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和经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受益匪浅,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白岩松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白岩松的读后感篇1
提起白岩松,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央视新闻频道著名主持人,资深媒体人。前些日子凭借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解说,又火了一把,当了回网络红人,被网友戏称为一本正经地说段子。一本正经,那是央视特色,尤其是说新闻的,不正襟危坐好像都对不起这份职业;但说段子,那可就不大容易了,得挖空心思、突显主题,又得接地气、有笑料,说白了就是让人心甘情愿地被撩,这可就是个技术活了。当今最火的段子手薛之谦曾自曝写一个段子要花上六七个小时,这还是自己闷头在家搞创作只为搏你一乐。要是真正想做好一档直播节目呢?那背后所花费的时间、耗费的精力可能要成数倍累计了。读这本《白说》时便已体会一二。
?白说》与其说是白岩松的一本自述,不如说他是在以新闻人的角度与你聊天、话家常,态度诚恳,言语平实,容易接受又发人深思。用简单的语言诉说并不简单的事是一种本领,而能撼动人心则更需要智慧。显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努力。就拿白岩松本人来说,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白岩松爱读书,这从他的经历中看得出,从小泡在图书馆,以书为友共度了几十年,在全家去搞“历史”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从事“新闻”行业,多年后才猛然发现,其实搞“新闻”的人才最狠,其他人都在“挖”历史,而自己却是在“做”历史。二要有独特的思维见解。白岩松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同一条新闻,怎么报道能抓人眼球,入木三分?同一件事情,怎么做能彰显特色,体现价值?这就要从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做文章。三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古语说,实践出真知,此话不假。理论再好,不去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秀花枕头。唯有在困难中磨砺,在挫折中奋起,在失败中顿悟才能淌出一条通往成功的血路。四要有一流的口才表达。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前面知识、思想、阅历的积淀,现在需要的就是一点“口才”的东风,借新闻人之口表述事实,还原真相,至于对错,交于观众评说。人们常用少说多做来警醒自己,但少说不等于不说,合理的诉求、善意的提醒、正确的引导都需要平等地沟通、有效地表达、深入地交流。而媒体人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报道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此外,还是想说下关于阅读的事。《白说》里白岩松提到了成长道路上影响他最大的三本书。一是少年时期读的《朦胧诗选》。通过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表达,与诗歌碰撞共鸣,开启了心灵之门。二是青年时期读的《曾国藩》。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三是壮年时期读的《道德经》。让人到中年的他豁然开朗,内心更加平静。对于我自己,近年来也有两本书帮助颇大。一本是几年前在豆瓣上偶然遇见的meiya的《慢慢来,一切都还来得及》。让那时正处于迷茫混沌中的我理清了方向,重拾了信心。也让我明白,只要你愿意启程,不论30、40,都不算晚,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人生多些精彩记忆。另一本是今年年初微博网友推荐的梭罗的《瓦尔登湖》。每当焦躁不安、情绪难抑之时,都会想起许多年前宁静美丽的瓦尔登湖畔,那个尽情享受天地灵气,与大自然拥抱共舞的身影,当你把自己置身其中,心灵也就不自觉得到净化,内心自然而然回归平静。
最后,就引用《白说》里这段话来做个结尾吧。想来,阅读的作用大抵也应如此:它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愿我们都能用书籍之光照亮人生之路,让我们在未来闪亮登场。
白岩松的读后感篇2
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痛并快乐着”,看到它我就有了看的冲动。“痛并快乐着”,作者会如何来阐述的,又是以什么形式来告诉我们的。翻着这本书足足看了一个多月,并不是因为细嚼慢咽、细细品味书中的精华,而是实在是工作忙,只能在午睡值班时抽点时间来看看,并没有化心思去体会,而只是在阅读时对某些方面感兴趣,有点触动,有点共鸣。
在《乡居一年:无所事事的历练》一文中,我看待了一个稚嫩的身影在毕业后为工作而忙碌的身影。如果当等待工作机会的你听到:“经过认真考虑和一些特殊的情况,你的档案被我们退回到学校了,我们不打算接收你了,请你回学校吧”这些话时,你会有什么表情;白岩松说如五雷轰顶,前面的路仿佛被堵死了。如果是我,我的眼泪肯定会先下来,拼命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呀?”会急得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会在第一时间内边哭边告诉爸爸妈妈,根本不会想会有其他的什么原因,而白岩松首先是到招考的老师处了解情况,知道了问题所在就有办法解决了。白岩松开始为只争取,他不懈的努力,终于可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工作了,那消息带给大家的是高兴和激动,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白岩松成熟及稳重,遇到事情不急不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的地方。好事多磨,白岩松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分配工作时,他被分到了《中国广播报》,对他一个学新闻的来说,根本是专业不对口。换成别人,说不定血气方刚,会和领导争吵,会闹情绪,哪怕是工作了也会产生抵触情绪,没有工作的动力。而白岩松却开始工作,虽说心有阴云,却带着冲动和干劲到《中国广播报》工作的,专业不对口但是白岩松会学习呀,只有对自己不放弃的人才会成功,只有努力的人才会有收获。正式由于白岩松的不懈努力,才会取得如今的成绩,如果当初他放弃了,还不知会在哪里工作呢?我觉得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看看这本《痛并快乐着》,它会带给你启蒙,带给你触动,带给你动力的。
