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过书写一份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完整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10教案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10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数学10教案篇2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班是创新教学改革实验班,因此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
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2. 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
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30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 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65040=2600 ( )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见图3)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xx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创新教学改革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地好评,关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 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 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 为什么这节课改示范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数学10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数学10教案篇4
菱形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
补充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 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例3.如图 ,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
(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
(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且de∥ba,df∥ ca
(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如图,在□abcd中 ,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吗?
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ab交bc于f,试问: 四 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
⑴求证:ab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数学10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及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辨别“左”、“右”。
难点:初步确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反动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
2.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
提问:你们知道你回答问题时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回答:左手。
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
学生回答:左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探索新知
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
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
(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
2.认识左右。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个别汇报。
(2)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平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
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
(1)师:请大家将学具盒里的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同桌之间活动。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师:说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
学生观察、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
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
(1)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图)
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个别汇报。
师讲述:少先队员在敬礼时举的是右手。
(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
学生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能帮助她。
学生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左、右。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在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这样就比较安全了。
?板书笔记】:
左、右
在 的左边
在 的左边
?教学反思】:
“左、右”的教学内容是排在“上、下、前、后”之后。对于左、右,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在描述上学生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动,以游戏形式融入教学环节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感悟左右的相对性。在教学巩固环节,发现少数学生对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需要让学生亲自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才可能掌握得更好。
数学10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了解8分成两份有七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3、启发幼儿运用互换的方式找出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磁性动物教具8只,雪花片人手8片,粉笔、作业本、铅笔。
活动过程
一、对数游戏,复习7的组成。
1、今天我们来玩对数游戏,小朋友报的数和老师报的数合起来是7。我报1,引导幼儿说出我报6,1和6合起来是7。
2、依次复习7的组成。
二、学习8的组成。
1、今天天气真好,小马和小狗都请小兔去它们家做客,这可难坏了小兔们,于是它们决定分开来,一部分小兔去小狗家,一部分去小马家。我们来看看,有几只小兔呢?(幼儿回答)几只去小狗家,几只去小马家呢?请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分一分,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说说分别是几只。
2、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引导幼儿边分边说,有几只去了小马家,有几只去了小狗家,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提醒幼儿每次分的要不相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8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7)。
3、找出8分成1和7及7和1的情况,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交换关系,再来找找,还有那些是这种交换情况的?原来,我们只要将8分到3和5,就能找出6对分合式,因为两个数之间是可以交换位置的。
4、现在我们知道了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谁会把这7种分法有顺序的写出来,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之间递增、递减的关系。
三、我也来分一分。
1、每个幼儿分发8片雪花片,请你将这8片雪花片分成两份,每一次分的`要不相同,分一次记录一次。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要分成两份。纠正幼儿不良书写姿势。
四、结束活动。
小结幼儿操作情况及上课情况。
数学10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
★ 钓鱼数学教案6篇
★ 车数学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