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后产生了深刻的读后感,通过阅读,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思考和读后感,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中国故事读后感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读中国故事读后感篇1
寓言讲求比喻,是常常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说明某种道理的文学样式,文体特征上结构简短、形象鲜明、艺术手法夸张。在古今中外的寓言作品中,用比喻说话,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生物或无生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语言,借以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是共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形象非常鲜明生动、主题的寓意非常深刻,在文学性中寄寓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这是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后的直接感受。如《庖丁解牛》、《南辕北辙》等等脍炙人口的寓言,里面包含着很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在《买椟还珠》这则寓言中,本来主要买的是“椟”中的“珠”,却买“椟”还“珠”。舍弃了最重要的东西,选择了无足轻重的东西,这种在生活中经常存在的现象,通过这个寓言很生动很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再如在《井底之蛙》中,通过青蛙与东海大鳖的对话和行为,说明人生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人不要为周围的有限的环境所拘囿,应该目光更远大一点。
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驴子是蠢笨的形象,老鼠是贪婪的形象,猴子是机灵的形象,狐狸是狡猾的形象,老虎是横暴的形象,蚂蚁是狂妄之徒,蝙蝠是骑墙派,如此寓意,既符合动物的体貌行动特征,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生活道理,真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读中国故事读后感篇2
这个学期,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书中收录了我国各地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东郭先生和狼》这个故事。这则故事虽短,却应验了那个名词“大道至简”。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晋国大夫赵简子打猎时射伤了一只狼,受伤的狼在逃跑时碰到了牵驴的东郭先生,狼请求东郭先生救他,生性善良的东郭先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狼装进书袋。没多久,赵简子领着一队人马过来问东郭先生是否见到狼,东郭先生否认。赵简子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出来,狼却要吃东郭先生。他们找果树和奶牛评理,但果树和奶牛认为狼有理,就在狼要吃东郭先生时,一位扛锄头的老人路过。他们又找老人评理,老人认为狼忘恩负义,狼却诡辩说,东郭先生不是救他,而是在害他。老人听了之后说袋子这么小,狼怎么装得下?让他们把事情再演示一次,狼同意了,当他被装进袋子里时,老人举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老人的临危不乱,聪明果断,善恶分明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看见狼之后,没有慌张,很快的想出了办法打死了狼。他让我明白,对凶狠的敌人不能盲目的仁慈,否则就会像东郭先生一样遭到被当作食物的命运,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善良和仁慈一定要有原则,看清楚对象,分清敌友,不要做东郭先生似的糊涂好人,更不能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周栩恒)
读中国故事读后感篇3
?中国寓言故事》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这本书有很多内容都很精彩,和《伊索寓言》一样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狐假虎威》,狐狸和老虎都生活在森林里,一天老虎的肚子饿了,想找点东西吃。突然他看到了一只狐狸,正准备扑上去。狐狸大叫一声:“哼,你敢吃我,我可是上天派来掌管你们这些大小野兽的。你要是吃了我,老天爷可以不会饶了你!”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大相信他的话,可是听狐狸这么大的口气,也是将信将疑。狐狸突然冷笑一声:“你以为我在骗你的话,不信你跟着我走着瞧”于是老虎跟着狐狸。果然狐狸走过的地方,其他动物都跟着跑了。老虎看了,以为他们真的害怕狐狸。
还有一个故事是《三人成虎》,魏国派遣大臣陪魏国太子去赵国做人质,临走前大臣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笑了笑说当然不会。于是大臣接着说:“如果有两个人呢?”魏王还是摇摇头。“如果是三个人呢?”这时魏王说,那当然是真的。
读完这两个故事我感觉中国古人的智慧。我学习到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因为很多事情,表面上看到的东西和实际是有区别的。我们一定要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再判断。另外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冷静处理。
读中国故事读后感篇4
寒假我读了《中国最美童话故事》,它是台湾汉声出版的,在台湾畅销30年获奖无数,2014年刚刚进入中国市场,它收录了362个民间故事,843幅经典细腻的传统美术配图,它搜集了中国所有的民间童话故事,这套书一共有36本,应该是按月份来分的,每月分上中下三册,每册又是按日期来排的。不看不知道,一看真会吓一跳,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几乎每天都有故事在发生。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让我们从小知道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从小熟悉最纯正的民族美术。
因为我的生日是6月20日,我就重点说说这天发生的故事—《爱说谎的白贼七》,这是一个在台湾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白贼七的`故事为一系列骗局故事所组成,他骗自己的舅舅和舅妈,骗市场上的商贩,骗龙宫里的虾兵虾将,骗山里的老爷爷,故事中白贼七以说谎讲骗人而出名,但最后以白贼七不得善终结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白贼七说谎骗人没有好结果,生活当中不要骗人,骗人自己终究会遭到报应,每个人都应该诚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情;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白贼七能骗过很多人,也说明他很聪明,但是聪明没有用对地方,也是没有好结果,如果他的聪明用在学习上,我想他一定是一个优秀人才;还有被他骗过的人,也应该好好想想,天下没有什么宝贝或者不劳而获的东西,因为自己有了贪念和自私自利的想法,他们才会上当受骗,遇到事情自己要善于分析、总结,不盲目相信任何人。
这套书我真的爱不释手,想一口气读完,每天都读,在自己家读,在姥姥家也读,去饭店吃饭也读,就连我和妈妈办护照时候,我都把它带在身上,随时随地的读,希望我所有同学,都读一读这本书,让我们把最美好的故事留给最美好的童年,每篇故事都能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每幅插图都很吸引我,鲜活灵动,让我在阅读的同时学得了中华传统美德!