想当初,实习后我对园长说:“你们缺人吗?我留在这里工作吧。”我很顺利的在实习单位工作了,由于只是农村户口,一直没有转正的机会,家中贫寒,又加上自己的优柔寡断,让我失去了转正的机会,说真的,那时是多么的悔恨、多么的烦恼啊,看到一样工作的老师拿着比我们高很多的工资奖金时,看到她们评这评那时,一句话:“你是临时工没资格。”让我们灰心,让我们伤心,这时候的痛是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无法体会的。可是大家看到的是依然欢笑乐观的我走在工作岗位上,其实,我内心彷徨、犹豫,多少次和小姐妹商量着去留的问题。结果凭着自己对孩子的热爱我留了下来,经过多少年,凭借着努力和机会我终于考上了公办教师,脱下了“临时工”的外衣,成了一名真正的幼儿教师了。我可以大声的告诉大家,只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一样也能成功。呼吁没有转正的姐妹们,加油吧!努力吧!相信你自己,你一定行的,今年不行,还有明年,痛是和快乐并存的,只有经历了痛,快乐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心路历程是不同的,痛苦和快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痛苦、快乐在我们心中起伏、交织,为我们的人生旅程添色,姐妹们,一起前进吧!
白岩松的读后感篇3
最近看了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因为白岩松是名人,所以开始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在看,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书中没有八卦的新闻、说教的语言、名人的神秘,有的只是朴实的话语,坦诚的态度,成功的艰辛和快乐。这本书我觉得更像是白岩松的随感,全书用28个不同的主题叙述了白岩松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一些经历和他对一些时事政治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一些剖析和想法。虽然白岩松不是专业作家,但是所用语言准确、丰富、生动,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观点,豁达的胸怀。看完后,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
我想白岩松能够成为成功人士,和他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而他的生活经历更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在白岩松8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是母亲单身把他和哥哥带大,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先后在《中国广播电视报》、北京经济广播电视台出色工作,后来去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从最初的探索到成功,无论遇到多少困难、艰辛,白岩松从没有放弃过,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甚至因为工作,他曾患了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都有了离开人世的想法,不过,绝望到了尽头往往就是希望,白岩松用坚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战胜了困难。从白岩松平淡地叙述中我看到了成功背后巨大的付出,除了钦佩,就是惭愧。我的生活基本算是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我还经常会抱怨自己遇到的困难多,麻烦事多,知道了白岩松的经历,我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应该积极面对,充满自信,向白岩松一样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能吃苦,肯钻研。
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港奥回归、遭遇洪水、面对贫困、环保中国、改革记忆等等,这些都是白岩松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大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不仅仅把这些作为工作去关注,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去关心国家,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人,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而不仅仅是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国家兴旺,社会稳定,才能谈得上个人生活幸福。只有积极参加到社会的建设中来,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分享的幸福。
三、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白岩松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他并没有理所当然的吃老本,不思进取,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创新,一直向前。我们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在业务水平,思想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一直向前,哪怕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走,就有希望。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看完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缓缓合上了这本书,书中的语句却挥之不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自信而坚定的向前、向前,再向前,美好的未来在等待我们。
