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教案通用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制定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点,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合理的教学步骤和顺序安排,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师说教学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师说教学教案通用7篇

师说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通过实验验证,尝试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

(材料准备)透明水杯,大小石子或玻璃弹珠,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1、讲述故事前半段,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乌鸦喝到水?

2、讲述故事后半段。

(在瓶中放入石子,使水面升高,小乌鸦就顺利地喝到水了。)

二、小实验,帮助幼儿理解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重点)

1、实验一:水一样多,石头数量、大小一样:

提问: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瓶子(出示瓶子),瓶子里也放了一些水,请你来做小乌鸦,也来用石子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喝到水?(操作实验)

小结:瓶子里的水都满了上来,大家都“喝”到了瓶子里的水,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很有用。

2、实验二:水不一样多,石头数量、大小一样:

提问:乌鸦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每次都能喝到水吗?(操作实验)

小结:不一定,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子放得再多也没有用。

3、实验三: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多,分两种大小:

提问:你们觉得乌鸦这次能喝到水吗?(操作实验)

小结:瓶子里放大石子,小乌鸦喝到水了。因为大石头把水的地方占据了,水就满了上来。而小石头小,占的地方少,水没有办法满到上面来。

4、除了刚才的几种实验,还有其他方法吗?

(鼓励幼儿大胆推理想象,如:把瓶子侧过来,鼓励幼儿进行实验,验证

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三、尝试创编故事:(难点)

1、根据不一样的实验条件和结果将全体幼儿分成3或4组,幼儿自由选择其中一组。

2、创编部分故事内容。

(引导幼儿按照所选择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创编故事的局部内容。)

四、结束活动。

师说教学教案篇2

设计思路:

1、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结合我班开展的主题活动《长大了,学着做》,我班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而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教育题材。

2、幼儿时期,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任何活动都应重视兴趣的培养。而我在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这节教学活动中,从教材的选编到教法的设计,较多的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喜欢儿歌,朗朗上口;喜欢角色扮演)和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对吃的东西较感兴趣),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学念儿歌,并有兴趣地尝试仿编儿歌,在迁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吃东西前要洗手。

3、在教具的制作上,我采用了“大苹果”的胸饰,形象、生动的“大苹果”让幼儿更快的融入角色之中,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大苹果,更利于幼儿的学习和表演。而背景图片(各种好吃的东西),是可以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更增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实物苹果更满足了幼儿喜欢吃苹果的心理特点。

4、通过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和社会性情感,让幼儿不但喜欢吃大苹果,而且也喜欢吃小苹果。并且愿意请客人先吃苹果。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喜欢听、念儿歌、并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改编儿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使幼儿懂得吃东西前要洗手。

活动准备:

食物卡片若干、篮子、盘子、大苹果胸饰1个、实物(苹果)若干个、图片(小朋友、小苹果)各一个、小口袋一个。

重难点:

1、重点: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念儿歌,懂得吃东西前要洗手。

2、难点:尝试改编儿歌。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教师出示小口袋(内装有大苹果一个),请幼儿猜一猜、摸一摸口袋内是什么?

初步理解

学习儿歌内容

1、教师模仿大苹果的口气:啊,我是一个大苹果,谁喜欢欢我呀?为什么?

2、(出示图片小朋友)“小朋友们都爱我,瞧,军军也喜欢我,伸出小手想碰我,哎呀,别碰我。”大苹果为什么会这样?大苹果会对军军怎么说?

3、老师带军军洗洗手。

欣赏和学念儿歌

1、欣赏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

(1)老师带上大苹果胸饰:“看,我是谁?”

(2)大苹果唱歌。

2、幼儿学念儿歌

(1)幼儿一起来唱一唱大苹果的歌。

(2)请幼儿做做大苹果的样子,表演儿歌。

尝试仿编儿歌

1、(出示伤心小苹果)看,小苹果怎么啦?发生了什事?你们喜欢小苹果吗?(为小苹果编歌)小苹果笑了。

2、苹果的歌和小苹果的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教师引导幼儿如何仿编儿歌)

3、请个别幼儿摸口袋内的食物,学习仿编儿歌。

4、你除了喜欢大苹果、小苹果,还喜欢哪些好吃的东西?

