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份教案,教师能够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阿长与山海经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
【学习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疏懒 惧惮 孤??
2、复习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想】
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等,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要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研读赏析,从而充分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普通人的感想和思考。
【教学设计】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⑴ 交待“阿长”的来历;
⑵ 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
⑶ 她懂得许多规矩;
⑷ 讲“长毛”的故事;
⑸ 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设置问题情景二:
教师: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参考: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四、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⑴ 传神的描写:
① 细节描写:
②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⑵ 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⑶ 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⑴ 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⑵ 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⑶ 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⑷ 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鲁 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情感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手法 先抑后扬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3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回顾作者。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4、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5、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 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6、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复述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写法及刻画人物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出一学过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么?是谁写的?
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 用“ 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 》、《华盖集》等。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吸引人的情节莫过于场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了。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场妈妈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 整体感知:请同 学们通读课文,划 出生字词。思考:围绕阿长课文写了几件事?
1、 解决生字词。憎恶( ) 絮说( ) 劈头( )灸疮疤( ) 惧惮( ) 诘问( )震悚( ) 粗拙( ) 斋( )孤孀( )掳( )去
惶( )急 霹( )雳( )疏( )懒骇( )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五件:
① 喜欢切切察察。
②摆成“大”字的'睡相
③令人厌烦的规矩,教“我”不少道理。
④讲“长毛”的故事。
⑤ 为“我”买《山海经》 。
最能表现她爱孩 子、关心“我”的是 买《山海经》。
3、注意结合课文情节来说。一个 的阿长。
梳理:一个下人阿长,一个保姆阿长。
一个粗俗的阿长
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
一个无知、愚昧的阿长。
一个善良的爱孩子的阿长
一个下人阿长,一个保姆阿长。这是她的身份,她 有名字吗?一个粗俗的阿长,这是从习惯方面。比如:睡相呈“大“字、说话是伸出二指的样子。
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她管我很严,告我的状,而小孩子是不喜欢别人管东管西的。
一个无知、愚昧同时又很淳朴的阿长。“长毛”故事。
一个善良的阿长,买《山海经》。这是从品质方面。
要善于扩展思维,学会多 角度看问题。
4、通过这些事,作者写出当时对阿长是什么感情?文章从整体来看,作者对阿长是什么态度,什么感情?这样的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作者是不是为了扬,故意编点不好的事?
欲扬先抑,可见作者构思巧妙。
三、小结:我们这节课掌握了生字词,理清了文章中写 阿长的几件事,领会了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那么,《山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和保姆阿长有什么关系,作者语言的精妙表现在哪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四、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重点:作者在叙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阿长身上的坏习惯 。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猫,鼠》,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有关知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来历---睡觉摆大字--- 元旦吃福橘(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四、为阿长设计一份个人简历来认识阿长。
明确: 姓名 阿长
性别 女
职业 保姆
身形 黄胖而矮
年龄 不详
问题:
1、从这份简历中你可以完全的认识阿长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认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一个人的性格乃至她的内心世界。
2、这份简历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了吗?
明确:姓名的来历,那不是她保姆的姓名。
3、一起读课文第二段,明确下,鲁迅花这么多笔墨介绍阿长的姓名对于我们认识阿长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有用吗?
明确:有,从姓名的来历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别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个可悲的长妈妈。
五、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认识阿长与鲁迅,让我们一起结合发生在鲁迅与长妈妈身上的其它故事去走近阿长,走近鲁迅
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明确: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六、分析 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
学生发言,做填空练习 的长妈妈?结合具体的事件来谈。
明确: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行为粗鲁,不拘小节
教我许多的规矩(元旦吃福橘)---迷信,大煞风景,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文明的阿长的形象。
七、分析两个敬意。
1、那又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新的敬意了呢?
明确:拥有伟大神力的长妈妈。
2、这两个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内是一样的意思,而在文章中变现出的是同样的情感吗?
