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读后感,阅读是我们心灵的良药,带来了宁静的读后感,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篇1
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却往往被忽视,甚至不为人知。其实财富与地位仅是人类作为动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为这些可以满足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一个人的追求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他在拥有了财富之后的表现即可得知。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并不过分与偏颇,而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作为生物来到世界后,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解决上并不是顺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承认,“财富”与“地位”可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当一个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问题时,你是不能说他“心向腐化”的,因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仅此而已。可他却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后果。当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坏风气”,可不知道他们仅是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
所以问题并没有出在他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与崇尚上面,而是那些已经解决了基本问题的人们没有为他们做出更多的追求道德力量的榜样!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篇2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篇3
1、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种本性就是怜悯与同情。
亚当·斯密人为人自然地存在同情心,并且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痛苦而伤心,而天生存在的特性意味着这种情感可能是没有回报的。
2、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他人的感受。
想象使得同情得以体现,在看到、听到、想到某些事时,常会使人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注意我认识到这常是不自觉的。比如我在看电影时,常表现得非常感性,这并非是因为电影拍得足够好,而是我自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有的反应,而且这种情感不会因为我听说这部电影很差就消失,最多可能相对较弱,这便是依靠想象而自然表现出的同情。
3、旁观者的情绪总是同他设身处地的想象人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的。
我认为这种同情应当是虚假的,在于只存在我们想象中而非真正体会得到的,但我们的确无法真的把任何事情都体验一遍,便只能沉浸在以想象为基础的同情之中。
4、“同情”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5、有关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对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激不起我们对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谅这种激情。
我认为人的同情外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个人完全置身事外来观察一件事,往往趋向于同情弱者,不管弱者是出现暴怒或是受到迫害的一方,而且这种弱者是相对绝对的弱者,如权力机构和群众、阶级高低或种族歧视引起的,同时对某一类人的刻板印象也会有所作用,这是无关涉事方强弱势的;当然,以上是完全将个人排除利益相关和知晓原因情况下的。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篇4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通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理解、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所以,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所以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系,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所以,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符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希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篇5
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对该论点,他依次运用了互动原则、累积原则,以及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最后指出公平的旁观者保证了社会的价值观,并预言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下,人类社会的理性标准与道德底线将长期保持稳定,即使发生偏差,也不会完全扭曲。
读完《道德情操论》已经是距离借书的第四天。在花园里翻完最后一页时。看见坠落的树叶都产生同情心。我有了变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样。推荐你也一起欣赏,你绝不会后悔!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