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心得通用7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是抒发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重要文件,必须要认真对待,心得体会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要写出真情实感,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的读书心得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的读书心得通用7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篇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的读书心得篇2

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中华千年文化,《论语》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彩,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创作者更是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文化的传承者,开启着被时光尘封的大门,向子子孙孙铺展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读《论语》,是一种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静立碧水泮,独坐涧亭溪,体会《论语》之中字字的精华,感受文中令人渊思寂虑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孔子对于人生无疑是乐观的,人生在世,每一阶段都有自己应该懂得或者获得的东西,人生应该是在不断的前行中行进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岁,经历万千坎坷,仍旧对人生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恃宠不骄,兢兢业业。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论语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当今世界,也不见得有人对政治有这么高的见解,以“仁”治国,国家可得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一个成功的国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学习上,孔子强调,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学习中,人们样样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只学不思,要么只思不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测,自我充实。而不是在宿舍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平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习,向别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而我们要学的精,就要学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

在孝道上,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论语呼吁我们要遵崇孝道,敬爱父母。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离家远行,有的为了工作,有的为了学习,可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在某个远方,有一根线在牵扯着我们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远,再旧,我们都要记得,百善孝为先,父母,永远不能远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要讲孝道,重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将我们中华的美德传承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中华儿女。

论语的读书心得篇3

我读了孔子的《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名言后,有了新的感受。我认为,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向别人学习。

许多人能成为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的专业各有所长,懂得的道理也比我多。韩愈《师说》中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的人语文比我强,我便应向他学习语文。有的人体育比我棒,我便向他学习体育。即使是年龄比我小的人,也有值得我学习的长处。比如说我的表弟,虽然数学比不上我,但他的围棋经过了两年的专业训练后,下得很好,小小年纪已是“三级”小棋手!这个寒假,我便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虚心向他学习围棋。他之所以围棋下得好,是因为他对围棋下的苦功多,也应了那句“术业有专攻”。

而我们要向年长的学习是因为,年长的人经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懂得许多我们不知道的道理,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前段时间我做奥数做烦了,甚至不想再做了。但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张广厚小学时候数学很差,连中学都差点进不了,但他没有看气馁,专攻数学,竟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数学家。他的恒心、毅力不正是值得我学的吗?我便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奥数学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知识;虚心学习做人的道理。

论语的读书心得篇4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论语的读书心得篇5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的一本书。其中的内容十分广泛,论述了四种主要的思想,即仁,礼,义,孝。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作用。我将整本书读完,感受最深的就是孔子先生的仁的思想。

仁,厚道,仁慈;如大地,泽养万物,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意为要求人人能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多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将主题为仁的句子重温了几遍,我联想到当今社会各种关于网络暴力的丑闻层出不穷的现象。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微信、微博都是热门的交友,交流平台,在上面出现的东西褒贬不一致。网络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网络暴力。许多网民在没有看到真实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从众的意识,常常会跟风去指责不明真相事件中的主人公,各种恶毒语言的叠加,造成对当事人的精神伤害,或者更加严重,由此形成了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的兴起,私人信息被曝,网民跟风炒作,扩大事情影响,引发网络暴力,言论的恶毒让人感叹世风日下,这都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孔子先生说“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恶让人厌恶的人,真正具有仁德心态的人可以以纯净平和的心态,客观分析没见事情,看待每个人。网络,是一个真假难以辨识的地方,再加上人云亦云的力量,会给和谐的社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影响。所以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用绝对的观点,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违反道德的事,而是以一种“仁”的思想去对待,仔细的考究事情带给我们的反思,这样做可以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纯净的网络世界,真正的实现网络的价值,减少来自网络的危害。这也正反应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

毛主席对孔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对于孔子先生提出的言论不能苟同。比如:毛泽东主张“教育与劳动生产结合”,而孔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虽说是反对孔子,但毛主席也只是谈谈自己的观点,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他以辩证的思想对待孔子留给世人的东西,这个就是仁的体现:严肃认真的去批判一个人,他的观点是客观而一针见血。

看完论语之后,我也觉得孔子有些言论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不能苟同的,但是它对我们这个国家从过去到现在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无论是哪一方面。撇去过去文人志士对论语的各种看法,是“独尊儒术”也好,是过去的反孔潮流也罢,现在的我们是需要带着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这本书,不要盲目的去崇拜或者是抵触。有意义的部分我们要保留,好好学习,继承它的精神;有缺陷的部分不要以绝对的心态来否决,我们应该勇于探索,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不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种仁吗?

以仁待人,用理智的心态,客观的事实来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用仁的思想,共同营造美丽和谐社会。

论语的读书心得篇6

《论语》是一部记载圣人孔子言行的著作。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许多高尚的美德是今天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如何看待世事无常,而且非常严格地约束自己,以身作则。

后人之所以称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理解,每个人都想被理解。人们把理解看作是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连接心灵的桥梁。我们都希望人们宽容和尊重,容忍和理解。

然而,世界是如此的大,生活是如此的复杂。如果你总是想要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谁又能理解呢?

如果一味地寻求理解,如何捍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明就里的人眼前昂起头来。

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件事。他们可以寻求别人的理解,别人的言论视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取悦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没有逐渐荒谬的人生。他们真的明白吗?他们是否觉得自己真的在理解,并且正在获得理解?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

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同样会理解你吧。

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的读书心得篇7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的读书心得通用7篇相关文章:

2023政治的演讲稿通用6篇

听讲座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

老师的爱演讲稿600字通用8篇

毕业实习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

强国的梦演讲稿通用8篇

热爱团的演讲稿通用8篇

毕业实习的心得体会推荐7篇

保险公司的演讲稿通用8篇

物流公司的实习心得体会7篇

化工实习的心得优质7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