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需要简明的写出原文的内容,大量写自己的感受, ,想要写好读后感一定要认真读懂名著,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孝心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孝心的读后感篇1
9月27日,中央电视台20xx“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完成。悉心照料93岁奶奶和患病哥哥的田应志、坚持多年带着年幼弟弟妹妹上学的余虽、独自照顾奶奶日常生活的任芳芳、捐髓救母的李佳、给渐冻症舅舅带去温暖和希望的周蕊、为患病母亲唱歌进入《音乐大师课》的向小康、和继母共同撑起六口之家的坚强女孩迟凯琳、跑遍深山为爷爷采药的“小大人”张钊、替父母分忧悉心照顾年迈外婆的姜沅昊、捐髓救父的曹胤鹏,这10位年度“最美孝心少年”受邀登台,接受全社会的致敬和礼赞。
晚会由白岩松和欧阳夏丹主持,在童声合唱《妈妈的怀抱》中拉开了颁奖典礼的序幕。典礼由人物事迹短片引出每位“最美孝心少年”登台领奖,并在与主持人的现场访谈中讲述他们记忆中最难忘的事、表达他们心中的梦想,自然开掘他们孝亲善行中使人震撼的闪光点。航天英雄杨利伟、著名表演艺术家吕中、著名歌词作家任卫新、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喜爱的主持人李修平、鞠萍、刘纯燕,以及孩子们生活中的身边人等作为颁奖嘉宾为他们颁奖,给予“最美孝心少年”最朴实和亲切的礼敬。现场,一位位“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迹,就像一首首动人心田的歌,一条条清澈甘醇的溪流,滋润了每位观众的心灵,使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深沉震撼。今年晚会的特色之一是有两个根据“全国中学生孝心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中的获奖作品改编而成的节目:音乐剧《孝心少年》、由著名朗诵艺术家张筠英朗诵的《孝心的轮回》。两个节目情真意切,用艺术化的方式反映了孝心少年的故事,传递了当代青少年对孝亲文化的理解和心声,使慈爱孝亲美德、核心价值观在孩子们心中的自然培育和深深根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自今年4月份启动以来,经过了全国征集、人物事迹展播、官网公示、推选委员会推选几个阶段。通过联合中央文明办等相关单位共同挖掘、宣传人物事迹,邀请70家地方电视台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寻找典型人物、进行事迹展播和相关活动,邀请多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文化学者、道德楷模和公益人士组成推选委员会全程关注并展开推选,最终从征集来的800多位少年儿童事迹中推选出300多位“最美孝心少年”候选人,进而推选出10位“最美孝心少年”和20位“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相关人物事迹短片在央视新闻频道、少儿频道多栏目以及央视网进行了展播,得到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共鸣,掀起了致敬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孝心少年”优秀的楷模效应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中体现了强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孝心的读后感篇2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不理解孝,不履行孝,甚至我认可孝,那么,在“众里寻你”节目中选出的十位孝心少年无疑给了所有的青少年作了“孝”最好的诠释,展现了“孝”感天动地的力量。
和我们一般大的少年少女,却都早早地承担了对社会,对家庭的重担,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也完成了其他青年难以企及的事迹,品尝到了苦后的芳香甘甜,用孝道让其余的人自惭形愧。
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坚守孝道,而且在困境之中,他们还能坚持学业,坚守理想。再看看那些父亲养着,母亲供着,却不思进取,贪图玩乐的青年,十位少年的生活,也许说不上幸福,但在人格的高度上,却比他们更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富裕了,生活变好了,“孝”却好像被人遗忘了,有人甚至以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你养我,我再来养你”。“孝”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被淘汰了,而十位孝心少年的所作所为无疑为这种说法打了个大大的叉——“孝”是每个时代都所必要的,而十位孝心少年,无疑为所有青年的楷模。
本是花季少年,却提早为父母生计奔走;本是补充营养的年龄,却狂奔不息,只吃点面包,喝点白开水;本是在画室里追逐梦想的时候,却为亲人早晚奔波……
若问为什么他们这样做,只能说孝心无价!
