的爱丽丝心地善良、纯洁,乐于助人,并且能面对一些稀奇古怪的人或物时神情自定、毫不惊讶。毛骨悚然的表情,更增添了小女孩爱丽丝的几分勇敢。善良可爱的他也许并不是聪明,但他有一颗纯洁善良的爱心,对一只小鹅都彬彬有礼的爱丽丝,有一种我们所没有的纯真天性,这种童心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同爱丽丝一样,世界将会多么美好?没有骗子、没有小偷,人们互相尊重,没有纠纷、没有争执,世界上就没有了战争,该多么美好。但这一切也只像是一场梦,很难成为现实。

我们要学习他的善良、乐于助人。经常给予他人帮助,无论是什么,都爱惜它,真心对待。我们要学习他的勇敢。狭路相逢勇者胜。也许在某些情况下,胜利和失败也只有一步之遥,有可能一个人拥有勇敢就会成功,而没有,则可能失败。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我们还是要学习爱丽丝的一些精神品质,将她梦想的精神真正变成我们实现拥有的精神。

写读后感300字篇5

鲁迅写过一个短剧风格的散文《过客》,情节很简单,是过客走过荒野中一处人家,与这家的一老一小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老翁问过客∶你是怎么称呼的?过客没办法说清,他不知道自己本来叫什么,人们叫他什么就算什么。老翁又问∶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过客仍然没办法说清,他只是从记事起就这么走。

老翁再问∶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过客总算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了∶前面。

然而,这个前面是哪里?过客却并不明白。他反过来问老翁∶你可知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

久经沧桑的老翁答道∶前面,是坟。

?过客》展现了一个不认识上帝的人的悲剧∶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除了死亡,生命没有别的出路。

解释权归谁?

过客面对的3个问题,恰是人生3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是谁——指向意义;

我从哪儿来——指向来源;

我往哪儿去——指向终极。

而这三个问题中,最具有本质性的,乃是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或者说我是什么?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对人的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的质问。总之,一切对人的存在至关重要的东西,全都在我是里面。我是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一个人存在(to be)于这个世界的原因和目的。人对自我的所有发问,都是从我是开始的。再往深里追问∶我是的根源又在何处?人人都会问的我是,是怎样一个问题?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为什么人们会追问不休?若有答案,为什么人一代接一代仍要追问?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我是的解释权归上帝。不认识上帝的人,永远不明白我是。因为,我是正是上帝的自称。上帝在旧约圣经中,自称yahweh,汉语译为耶和华,这个词的本意是我是,英语翻译为i am。当摩西问上帝的名字的时候,上帝就是这样告诉摩西的∶我是squo;我是squo;。上帝与人立约的时候,就是用耶和华这个名字。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帝才是我是。而人类呢,自从始祖亚当陷入罪中以来,就远我是了。从此,人既与上帝隔绝,也自我分裂;既不能认识上帝是我是,也找不到自我的我是。

身份由谁决定

然而,人毕竟是上帝按自己的样式创造的。上帝使人有灵,并把永远放在了人的心里。上帝也把他的美好属性赐予了人,使人拥有与万物不同的特性∶有智慧、有道德,也有信仰的需要。因此,人的本质是源于上帝的。

大千世界中的各色人等,无论差异是何等巨大,文化又多么不同,若探究人心的最底层,会发现其最深之处,是真我,即我是。这个最底层的我是里面,包含了真理、爱和生命。这是上帝的形象和样式。

人对我是的追问,既是对人本质的追问,也是一种精神深处的寻根。然而,我是并不属于人,也不是人可以解释、定义的。在《出埃及记》3∶11,摩西问上帝∶我是什么人?那时的摩西,毫无自信可言。是啊,摩西该怎样看自己?他是埃及的富丽堂皇王宫里骄傲的王子?还是风雨旷野中可怜的牧羊人?是勇救同胞的民族英雄?还是落荒而逃的亡命之徒?在他度过的漫长80年中,哪一个身分真正属于他?摩西是什么人,不是由摩西自己决定的,这取决于上帝。埃及王宫40年的经历,不能决定他就是王子;荒野牧羊40年,也不能决定他是牧人。上帝说,决定你的,岂不是我耶和华吗?当上帝对他发出命令∶现在去吧!摩西就此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上帝赋予摩西的身份、使命∶以色列的先知、祭司、领袖,才是摩西真正的我是。

我是,还是不是

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可以直译为我是,还是不是?哈姆雷特所迟疑、所犹豫、所困惑、所痛苦的是∶我是……?当他找不到我是的时候,他的生命没有方向。美丽的俄菲丽娅的爱情,不能让他快意;王子的地位,不能让他安心;甚至为父报仇的志向,也不能让他充实。他仰天叩问∶我是……?

