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读后感5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加深我们对该篇文字的理解,看完书之后我们一定要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收获,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生三境界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5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篇1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篇2

“逢敌必亮剑“,这是我读完了都梁《亮剑》一书后,非常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何为亮剑?又亮的是怎样的一把剑?这把剑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又有怎样的意义与责任。

这使得我我想到了,书中的主人公李云龙。他是一个略带草莽气息,且有几分绿林好汉味道的人物。他虽然大字不识几个,曾经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乡间篾匠。但是因为生存,因为骨子里的那一腔热血,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使得他积极的投身进了革命,从俩万五十里长征到全中国解放,他金戈铁马,整整征战了三十余年。

在战场上他抛头颅,洒热血,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为民族可以长治久安,只为百姓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家家都能有口热饭吃,户户都能有件暖衣穿。他先抗日,后反蒋,平金门,战朝鲜。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明知不敌,却要毅然的与之斗争。即使全团倒下了,即使全团阵亡了。也终要化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不让敌人跨过这道山,越过这条岭来伤害一方百姓。

他为了民族大义而战,为了国之尊严而战。他曾经说过,“做为一名军人,就算是死,也要战死在冲锋的路上。”他没有空口说白话,李云龙用了他传奇一生的时间,去完美的做到与兑现了他曾说过的话,并且也展现出来了,中华铁血男儿的气魄。

我认为在李云龙身上所体现的,就是这种“亮剑”的精神。那是一种无敌可挡的大无畏精神,那是一种正义永远战胜不了邪恶的舍身救人精神,那是一种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军人,需要有这种亮剑的精神。

百姓,需要有这种亮剑的精神。

国家与民族,更需要有这种亮剑的精神。

亮剑,亮的是一种智慧与谋略,亮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识,亮的是不屈服于殖民列强主意的堂堂中国人。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篇3

古往今来,多少人渴望成功,却终究一事无成;多少人接近成功,却终究没有成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之成大事者必达到三重境界——理想、奋斗、成功。

——题记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立下豪云壮志,才有成功的希望。青莲居士曾赋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等豪情,何以比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这份理想,这份壮志,李白才登上诗仙的宝座。昔日魏武帝东征袁绍,凯旋之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雄心,正因为这份雄心,他才可以,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剿灭袁绍一统中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门应从小树立理想,不管它是暗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古往今来,多少人原本可以成功,却失败一生;多少人已经接近成功,却失之交臂。人生应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日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用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用心达到人生之第二境界。

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功。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成功的季节。这一篇金黄色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记得老师说过初三是炼狱,经过了锤炼,你们就可以轻松了。还记得老师说过,没有上过高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好多人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着,想起课堂上老师卖力讲课的时候,想起堆满课桌的课本,想起我们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决战中考。现在,我们终于到了拮取成功果实的时候了,且不论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守护属于自己的金色麦田,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三境界。

成功是房子,理想便是砖瓦,奋斗便是沙石;成功是大海,理想便是汇聚小溪,奋斗便是滴滴雨水;成功是乐章,理想便是音符,奋斗便是曲谱。我的理想不是供赏玩的清泉,不是随季节变幻的轻风,更不是任由东西的白云。我的奋斗是水流击石的声响,是守候黎明的星辰,是在严冬里展示傲骨的松柏。人生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成功让它有一片款款诗意。

展宏图,唱江山如画志在千里。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篇4

冯友兰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河南唐河人,算起来,我们也是邻乡了。

据我所知,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地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

冯友兰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多年,辛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同时,冯友兰先生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他始终如 一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拒绝国外奢华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母亲――祖国。

冯友兰先生在学术界的造诣在国内没几人能及的,其学识自不用说。我现在想说的是,冯先生的人品和人格。近日重读先生的《谈人生的境界》,感悟颇深。反复体会先生的这篇经典之作,我才对先生生前曾写下一幅对联,有了一番领悟了。“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原来,先生的上联说的是自道平生志事,下联说的是所求理想境界,我想,这副对联也许最能充分表达了先生的为人为学。也使我真正领悟先生之“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境界了,唉,原来先生就是一位传播人类智慧“真火”的人啊!

先生在《谈人生的境界》中开宗明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先生的说法,人人都有境界,只是由于自己的阅历、经验及所处的地位等因素影响,人的境界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这点就不难理解了。

我在想,所谓自然境界,无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境界是本能的,与习惯、习俗相关联,我理解就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勿需教化、勿需觉解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你可以想象,连初生的小孩都具备这种境界的。

那么,功利境界呢?那就是人开始考虑得与失了。他会思前想后,会利益取舍。他的动机是利已的,后果也是利人的,也就是说动机、行为对已有利,对人也有利,但从出发点来看,当初他行动前,他就考虑了这些因素了,人毕竟要患得患失了呢!

道德境界当然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了。具备这种境界的人,考虑的是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所谓“取义不取利”也,为社会利益做事,符合道德规范,满足人们的需求,是一个纯粹的利人不利已的人。

再来看天地境界。关乎天地之上,其思其想超乎凡人,大多远见卓识,考虑的是一个团体、集体及社会之利益,是所谓的大境界。这种人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目标奋斗、努力,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想,自然境界自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历练、教化,最起码对自己的要求是利人利己,不损人利己,做一个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功利境界的人,这个应该不难,这也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标准吧;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要考虑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为社会留一些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也就是要做一个道德境界的人;当然,对于一些志存高远之人,就要追求人生之最高境界了,你就要达到天地境界啊!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篇5

曾读过这样的故事:有个叫杨密的官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属下送给他的贿赂。属下很诧异: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这样清高是做给谁看的。只见杨密坦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道?天地之间,人最大。这种“大”,不是个人形体上的巨大,而在于发自他心灵深处那种让人震撼、让人汗颜的东西。这是虽处“举世皆浊”的世道,仍能自觉保持洞察万物,淡泊名利的一种心态;这是摆脱世俗的监督、约束之后,仍能自觉保持清正廉洁的一种品行。杨密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这种“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类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们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归结于一个字“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有益,是积极的功利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不惜损坏别人,对社会有害,是消极的功利行为;至于损人不利己,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为。与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另一个字“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话语是对“义”的最好解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那份牺牲,是那份不求回报的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执着追求与默默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为开阔,行为更显博爱。抗战时期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手术台就是阵地,最终牺牲在中国。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着眼于不幸的人类,做了天地之间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啸中的国际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同样体现了各国具有“天地境界”人们的爱心,彰显了他们对异国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同类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次冷静选择,认真把握的结果。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洒脱!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理想人生演讲稿800字5篇

人生态度演讲稿800精选5篇

阅《人生》心得体会优质5篇

人生故事的演讲稿5篇

以人生为主题的演讲稿5篇

演讲稿三分钟的演讲稿精选5篇

演讲稿三分钟的演讲稿优秀5篇

演讲稿三分钟的演讲稿模板5篇

三年级关于梦想的演讲稿5篇

三年级写昆虫的作文5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