孝心的读后感篇3
在学校里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看完了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黄凤、吴林香、赵文龙和何秀巡姐弟等10人是《最美孝心少年》上的主人公,他们纷纷为瘫痪或重病的父母尽孝--洗衣、做饭、买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赵文龙。赵文龙是一位来自包钢八中的初一学生,他的妈妈患有颈椎裂和尿毒症不能下床,他要担当起一个学生两倍的责任。12岁是一个顽皮、叛逆的一个年龄。而十二岁的赵文龙不在学校里与同学追逐打闹,而是大部分的时间陪妈妈去医院做透析。虽然只有十二岁,但是赵文龙却能承担下所有家务事。这么多年赵文龙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最大的乐趣是生日那天去八一公园玩。承担这么重,但是赵文龙仍然开朗活泼。
期中考试赵文龙成绩下降,老师知道情况后,搬到赵文龙家附近给他辅导功课。在主持人说他的成绩很好,有希望冲击清华北大时,而他却打算考一所自己心仪的军校,当军人是他的梦想。“省下一分钱,妈妈的病就有一分治愈的可能”。这句话让赵文龙的妈妈沉默了。这小小的赵文龙双手承担起着整个家的义务。想一想我们吧,我们平时都是些“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上”。我们平时还对父母大呼小叫的,真是惭愧。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里说道:“孝,这个字,老在上,子在下。这个字的结构说明了孝的内涵。它是一种承担,当初古人创造的何止是一个字,简直是给中国人定下了一个规矩。孝就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孝,是对老人的尊敬;孝,是对弟弟妹妹的关爱;孝,是给父母的报答。古人云:“百事孝为先。”我们要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孝心的读后感篇4
我今天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颁奖仪式,在这里最让我感动的是患有白血病的杨小婷姐姐!杨小婷的父母在成都市武侯区打工,一家人住在出租屋里,虽不富裕,但也曾和千千万万三口之家一样,普通而幸福。然而,这一切在她十岁那年遭受巨大冲击——杨小婷不幸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十岁的她,从此以医院为家,小小年纪便经历病痛的折磨。但生性乐观、坚强的杨小婷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渴望,积极地面对病魔,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病情也一度得到缓解。不过,治疗白血病花费巨大。几十万的治疗费用让原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承受巨大的压力,陷入困境。经济上虽然困难,但杨小婷的父母并未想过放弃。20xx年杨小婷病情复发,父母生下了弟弟杨超,本以为可以用脐带血救治小婷,但配型失败。顽强而乐观的杨小婷强忍痛苦,坚持放疗化疗,几经复发,病情才终于得到控制。谈起自己治病的经历和家里现在的情况,杨小婷说:“日子再苦,也要咬紧牙关去过呀!
然而,厄运再度降临于这个家庭。20xx年,年仅2岁的弟弟杨超被查出同样患有白血病,而且病情更为严重,必须接受骨髓移植才能活下去。之前的外债还未偿清,新的巨额治疗费用又压了过来,将杨小婷一家压得喘不过气。杨小婷父亲从事电动车维修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每月收入仅两三千元,而这部分钱完全要用于弟弟日常治疗。而为了照顾弟弟,原本打工的母亲已经完全脱产,每天奔波于医院和家庭之间。
14岁时,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杨小婷毫不迟疑,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担辛劳。据悉,杨超每周要去医院三四次,全程由母亲陪伴。于是家里的家务事全部落在杨小婷肩上。她学会熟练地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学会买菜做饭。每次买菜,为了节约些钱,她都会到稍远的地方去采购。母亲带着弟弟去医院的日子,小婷都把饭菜装进保温桶,及时地送去。杨小婷笑着说:“我是他姐姐啊,他是我弟弟,我当然要照顾他嘛,应该的。”为了逗弟弟开心,杨小婷还掌握了一些手工技艺,不时会做些气球之类的小玩具带给弟弟及其病房里的其他孩子,深受欢迎。
因为长期跑医院推销口罩,小婷成为很多儿童白血病病友的“知心姐姐”,她常用自己战胜病魔的经历鼓励这些小病友,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和欢笑。杨小婷的乐观和微笑、热情与努力渐渐为人所知,引来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关心。目前,在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帮助下,弟弟杨超成功移植了骨髓,医疗费用也得到了解决。我真替杨小婷姐姐高兴!
孝心的读后感篇5
啊!今天是什么日子,妈妈竟然邀请我这个近视小孩一起收看电视?哦!今天是直播《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的颁奖晚会。
节目开始了,我们跟着镜头认识了河南贫困山区12岁的小男孩——李家帮。他和爸爸没有血缘关系,每天要照顾双目失明的奶奶和双腿走不了路的爸爸,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在苦难中,李家帮顽强的生活着,那一排排鲜艳的奖状贴满了墙壁,让我佩服不已。
另一个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贵州的一个6岁的小女孩王安娜。她妈妈在她2个月大的时候离开了,爷爷也去世了。为了照顾奶奶和曾祖母的生活,她每天要炒菜、洗衣、摘菜……我想:6岁的我们还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撒娇、淘气、任性地提着各种各样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甚至会哭闹,而6岁的小安娜却像一棵弱小而坚韧的小树顽强地撑起了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家庭。看着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就像打翻的一个五味瓶,啥也不是滋味。在平常妈妈督促我学习的时候,我表示很反感的心情去拒绝这件事,老是对妈妈发脾气表示不愿意。记得有一次,我的文具盒在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可我还想让妈妈给我买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妈妈耐心的教导我要懂得节约,我也很不情愿的拒绝妈妈,偏要妈妈给我买一个文具盒,在妈妈面前哭闹着不吃饭。
看完这个故事,我好像面前有一个镜子,照出了我的丑照。这时,我不由自主的在妈妈的脸上亲了一口说:“妈妈,我爱您!”我心里暗暗地发誓:今后,我要努力学习!以最好的学习成绩来报答我亲爱的妈妈。
孝心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基地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