读中国故事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一个寓言故事,叫做《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战场上有两军交战。激烈的战斗过后,胜方穷追不舍,败方赶紧逃跑。在逃跑的士兵中,逃了五十步的人却在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记得期中考那天傍晚,语文试卷刚要下发。只见一个同学被老师叫上讲台,他的作文扣了好几分,老师一直在批评他。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五十八笑百步”的道理,见老师批评别人,就在底下偷笑,可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朝我望了过来,说:“作文扣八分的人,还笑人家呢。”同学们纷纷向我投来意味深长的目光,那种感觉,你懂的……
现在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不能毫无自知之明地随便嘲笑别人,有时候仔细一想,自己又比别人好多少呢?就像这两个士兵,就像我和那个同学,大家本质都是一样的。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再也不能太过骄傲了,要更加踏实学习。
寓言是什么?寓言寓言,道理隐含在言内。寓言是一颗花种,虽小,但包含的能量不小,茎虽短,可开出的花艳丽无比;寓言是一棵树,就算矮,也会结出硕大可口的果子……寓言之贵,贵在简洁明了,贵在道理深奥,贵在言语之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搜罗了中国各地的寓言,真是不拒细流,广纳百川!书中故事有批评、有表扬、有讽刺、有赞美,书中每一个故事看似普通明了,但每句话每一段都写满智慧。寓言故事是杯茶,精华需要我们慢慢品味,细细思考,回味许久。《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真是本引人入胜,深入思考的好书!
每个故事都是书中的明星,虽小,但还是要散发万丈光芒。形形色色的故事各自隐含的道理也截然不同:有的告诫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杨布打狗》;有的告诫告诉我们不能死读书,不知道学习生活中的经验——《书呆子赶鸡》……星海中,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西门豹罢官》。这一寓言中主要讲西门豹初任县官时,用心负责,深得民心。因为他对魏文侯的亲信从不巴结讨好,所以他们勾结起来说西门豹的坏话。到年底,他做述职报告后,不但未受嘉满分作文网奖,还被罢了官。西门豹请求再次为官,极力巴结魏文候的亲信,疏于实事。可这次,政绩大为下降,但魏文侯却称赞有加,奖赏丰厚。这时西门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教育了他,不要听信小人谣言,并罢了官。这时魏文侯恍然大悟,向他道歉。我最喜欢故事中的西门豹,因为他为官清廉,方法巧妙,还不畏强权,指导君主。而魏文侯之前执迷不悟,但后来知错就改。我对他也有了几分好感。反复品读着这些文章,我感受到了先辈们丰富的想象,幽默的言语,我体会到了古人智慧结晶的所在,仿佛看到了他们仰天长叹,看到小人在搬弄是非。《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在书中演绎着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在这里相聚。有失就有得,有败就有胜。它配合着清新自然的口吻,不由得让人感到亲切。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利用短小精悍、幽默成趣的小短文,发展魅力。为中国古代历史开出灿烂的花来。
?中国古代寓言》中人的善和恶,聪明愚钝,更是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阅读它,你眼前的利与弊,逐渐清晰起来,能得到古人的智慧点拨,领悟如今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里面包括人们喜欢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黔驴技穷”、“叶公好龙”、“一叶障目”、“螳螂捕蝉”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它讲的是齐宣王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所以他着急了很多吹竽的高手来给他演奏。齐国首都临淄城外有一位复姓南郭的先生。他的生活非常拮据,经过朋友介绍进得宫中为齐宣王吹竽以养家糊口。尽管他不会吹竽,不过装模做样的也未被别人察觉。后来齐宣王去世了,新国王喜欢听独奏,便下令乐队每天一人值班为国王演奏,其余队员放假休息。他们都很高兴,只有南郭先生愁眉苦脸的,同伴们问他怎么了,他不好意思的说出了原因。原来啊,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
这篇成语故事告诉我,不要耍小聪明,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是不行的,只会闹出笑话来。我以后一定会脚踏实地,好好学习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读中国故事读后感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