5、通过请幼儿为“大苹果”的朋友编儿歌尝试改编这首儿歌。

(1)今天,“大苹果”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呢,你们看:(出示背景图片)

“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快上来选一个吧。”

(2)请幼儿自己为手里拿的好吃的东西编儿歌。

6、个别幼儿仿编儿歌。

7、请幼儿把编好的儿歌说给客人们听。

知识迁移

1、请幼儿吃苹果:“谁想吃?”

2、引导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

3、幼儿品尝苹果。

师说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具准备:

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

教学重点:

重点是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在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如果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学生要与《春潮》对比阅读。教师在设计导语、总结语时语言应力求优美,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几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学生读书的收获,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板书:水清如明镜 水声如音乐)

(学生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生可能笼统的说――三月桃花水很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问问他:“这几句写的是水的( )美。”)

三、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学生再次默读。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水声如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1、3、4段)

2、(重点指导朗读第4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发现读得好的,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读的好――如;把自己当做沉睡了一冬的河流,醒来后心情愉悦;再如:学生结合“呵,河流醒来了!”一句,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4、教师引读第3段,全班感情朗读第4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水清如明镜”――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5、6段)

2、(重点指导学习第4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炊烟……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读书所得说,也可以继续展开想象说,教师及时评价――这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认字、读书就行了,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发展学生的思维。即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等容易忽视的问题。]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 ,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师说教学教案篇4

课 型:品读课

主导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创意: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说话

?紫藤萝瀑布》选自宗璞的《铁萧人生》,是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性散文。当时作者积个人悲痛和历史阴霾于心中,在庭院中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之美好和永恒。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紫藤萝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远。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是本文教学的成败的关键。基于本文抒情性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成“品读课”。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 可分为三个板块:理解——品味——感悟。用朗读来贯串这三大板块,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激活学生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

课前30秒视频(花繁叶茂的紫藤萝)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追踪作者的心灵轨迹,感悟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紫藤萝由衰到盛,使作者陷于凝思而顿悟,又将会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

一、 理解:

1、 放朗读录音。

2、 学生朗读,标记描写紫藤萝树和紫藤萝花的语句。

3、 学生按句式说话:

“ 这句话,写出了 。”

教师择要加以引导:

a.“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期终极”

——藤萝生长的繁茂

b.“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藤萝色彩的跃动

c.“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又一个张满了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盛开的藤萝花的形状,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d.“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囔囔。

——花开之闹,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教师小结:作者对藤萝花的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4、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脉络,请学生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词。

花 花 花(看、忆、思)

5、 学生讨论: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本文主旨。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6、 教师小结,板块过渡。

文章借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活的喜悦”,次写花受到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可以说紫藤萝花启示了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 品味

1、 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朗读指导:读出凝思后的彻悟,彻悟后的轻松、愉快。语速舒缓而稍快,语调深沉而略有上扬。

3、 指名读(或各读)

4、 品味

①品味语言。设疑讨论:

a.作者描写藤萝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按照“写 ,运用了 修辞方法,既表现了 ,也隐含着”格式说话。

教师择要引导:

——写花瀑“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不停地生长”,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表现了花繁叶盛,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是无休止的意蕴。

——写花朵儿“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既表现了花的勃勃生机,烂漫情趣,也隐含着生命的喜悦、生活的美好

②品味构思。设疑讨论:

b.文章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处“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构思布局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教师点拨:开篇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奇制胜,未见其树,却已感受到了心灵的震动。结尾处“不觉得加快了脚步”与首句呼应,是由于作者有了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才得以从个人的悲痛和历史的阴霾中解脱出来。“停住”到“加快”是“凝思”到“彻悟”的心灵历程的外泄,是质的飞跃。文章言尽而意未穷,把我们读者带入了沉思之中。

③品味情感。本文感情浓郁,情感流露婉曲有致,情景交融。设疑讨论:

c.“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露作者怎样的情思?