在这部不朽的伟大悲剧之中,那位曾如此赞美人的哈姆雷特,当他从快乐王子堕入忧郁之中时,才真正发现了生命的困惑,也才使这部戏剧到达罕有其匹的境界。to be or not to be,这个我是……?的疑问,是主人公面对世界,寻求自我的本质发问,这才是《哈姆雷特》最深刻之处,唯此不可摧毁。

人终其一生,其实就是在寻找我是。然而,若不认识上帝,这种寻找终将归于虚无。于是,一方面,人陷于虚空之境,找不到他所要寻找的东西;另一方面,人内心深处的我是,又迫使他不能不寻找。

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下,人找到了许多代替品∶功名,地位,财富,美貌,众人的肯定,人们把这些货色当成我是,追求它们。达官、显贵、富豪、明星、偶像等纷纷带着金灿灿的光泽,仿冒我是。它们也确实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功能,引起了人们火热、急切的追捧。然而把这些东西追求到手的人,就会发现,它们不过是镜花水月。

只有抬起头,才能从上帝的高天日光中,看到真正的我是。那是不可摧毁的我是。

使徒保罗正是这样一个清楚地看到了我是的人。他的生命,因为明白我是而满足∶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这是何等的充实与满足啊!

?过客》很特别,首先是在于它的文体,虽是散文,但呈现方法却更像一幕戏剧。戏剧式的散文定是由鲁迅开辟先河。再是在于它的要素:三个人物,老翁、女孩、过客。背景也是或一日的黄昏,仅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画面所表达出来的意味却是耐人寻味,耐人寻思。

有人说过客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眼光阴沉,充满着睿智,对于希望总是执着到底。但我并不完全赞同。若说过客是一个带有鲁迅部分精神的人物塑造体,那将更好。一个人并非可以完全了解自己,作家笔下的人物也是难于完全相似于自己,只可以说带有作家的影子。在过客身上我们更多的是看到鲁迅的影子而非鲁迅。然过客给我们展现更多的是一种迷茫与执着。在老翁的问题下:你是怎么称呼的?你是从哪里来的?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过客对这三个问题均是以不知道来回答。因为前方的路,对于过客来说,是一个未知数,他经常问那女孩与老翁前面是个什么地方,所以内心充满了迷茫。但即使不知怎么走,他总是执着的往前走,纵然前面可能是坟地,纵然老翁说别去,而他依然在内心纠结之后选择大步向前。这也便是迷茫中的执着。几次三番婉言拒绝老翁的好意挽留,只道是:不,我不能,我还是走得好……因此,过客内心还带着浓重的无奈与强烈的责任感,然在这种无法言表的氛围下,过客又拥有着一种反抗精神,一种无望的抗争,一种无望的进取心。在这种精神的催促下,他又只能放弃一切的好意布施,如谢绝女孩子的一块布,因为这布象征的是温暖、同情、爱,这对于过客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负重,对他的前行造成了一种障碍。一切爱与同情很容易受到布施者的牵连。

老翁说前面是坟,女孩子说前面是花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天真浪漫的女孩眼中定是那美好的事物,故她会说前面是一大片的野百合、野蔷薇。老翁历经世俗变化,沧桑的他看待事物淡然镇定,心中更多的是一片灰暗与悲伤,因此他会说前面是一片坟地。过客面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说辞,虽然女孩给了他希望,老人告诉了他最有可能的结果,但他是位寻进者,也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悲哀,这就是宁愿走向黑暗,走向空虚,也不愿到处都有名目、地主的牢笼里活着的反抗意志。是的,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而鲁迅在这塑造的正是前者。

徐玲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所以,这个假期,我买了《最香的木槿》《神奇的旅行》等。其中,我最喜欢《最美的过客》,让我百看不厌。这本书是由11篇关于亲情和成长的短篇小说组成的,我最喜欢最后两篇小说"最美的过客"和"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我注定是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只是,你可知我有多希望,我是爱美的那个,正如我记忆中的.你。一题记"这句话让我深思,儿时的玩伴是过客,小学时的同学是过客,那谁又是我记忆中最美的过客,但我希望这些美好记忆会永远保存。

另一篇文章讲了城里的孩子明治乡村体验生活的故事。

"有那么一小股感动像颗巧克力一样在我心中融化开来。但马上我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借着灰暗的灯光,我分明发现这两截甘蔗已经很不新鲜,表皮不仅没了光泽,而且似有发霉的斑点。"在山里吃一次甘蔗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我们在生活里不应该挑三拣四,应该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那干旱地区的孩子喝不到水;那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用不起课本;那被丢弃的孤儿不得不在这世界里自生自灭……他们多可怜啊!