白岩松的读后感篇4
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岩松的读后感篇5
?白说》之所以能在近期畅销书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题目比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拥有一定的人气指数这样的因素之外,近日频频爆出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显然也是“功不可没”的幕后推手。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在各大电商推出的图书促销活动中,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始终占据着十分显眼的位置。从《痛并快乐着》开始,这差不多已经是人过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书了。说是新书,其实内容并不新鲜:书里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来作者在各种场合的讲演文字记录,从大学到政府部门,从媒体沙龙、文化论坛到公益讲座,甚至连看似颇为专业的医疗改革研讨会也将其列为主讲嘉宾,让这位央视名嘴过够了一把嘴瘾,最后还不忘攒起来做成书,图的就是再赚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书易如反掌,而想当年开此风气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众央视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当仁不让,至于质量参差不齐,大概也是早已在人们意料之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刚开始读这书时,还真被它吸引过一阵。虽然明知作者在大学演讲,听者主要是冲着其“成功人士”的光环而去,不过读了这部分演讲内容,我琢磨着,换作是我,在上大学的年纪,估计也会觉得花时间去听一场这样的讲座还算值得。比如他说到,年轻人要敢于“做点无用的事儿”,“不仅要懂得如何成功,还要懂得如何有尊严地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开启了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还反复提及阅读与音乐的“治愈力”。诸如此类的话题,虽说和更有意思的学术讲座不可同日而语,但至少证明此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证明白岩松此人在投听者所好上的确下过一些工夫,归结起来这还是要拜其本职工作所赐。
众所周知,央视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几年黄健翔、崔永元、李咏、柴静等人的离职,就震动程度而言,绝不亚于如今张泉灵、郎永淳的告别。只不过,之前的数人虽已离职,但其新东家不是别的媒体,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仍然身处广义的传媒圈中,并未跨界。而此番张、郎二人的离去,则是彻底告别这个行业,转战投资领域和互联网医疗行业,对比之前央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觉过于“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为出人意料,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闻联播》栏目有史以来第一位主动选择离职的主播。在此之前,这档“第一传声筒”栏目的主播,要么是退休或病亡的,要么是退居二线的或被下岗的,哪里会有人捧着这个据说工资高达二十六万的金饭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时间黑洞一般的初创公司呢?但据说,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学,仅靠郎一人的工资入不敷出。也许这仅仅是传闻,不过此前他们夫妇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记出版,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某种背书,毕竟公开私人记录,无论对于家庭还是个人都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何况是郎永淳这样的公众人物——如今看来,除了经济原因,为跳槽做准备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妇决定出版此书时的另一层考虑。
如此之多的央视主播选择离开,以至于白岩松说他在出席一些场合时总在被周围的人暗示“你怎么还不走?”这听起来似乎令被问者哭笑不得的疑问,也许正凸显出了白岩松所在的这家头牌媒体的逐渐式微。的确,二十六万的高薪难得,但也并非舍此无处得;央视的工作稳定、声名在外,可也并非人人都留恋。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这是白岩松面对“你为何不走?”的疑问给出的回答。如果说这样的回答不够坦诚,那么可以说,事实上任何处于作者这样位置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应该都很难做到真正的真诚与坦率,因为说到底,在任何时代,决定一个人的言说姿态和内容的,正是他身处的那个位置。在《白说》这本书的后半段,出现了《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这类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甚至情不自禁将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败笔——对于一位本应将社会公众作为第一受众人群的新闻评论者而言,这类“瞎操心”的表述应该越少越好。一个人为了新闻评论的需要对社会或政府说长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谋士”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
白岩松的读后感篇6