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d.“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人亦如花,时代的河流至今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绽放人生之花,描绘人生的绚丽和灿烂。

5、 小结,板块过渡:

作者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我们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一定会有许多感想,一定有对文章更深层的感受。

三、 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出学习本文最深的感受。

a. 生,就是美。

b. 荡起生命的双桨,在生命的长河里搏击。

c.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吧!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e. 走向低谷,再创新高。

f. 挫折人生,才是最富有的人生。

g. 花总会绽放,人应该向上。

四、 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也许会有这样的联想:那花繁叶茂的新生,也许就是作者从个人悲痛和历史的阴霾中走出之后的新的人生。每个人都经历挫折,甚至失败,但要坚信,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乘风破浪,去谱写人生精彩的乐章。

五、课外练笔:

细细观察一种花,边看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师说教学教案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6个生字,尾、巴、的、长、把、子。认识3个偏旁“尸”“白”“扌”认识8个生字“比短 好 像 猴 兔 看 鸭”

2.能正确流利地读短文,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会背诵课文

3.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插图再读课文,训练学生读书、说话能力

二、重点、难点

学习句子词语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认识图上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学习朗读问话的语句

3.利用汉语拼音学习生字词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音节shu0 ch4ng du3n sh( s3n w1n bi3n zu@

(二)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图上有哪些动物?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这些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9课,比尾巴,强调“巴”的笔顺,看教师写,齐读课题,认识“尾巴”这两个字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随时正音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四)学习句子,词语

1.指读课文,学习前6句话

2.齐读第一句,认识问号,哪句话是问它的?理解“长”和猴子的尾巴长比起来,兔子的尾巴怎么样?理解“短”可点一下图。(松鼠的尾巴经常翘起来,毛绒绒的好像打开的伞,理解“好像”)

3.指导学生用对话的语气读,读问句时,语气要上扬,读答句时语气要平缓肯定。

4.用一问一答形式读书或做拍手游戏

(五)自学后六句话

1.熟读,说出写了几种动物,认读公鸡、鸭子

2.这三种动物的尾巴什么样?

3.为什么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理解“最”看图比较

4.讨论交流

(六)朗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六种小动物的尾巴取下来再找同学给贴上,边贴边说尾巴的特点。

2.用对话的形式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读课文要求会背

2.读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用对话的形式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词

尾巴、长、一把、的、子

(三)认记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识三个新偏旁尸→尾

扌→把

白→的

2.重点指导长、

长 书空

巴 。注意最后一笔,不要写成“ ”

(四)找朋友游戏

一个同学手拿“尸”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毛的同学说,你的朋友在这里,齐读“尾”。尾巴的尾,齐读对对对,请四位,用同样的方法,读“的”、“把”

(五)书写生字

学生在田字格上写字每三个写,并组一个词

师说教学教案篇6

教材说明

?解题〕

?5块钱成交》是保尔哈维(美国)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的故事,小男孩的执著、坚定引起了人们的关爱。表现对人们同情弱者做法的赞赏。

本文标题《5块钱成交》是“这个物品5块钱成交”的紧缩。“成交”,商业用语,指交易成功,买卖做成。“5块钱成交”,用5块钱交易成功的意思,本文指用5块钱的低价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见这是一次特殊的交易。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堪萨斯市警察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拍卖会。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拍卖会竞拍的过程。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特殊的表现。先写他每次都第一个报价,而且都是5块钱,最终都竞拍失败。再写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只有5块钱。接着写他不怕失败,坚持用5块钱继续竞拍。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写小男孩的行为感动了主持人与参与者,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这部分先写小男孩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再具体写最后一辆自行车的竞拍过程,最后写小男孩竞拍成功后他的心情及人们的祝贺与鼓励。如果说第二部分重点写小男孩的坚定、执著,那么第三部分则重点写人们对小男孩执著精神的赞扬与鼓励,体现了人们对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

