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案能够提前预设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指导,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2、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 ),也可能( )。
2、连一连。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70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培养分分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信心,感受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各一;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在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认识了许多的四边形,那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呢?
师:今天四边形之家要邀请它的家族成员来开联欢会,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你还认识它们吗?请你说一说你认识的图形的名称。(生说名称,教师相应的课件出示名称)
师: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能介绍它们的边与角各有什么特征吗?
师:这两个图形(出示和,并粘贴在黑板上)你能试着说一说它的特征吗?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大家描述得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这两个图形我们不熟悉,所以描述的信息不够准确,没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让你清楚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索发现,掌握特征。
1。联系生活,建构概念
师: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吗?梯形呢?说说看!
师:你们真会观察啊!除了这些,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生举例)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既然他们的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观察图形,直观感知
师:好了孩子们,先来看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梯形有什么特征呢?
生说:平行四边形左右的边是平行的,平行四边形的上下的边也是平行的。师指图比划,梯形的上下边是平行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的一组边平行(老师说时带动作),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验证。
3。验证猜想。
师:现在在你们的练习纸上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请你拿出工具检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边是否平行。
学生活动:验证。
活动结束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就图说明。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他们组有这样的发现,其他组和他的发现一样的请举手,哦,大家都有这样的发现。是不是其他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4。整体呈现,确定概念。
(1)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首先来看平行四边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验证。
师:验证之后可以证实我们刚才的发现是正确的,是吗?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刚才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学生读。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脑子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2)梯形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看梯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梯形并验证。
师:现在我们又证实了刚才梯形的发现是正确的,谁再来说一说刚才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刚才这个同学发言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词,谁发现了?你能解释什么是“只有”吗?
学生读概念,闭上眼睛想一想梯形的样子。
5。对比概念,上升理解。
师:(指板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同学们,既然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了,谁说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但也有不同,谁来说说哪里不同?
师:加着重号“分别”是什么意思?“只有”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不要这两个字?
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那么,请你迅速的判断一下。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在完成此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争议,则让学生议一议;无争议则提问:为什么在长方形下面画“○”?为什么说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四、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如果分别用一个集合圈来表示一种图形,这几种图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庭中应该站什么位置呢?(课件出示集合圈)
师: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放大正确集合图)
师:谁能根据这个图说说它们的关系?(生说)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已经很了解了,说到四边形,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课件出示:)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继续演示:不可能是……?可能是……?
不可能是……?可能是……?
一定是……?为什么?
师:其实谜底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2.分图形。
呈现题目:如果在平行四边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吧。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