“幸福”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大家都在追求它。但是对于幸福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小时候的我认为过春节就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但是现在我对于什么是幸福却感到很困惑,很迷惘。读了《幸福了吗》后,我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书中让我触动最深是白岩松说到的老师,他的家人很多是教师,在学校中学习中总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如今,我也是一名教师,我幸福了吗?会有学生会为我感到幸福吗? 掩卷沉思,教师本身就是个奉献的职业,教师要多想想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渐渐地你的心境便会豁然开朗了。所谓幸福感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不同于物质的东西。作为一种个体化的感觉,幸福感应该是植根于自身的一种心理感受。如果我们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可以享受课堂带来的亲切感,感知学生目光中的求知欲,体会童心未泯的快乐;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可以感受学生成长的光荣感,体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幸福了吗》,我感谢你!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怎样从我的教师生涯中感受幸福,我相信我的一生一定会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之中。
白岩松的读后感篇7
上次看这本书应该是高中吧,忘记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读完的,但我记得白岩松对我的影响很大。看完后当时我就想在大学时读新闻传播专业,但实际上当时的我对此了解得并不多。大一分专业时没有传播学可选,选了师范。
大学虽然偶尔关注白岩松的动态,但却没再把书看一遍。再读第二次已经是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了。这一次,我认真也不是很认真地看完了,之后对于我已经很了解的部分是浏览。这一次,在看关于汶川地震的章节时眼眶湿润了,其他章节情绪起伏并不是很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想有这点时间把书再看一遍,不如去读点名著。这个思绪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我喜欢白岩松啊,再看一遍也无妨。毕竟最近也在看《对白》的综艺节目,看《新闻周刊》等,他的言论会提醒我保持清醒独立与理性。
回看这本书,感慨的是在那段我还不懂事的时间里,老白经历了很多,那段时光于他而言很精彩,他一一记录下来。我很好奇,因为我一直好奇在某个时间点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干些什么?所以我更好奇我喜欢的老白那段时间里经历了什么?他有哪些感悟,我向他又走进了一步。等忙完了这段考试周的准备,要把《白说》翻看。很期待他会在书中说哪些我还不知道的故事,肯定很多。
老白演讲摘抄:
人到中年,友情之树日渐凋零。人终究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当你拥有一种阅读的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当我最孤寂、一个人的时候,随便拿起一本书,如同邀请一位朋友。你可以跟它对话,可以反对他的意见,你可以突然跟他找到共鸣,你也可以把它放下拿起另外一本书,让它插进你们的对话。你永远不会真正的孤单。因此,阅读从来不是一个功利的事业,应该是一种生命方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白岩松的读后感篇8
?幸福了吗?》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写的书,成书于十年前名人出书热时期,现在读来仍有很多现实意义。书名用疑问的句式引起读者的思考,思考自身生存现状,思考社会环境现状,让人带着疑问去深入了解书中所讲内容。
书中白岩松从入职央视开始讲起,书中大部分内容是一些他参与编导制作的电视栏目,重大事件采访主持过程,最后附加一些个人喜欢的影视、音乐、书籍介绍。从整体上说,这本书确实反映了当下这个大时代的一些实质,有些话也能打动人心,但是整体不够深刻。尤其是后半部分的个人喜好部分,有画蛇添足,为增加篇幅凑字数之嫌。
瑕不掩瑜,缺点有,醒人之句也不少。如描写人类生存三个阶段:“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和物质,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都容易解决,唯有人和自己内心的较量与和平共处最难!这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还有白岩松在经过汶川地震和“非典”之战洗礼后,写出这样的句子:“人们都是健忘的,哪怕当初的恐慌那么的真实。”这句话很深刻的道出人性肤浅的一面。
还有:“我们还处于用物质来奖赏生命的阶段,离背起行装去山水中激活生命还有距离。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生处于退步的阶段。”纵观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弊端,但这并不能阻止历史的前进,时代的进步。正是因为各种弊端的存在,后来者积极改善,创造出适应时代的生存模式,不断发展进步,从而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读书,我一向不关注书的作者是男是女,只关注书中内容。白岩松的这本书,却使我多多少少去了解了一下他。因为这本书的男性氛围太浓,足球爱好,严谨理性的文字表达方式,官方政治语言不自觉的运用,这些使我读书的代入感消失,同时也能更加理性的去理解书中文字内容。
幸福,是一个人身心结合后的综合愉悦感觉。幸福不是金钱、权力、物质的叠加。幸福很简单,感恩,知足,善待身边人,是获得幸福感最直接的方法。一个人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爱他人,带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使阴霾天,你的心里也会阳光灿烂!
幸福的感觉,不是来自外力,而是来自你内心。
白岩松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王梦的读后感8篇
★ 禾花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