?语意理解〕

“堪萨斯市警察局经常会收到各种遗失物品,这些物品往往无人认领,因此,警察局仓库里真是琳琅满目: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电视机、工具箱和收音机等。这些无人认领的东西,每年进行一次拍卖。”

这是在介绍“5块钱成交”事件的背景,也是事件的缘由。美国有些人对丢失物品不大在意,所以“往往无人认领”。时间久了,警察局便出现“仓库里琳琅满目”的景象。冒号起注释说明作用。“拍卖”,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顾客竞价争购。这段话中,前句是后句的原因。

“那个首先出价的男孩儿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预感到会有一个不平常的情况出现。”

一句话自成一个自然段,在于突出情况的转变。“表现”,指前文写的男孩的特殊行为,即每次都第一个出价,每次都5块钱,每次都失败。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不仅在于行为不同一般,更在于小男孩永不言败,败而不馁,执著追求的劲头。“预感”,事先的感觉。与会人们关注到小男孩的特殊行为与精神,判断到拍卖继续下去,他仍会坚持先出价,仍会出5块钱,直至成功,也感觉到善良的人们不会对此事无动于衷,会支持他的,因此,一定会出现“不平常”的结果。什么样“不平常”的情况?下文作了交代。

“拍卖员停止叫价,静静地站在那里。”“人们也静静地坐着,默不作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大厅里静得出奇。”

这两句描述拍卖最后一辆自行车时人们的表现。呼应了前文提到的“不平常的情况”。3句话用了3次“静”字,强调场面静得太异常。“静”,说明人们为小男孩执著、坚定而震撼、感动;“静”,表明人们内心在快速思考;“静”,预兆并期待惊人结果的出现。伴随“静”,“竞拍”也停止了,“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人们把最后的机会留给了小男孩,支持他成功!

?写作特点〕

1.特异的行为奇特的结果。

作者要赞扬坚定、执著的精神,却不明言,而是写一个“特异”的人做了一件“特异”的事,使他也“特异”了一次。“拍卖会”一般由商人参加,都是成年人,而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有10岁,竟然也去竞拍,岂不“特异”?他每次都最先出价,每次报价都是5块,岂不“特异”?次次失败,却总不灰心,败后再来,岂不“特异”?最后一次拍卖,尽管自行车很漂亮,但人们决不与之竞争,出现了一个“特异”的结局?作者正是在诸多的“特异”中传达出社会对儿童的关爱之心,传达出对小男孩信心坚定、执著追求品格的赞美之情。

2.一波三折,气氛浓重。

本文前半部分描写了竞拍的场面,十分紧张、激烈。后半部突然平静了,使人顿时感到异常,然后出现“爆炸”情况,情绪再度高潮。真是一波三折,情节复杂而动人,使主题鲜明、突出。

师说教学教案篇7

活动目的:

1.知道几个常用的急救电话号码,并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

2.教育幼儿不玩火,掌握自救这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几种急救车的警报声,请幼儿分辨,并说出这些急救车是干什么用的。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听几种声音,(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说一说它们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救护车是干什么用的?警车是干什么用的?消防车是干什么用的?

听说是一个小朋友的家里发生火灾了,(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你们猜一猜,这位小朋友的家里是怎么起火的。

二、请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出示课件,请幼儿观看火灾的原因。

1、玩火

2、电器

3、吸烟

4、放鞭炮

四、出示课件,请幼儿观看自救常识。

1、拨打急救电话

2、马上开窗呼救

3、用衣服压住火苗

4、立即披上用水打湿的衣服和被子

五.请幼儿在电脑上玩游戏,谁对谁不对。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师说教学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

师说读后感1000字优质6篇

师说读后感800字优秀5篇

师说读后感400字模板5篇

论语师说读后感优质8篇

论语师说读后感优秀8篇

端午节教案教案通用7篇

安全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通用7篇

说虎教案通用7篇

小班新年教案通用7篇

春节幼儿教案通用7篇

师说教学教案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