" 蚕蚕告诉我,豆豆并不是他的亲妹妹,她是了不起的爸爸从山外捡回的弃儿。"读到这里时,我感动的流下眼泪。大山深处的人是多么淳朴善良。他们看见在山外丢弃的生命,不忍留她自生自灭而收养她,多么善良啊!他们哪怕生活再困难,也执着前行。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特别是书中好多感人的亲情和成长的故事,会让你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理解父母做事情的用心良苦、懂得了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从中受益颇多,感觉自己又长大了一点。读书就要读好书,读好书一定要读《最美的过客》。

有人说过客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眼光阴沉,充满着睿智,对于希望总是执着到底。但我并不完全赞同。若说过客是一个带有鲁迅部分精神的人物塑造体,那将更好。一个人并非可以完全了解自己,作家笔下的人物也是难于完全相似于自己,只可以说带有作家的影子。在过客身上我们更多的是看到鲁迅的影子而非鲁迅。然过客给我们展现更多的是一种迷茫与执着。在老翁的问题下:你是怎么称呼的?你是从哪里来的?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过客对这三个问题均是以不知道来回答。因为前方的路,对于过客来说,是一个未知数,他经常问那女孩与老翁前面是个什么地方,所以内心充满了迷茫。但即使不知怎么走,他总是执着的往前走,纵然前面可能是坟地,纵然老翁说别去,而他依然在内心纠结之后选择大步向前。这也便是迷茫中的执着。几次三番婉言拒绝老翁的好意挽留,只道是:不,我不能,我还是走得好……因此,过客内心还带着浓重的无奈与强烈的责任感,然在这种无法言表的氛围下,过客又拥有着一种反抗精神,一种无望的抗争,一种无望的进取心。在这种精神的催促下,他又只能放弃一切的好意布施,如谢绝女孩子的一块布,因为这布象征的是温暖、同情、爱,这对于过客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负重,对他的前行造成了一种障碍。一切爱与同情很容易受到布施者的牵连。

老翁说前面是坟,女孩子说前面是花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天真浪漫的女孩眼中定是那美好的事物,故她会说前面是一大片的野百合、野蔷薇。老翁历经世俗变化,沧桑的他看待事物淡然镇定,心中更多的是一片灰暗与悲伤,因此他会说前面是一片坟地。过客面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说辞,虽然女孩给了他希望,老人告诉了他最有可能的结果,但他是位寻进者,也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悲哀,这就是宁愿走向黑暗,走向空虚,也不愿到处都有名目、地主的牢笼里活着的反抗意志。是的,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而鲁迅在这塑造的正是前者。

写读后感300字篇6

我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终于将这本《爱的教育》看完了。读完后,我被书中的爱深深感动了。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安利柯,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其实这个社会太值得爱了。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月故事中——万里寻母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简单朴实,但却流露出母子之间的爱。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想到妈妈平日对我们的'爱,我不既有点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到脸红。就拿平日的我来说吧!我每天一回到家,就将书包扔到一边去。妈妈则轻轻地将书包捡起来放好,又习惯性地唠叨了几句,就问:“今晚吃什么啊?”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妈妈好烦,因为我总说随便,那妈妈还问来干嘛?我没有立刻回答妈妈。现在想起来也有点后悔!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既感受到社会上的爱。而且我还读懂了妈妈的爱!

写读后感300字篇7

读了安徒生写的《丑小鸭》一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它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一切缘于它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告诉我们只要不懈地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最终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看着丑小鸭,我也不禁想到了自己。还记得以前,一年级的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即使连简单的算数也不知怎么算,看着成绩好的同学,心里不知是羡慕还是嫉妒。要强的我十分不服,发誓要超越他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报名参加了一个数学兴趣班。之后,我被那有趣的课堂给深深吸引住了,我第一次一口气坐上了四、五个小时,桌上摆了许多本数学课外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了全年级第一名。老师向我投来了惊异而又赞许的目光。我六年级时,又在全国小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最终荣获了二等奖!我高兴地接过那本沉甸甸的获奖证书,它承载着我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我欣慰地笑了,我终于成功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只有不断的追寻我们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奋,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写读后感300字通用7篇相关文章:

流泪的作文300字通用7篇

蛙的读后感300字最新7篇

元宵作文300字通用7篇

彼得潘的读后感300字7篇

蛙的读后感300字参考7篇

写梦想的400字演讲稿通用7篇

写故事作文600字通用7篇

写奶奶的作文600字通用7篇

三年级写夏天作文300字6篇

读后感父与子300字8篇

写读后感300字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