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积累对于写作文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需要写一篇好的作文,肯定离不开大家平时的努力,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消逝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消逝作文篇1
记得南唐中主李的两句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的,应对良辰美景,人情总是得之则喜,失之则悲。然而,换一种眼光视之,则岂是一个悲字了得。
生命的消逝,恰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是生命行走的另一种方式。
总是感动于哲人之词:得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如此坦定(编者注:似应为淡定)的心态,为的是他深悟造化轮回之道。赵朴初大师圆寂之前留下一偈:生亦欣然,死也坦然,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是啊,消逝的生命,不是一去不回头,它总会以某种因果的形式得以重生。所以应对西风凄紧,众芳凋零,不妨想到来年仍是一样的群芳争春,一样的万紫千红,一样的莺歌燕舞。应对荷枯仅有擎天盖的一泓秋池,何不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春意的清新,何不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韵的繁盛。
一个轮回的尽头,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生命就是以这样一种消逝的方式举行着永久的盛筵。
在这场盛筵中,个体生命的消逝使群体的生命行走成永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诗句不光昭示着落花有情,也昭示着生命消逝的弥足珍贵。年年岁岁花相似,为的是有年年岁岁的花凋零。今年的花朵以消逝的方式在进行着热情的行走,它以基因的形式,它以泥土的形式,它以养料的形式……确保着来年的花像它一样的美丽、健壮,甚至比它更加的美丽、健壮。这样,花的生命的链条就环环相扣,永不断绝。而试想,若有一种生命,它的个体不会消逝,这个生命的群体会兴旺发达?
在这场盛筵中,个体生命的消逝使另一生命行走成伟大。这一点在人类的生活中显得异常的鲜明。人类历史和现实的星空中,固然有一些星星在熠熠生辉。他们或是政治巨人,或是文艺巨匠,或是科学大师……但为他们作奠基的必须还有不可胜数的肉体的生命、艺术的生命、科学的生命……古人云,一将成功千骨枯,多少成功的将军,应对闪闪发光的将星,流下了辣辣的泪水。
所以啊,应对消逝的生命,能够悲慨,能够淡然,但不要忘记跪下来,掬起一捧热泪!
消逝作文篇2
此地,就是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则是这个世界中的人。然而,谁知,谁曾经认真地想过。我们脚下的此地就快要成为历史,或者历史也不会剩下呢?我无从知晓,谁都无法晓得,不管有根据的推理或无根据的,世界啊,你知道吗,你会消失,你将要消失,一滴泪也不剩,连思想都要消失。
记得不是很清楚的事,现在才觉得是如此重要,记忆的碎片如火车般呼啸而过,无数如玻璃渣般的记忆碎片带我重新回到那日。走在路上,一路的车比细菌还多,卧着就像长龙,鸣笛声就像龙的长啸,车灯聚光比火焰还要热,晚上的雨,下的尤其大,然而冲不去这些车辆。烟雾,不,确切地说那更像是毒气,我不禁觉得头晕目眩令人感觉恶心的气体不停从排气孔放出。我咳嗽着快步走出这个危伏四处之地,从远处好像看到了皎洁明亮的月亮旁围绕着气体,渐渐将白云染黑,吞噬着月亮。可能月食,就是这么形成的吧,能重新看到圆圆的月亮我就觉得是种奇迹。