明确:不是。第一个敬意源于长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个荒谬的故事,但长妈妈却讲的一本正经,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看出这个长妈妈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是有反讽的意思。
而第二个敬意源于买山海经,实现了孩子心灵上的渴望。看出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的人。鲁迅对她的敬意是真的敬意,一种感激之情。
八、总结。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
(2)鲁迅以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
明确:深沉的怀念,仁厚而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对比鲁迅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九、作业。
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线索。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线索。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
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3、关于《山海经》
三、作家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1)回顾学过的鲁迅作品;
(2)请学生简要叙述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3)展示图片并明确。
四、重点研读(事件、感情线索)
1、细读阿长(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是什么?生讨论,师明确)。
2、阿长其人(提炼人物形象,概括其人其事其特点)。
3、情系阿长(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4、祈祷阿长(生齐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
寻找阿长——回想身边的阿长。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情感——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个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学生复述故事,讨论探究。
1、复述课文,既可以全文复述,也可以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讨论探究;
a、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什么?
b、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本课重点)
c、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交流,学生可以下座位,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人上讲台写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总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师引导完成三个问题:
(1)写的几件事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 →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找出文章写的几件事之后,整体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笔的重点是什么,(买《山海经》,这也是感情的重点,自然是详写的内容。)同时找到作者对每一件事的感情态度,即上述板书内容,巧妙的让学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3)“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四、作业
后记:
新大纲张扬“放飞学生个性”这一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现实和将来作深刻思考的结果。过去,我们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圈,教师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教师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离开僵化就走向灵活,离开依赖就走向自主,离开戒备就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就走向一种创造性。”讨论给了学生自由,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较精彩的句子,独立思考,进行评、点、批、注。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进而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细节描写(睡觉时的大字),体会长妈妈愚昧、善良、质朴、约带粗野的劳动妇女特征。
二、本文语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质朴
例如、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讽刺、寓庄重于诙谐;吃“福橘”的片段中,体会长妈妈愚昧迷信的背后实质是对孩子健康的祝福;结尾买《山海经》,表现长妈妈关心爱护青少年,仁慈的美德。总之,一切让学生去体会,归纳。获得能力。
三、迁移巩固: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内容(几件事)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表现阿长)→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后记:
教材把握好,教学重点确定恰当。尤其在以下两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学设计处处考虑到学生实际,着眼于“放飞学生个性”:采用“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于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感悟提高,并发展健康个性,教学步骤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步骤”中多处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板书依据学生归纳、提炼而成,板书展开程序体现学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征过程。其二,理论依据比较充分,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部分内容中,较好地解说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主要教学环节的理由,有说服力。
拓展延续: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传统的批判精神。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力。
中国当代
鲁迅著名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又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境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新文化运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1]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华盖集》《呐喊》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与胡适相媲美。
共分七件事:
1、长妈妈的名称来历
2、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3、睡觉摆“大”字
4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5、讲“长毛”的故事(或长毛攻城,她被掳去守城)
6、谋害“我”的隐鼠(可忽略)
7、给“我”买《山海经》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节)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吗?!
第二部分
(3——18小节)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我”讨厌阿长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的细节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这些在小时的“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层次(13——18小节)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 “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淡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
(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
这第二次敬意的缘由是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 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第四部分
(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 “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最后一小节,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详略有致。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那么,本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是否隐含着“从‘厌烦’到 ‘敬重’”的意思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3、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培养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学方法
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见课件)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见课件)
1、回忆作者的主要作品、成就
2、给加点字注音:
3、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人?围绕这个人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哪些事情详写,哪些事情略写?(买来《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提示: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出了事件,大体认识了人物。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
五、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检查字词
(二)阿长其人
回忆、思考、讨论明确下面的问题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6、小结: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重点研讨
作者对阿长这个人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抓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重点问题: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小结:见课件
三、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四、寻找“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五、作业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
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抓住人物富有个性的动作、语言等来描写。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