继续向前迈开来,虽一步一个艰辛,头晕的感觉仍在,但是我为了尽快赶回家奔跑起来。我跑累了,慢慢走在只有路灯陪伴的大街上,欣赏或者确切地说是保留住世界仅有的一片宁静。前方,我不禁吃惊,一辆垃圾车被一名青年驾驶的摩托撞翻。不幸中的万幸则是,一场劫难中并没有生命的流失。很快那个人被带着心绪焦急的摩托车司机送往医院。大街顿时空了许多,人群随着受伤的人员陪往医院了吧。只有倒下的垃圾车,摩托和被压弯了的小树,发动着的引擎后排气孔中徐烟袅袅,一直升到月亮身边,月亮厌恶的躲开了吧。一地的垃圾,没有任何人来管理,全部倒在了压弯的小树上,还有恶心的汁,令人不禁倒胃。
我回到家,屋里的空气比外面新鲜多了。世界啊,你绝不可能晓得,你一天天累下去的原因,你得了不治之病的原因。人类,我们就如癌细胞,将你吞噬,无论从实质或精神上的,你正在灭亡着,中了慢性病毒似的无法控制。没有几个人担心过你吧,及时赶到救治你的,我想没有人,没有。
不过我向窗外望去,望见下雪的情形,四季的变化,树叶落下的情景让我无比心动。天空又闪起了几颗星星让我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未来,看到世界你还存在,那棵压弯的小树还活着,还有,还有我对你怦然的心动和真挚的心
消逝作文篇3
望,繁星点点;瞰,波光粼粼。千姿百态的自然间,美好不变。而有时,或许不经意间,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消逝,以及那余存的微光……
那夜,寒风刺骨,冰冷的雪花打在脸上,留下道道红痕。雪,漫过脚踝,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四周,黄晕的灯光照在洁白的雪地上,昏黄一片。望向身边,街道上空无一人,留下的,只有一片雪白,漫天飞雪,和那个孤独的我。
伫立于白雪之中,凝视着眼前的荒芜,忽感一股奇香,涌入鼻中,原以为是幻觉,可仔细一闻,才发现,那香味来自不远处,它是那样的似曾相识,以致我陷入沉思……
一样的白雪,不一样的冬天,曾经稚嫩的我,坐于火炉旁,享受着温暖,看着眼前那个高大的人,用双手造就我的幸福。
经不住独坐的寂寞,我总会时不时奔到那“巨人”——奶奶身边,看她捣拾着米粒,一步步碾磨成粉,又加入清水,装进一个个坛中。那时,我总会支支吾吾地向奶奶请求品尝,而她总会以“发酵”,这个我那时并不很了解的词汇来搪塞,奶奶只说“发酵”是一种能变出美食的“魔法”。
等待数天,当那酒香溢满屋子时,便可以品酒了。奶奶总会抓住我的手指,叮嘱我只能蘸一点儿尝,喝多了伤脑,而我自然耐不住嘴馋,总会贪吃,多舔几口,那味道,甜甜的,心里暖暖的。而那酒香也沁人心脾,总会令我感到心旷神怡……
不觉间,寒风中,一个哆嗦将我拉回了现实,鼻间,依然留存有那丝缕酒香。口袋中,响起铃声,掏出手机,那冰冷的屏幕间,短短的文字却令我温暖,“酒酿好了,快回来吧!”
冬雪纷飞,酒香暖人心,遥望奶奶,雪白的银丝在风中零乱,奶奶日渐衰老,我渐渐长大。或许,那酒香即将消逝,而这日益消逝的美好,却仍如一缕微光,照亮着我的心灵。
消逝作文篇4
作为我国最隆重、最悠久的节日之一,春节,在上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逐渐诞生了它的独特韵味——年不好过味。年味曾在祖先之间衍生,在祖祖辈辈之间发展,却又在高速的发展之下,逐渐地消逝了。
小时候,每逢过年,必将是每个孩子最为喜悦、每个家庭最为喜庆、每个小村、每座城市,喜气洋洋而张灯结彩的日子。
除夕当晚,厨房里总是忙碌不堪——爸爸正忙着杀鸡,那边爷爷正在烹饪着新鲜蔬菜,妈妈也淘好米,开始煮饭;奶奶也会拿出只有到过年才会用的瓷盆——用来烧纸钱,祭奠祖先,与之共同庆祝这欢乐的节日。
之后,便是丰盛的年夜饭了。一家人绕着象征着团圆的大圆桌依次坐下,大人们倒好白酒,小孩则是果汁可乐,在吃饭前,就要全体起立,相互干杯:长辈们和蔼可亲地表述对我们年轻人的期望与鼓励;我们呢则是真切地表达我们对父母工作顺利、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的希望,以及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照顾。在这之后,才可以开动。桌上有香喷喷的红烧鱼;也有象征着团圆的肉丸子,而长辈总是会将鸡腿鸡翅让给我们,寓意可以走得更远……
吃完丰盛的晚餐,一家子团聚一堂,欣赏着春晚,讨论着哪个小品幽默有趣,其乐融融。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总会传来一阵洪亮的钟声,我们便会跑到小路上去:听到鞭炮噼啪作响,看见烟花争相绽放在空中……
此时的年味,或许就是那烟火的璀璨,是年夜饭的美味,是团聚的喜悦吧。
而如今过去数年,高速发展的今日,再一次迎来了这一盛大的节日。
全家人不再在老家庆祝,而是到了繁华的一线城市。叔叔早早地提前一天买好年货、蔬菜,到了除夕,把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与肉类成碟装好,在缩小了三分之一的圆桌中间支起一个火锅,煮好鸡鸭鱼肉,便开始了年夜饭——少了祭祀,也只有简简单单的问候与干杯,就像是延续数年的传统,却在不经意间慢慢淡去。
吃完饭,在这里是看不到烟花鞭炮的——没办法,大自然已经千疮百孔了。春晚呢?曾经期待无比的隆重节目?如今,早已被人手一台手机上的所谓游戏、qq微信的红包刷屏所取代。甚至直接跑到房间里,丝毫不在意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或许那些许久没有放松的中学生仅仅把除夕、把春节当做假期而已吧。也许是利用这个所谓假期好好玩耍吧。年味,仿佛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是,他们却忘了,这正是在淡忘传承的年味啊!寒假,仅仅只是学生的假日吗?似乎不是。它更像是对中华传统、对年味的尊敬!
我们难道能眼睁睁地看着年味与传承在我们手中葬送吗?当然不能,它是先辈的心血、是祖先的传承,但人人心中依然对年味怀有崇敬,怀有对曾经的美好的憧憬,更要一起,让消逝的年味回归,而不是手持手机,仅仅向往网络的繁华!
消逝作文篇5
生活中,有些风景会消失,有些风景永不消失,有些风景看似消失了,却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半边天已被阳光晕染成殷红色。“叮铃铃”放学铃响起,我背着书包,走向书报亭。书报亭主体是暗红色的,独特的顶部造型——一本发开的书最为显眼。“来,《儿童文学》给你准备好了。”两鬓斑白的老人递给我一本《儿童文学》,我迫不及待翻开。我喜欢读书,喜欢那种沁人心脾的墨香,喜欢那种风吹过纸沙沙声,喜欢书报亭的浓浓读书氛围,喜欢透过梧桐树的点点微光。有时,我会蹲在那里看完一整本《哈姆雷特》:“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我站起来,抖抖已经发麻了腿,回家了……
东方书报亭曾是上海的标志。平时在书报亭前,几枚硬币,换一张报纸,在一旁或坐或立地阅读,才是打发时间最好的选择。
可两年前的一天,当我又想去书报亭买《儿童世界》,却发现,曾经的书报亭,已只剩一块空地。梧桐叶年年飘落,我一直期待着书报亭归来,但是我没有等到那间熟悉的书报亭,却等到了街角的图书馆。
闵行区图书馆很明亮,四周的墙壁被漆成白色,书架和椅子都被做成原木色,白净的桌上放着一瓶干净的素瓶,上面插着一枝杨柳。图书馆很安静,很少传来声音。有,也只是人们像书架走去的脚步声。
我取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随手翻开,找个位子静静地读。渐渐地,我震撼于书中海伦·凯勒残缺却又灿烂的生命历程,即使手边的奶茶已经放凉也没有察觉。
在我身旁,一个白领手边握着一杯咖啡,聚精会神地看着《高效能人是的第八个习惯》。我的前桌是一位老人,他正对着《吕氏春秋》皱起眉头。正当准备去换一本《猎人笔记》时,我看到了儿童区的小朋友正坐在小椅子上或趴在地上读着各种各样的绘本与故事书。
无论是书报亭的消失,还是图书馆的延续,我永远相信,这一道读纸质阅读的风景线,会永远在人们的心底里延续,成为上海永不消逝的风景,永远,永远……
消逝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