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忽视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教案,编写教案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乡的树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故乡的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培养喜爱“大熊猫”的感情,懂得要爱护野生动物。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
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你还了解大熊猫的一些什么知识?
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了解大熊猫的样子。
(1)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大家都喜欢它。你能说说大熊猫的模样吗?那书上是怎样描写大熊猫的呢?
(2)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描写大、小熊猫的句子,让人感受到它们的可爱!把它说给同桌听,记住句子。
2、那我们是怎样找到大熊猫的“家”的呢?
(1)读第3自然段。这里说了什么?
(发现大熊猫的踪迹——粪便)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又发现了什么?
(听到大熊猫幼仔的声音)
(3)读第5自然段。我们循声而去发现了什么?
(我们找到一个紧贴地面的枯树洞就是大熊猫的家)
(4)最后我们看到了——
(5)这几个自然段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应该怎样在朗读上体现出来?自由练,指名读。
3、自由读第6—8小节。
三、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1、根据课后题2给课文分段。
2、学习单元提示。说说怎样用提问法概括段落大意?
3、回答课后题3,学习用提问法概括段意
(1)把每一问的答案连起来概括段意。
(注意修改:一要适当改变或补充词语,正确表达意思,不能简单地把问题的答案一字不换的连起来。二要注意只要表达得正确清楚、完整,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不要千篇一律)
(2)概括段意并写下来。
(3)评议。
4、小结方法。
四、总结延伸
1、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说大熊猫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2、说说要怎样对待、保护动物?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
25、大熊猫的故乡
一、来到大熊猫的故乡
二、找到大熊猫的家:发现、听到、找到
三、看到大熊猫:可爱、文静悠闲(明星、国宝)]
故乡的树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大海啊,故乡》是一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情地表达了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歌曲是四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歌曲中多次运用了xx x.xx│xx x─ │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也好像是在向妈妈倾诉着思念之情。第一乐句是个起句,从中音区开始的旋律优美、温柔,好像是在对人轻轻的述说,所以要唱的柔和、平稳。第二乐句是个承句,第一、二小节的节奏继续沿用了第一乐句的节奏,保持了音乐的统一。三、四小节的节奏发生变化。第三乐句是个转折句,把酝酿已久的激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在演唱时力度增强,充满激情。第四乐句是个合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音乐的情绪在激情过后又恢复了深情,首尾呼应,细腻的表现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掌握歌唱时的换气以及延长音音准等知识。
2.以歌唱、欣赏、情景创设等手段让学生体验不同音乐情绪的魅力。
3.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意图:
课堂上,教者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主要的位置,如对每个乐段的处理,让每个学生思考并说一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再用肢体语言加以表现,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亮点:
开课伊始,教者用两首钢琴曲来表现平静时的大海与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所表现不同的场景,非常直观。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唱,容易让学生更深的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结束时,教师弹奏背景音乐,学生朗诵思乡的诗歌,让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让学生整体感受旋律、节奏的变化;体会歌曲表达的思乡情感。
引导学生用抒情、委婉及有气息控制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打重点节奏型xx x.xx | xx x - |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大海吗?美丽的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现在就让我们一边欣赏影像,一边跟随着老师演奏的背景音乐,走近大海,去感受大海的魅力吧!
(播放大海景象视频,老师用钢琴配出背景音乐。)
2.看到大家陶醉的样子,此时此刻,我知道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引出重点节奏型。 xx x.xx | xx x - |(你真棒,嘿嘿,你真棒!)
二、聆听全曲,感受旋律。
师:是啊,漫步在沙滩上,聆听着海鸥鸣叫声,海风吹拂着脸庞,阵阵涛声将我们带入无尽的遐想。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伴随着《大海啊,故乡》的旋律,插上音乐的翅膀,像海鸥一样到大海上遨游一番吧!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画旋律线,在歌曲的副歌部分会出现我们刚才打的节奏,把它也加入到歌曲中吧!然后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感受音乐,并回答:“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拍号和强弱规律是什么?
(播放《大海故乡》,教师带领学生律动。)
生:歌曲的情绪是深情地。歌曲为强弱弱的四三拍子,给人动荡、摇曳的感觉。
三、学唱歌曲,参与实践。
1.学唱歌曲,自主尝试。
师: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多么美好的享受。同学们想不想唱这首歌呢?在学唱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歌曲的作者。
作者介绍:王立平,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歌曲《大海啊,故乡》的主题贯穿着一个“爱”字—爱童年、爱母亲、爱家乡、爱大海、爱祖国。我们的生活就因为充满这些爱而充满希望、无限美好。
师:现在老师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同学们认真聆听。(教师弹唱歌曲)然后讨论交流:这首歌曲在情绪、力度上发生了几次变化?
小结:这首歌的情绪是由深情到激动再到深情,力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
(1)学生跟琴声用“啦”哼唱一遍歌曲。
(2)教师分句教唱,学生跟着老师小声哼唱。
(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琴学唱歌曲。
(4)解决难点:
a、 12 1 76 | 53 3 - |注意切分节奏的唱法。教师反复范唱,指导学生演唱。
b、 6 5 4 11 6 5| 5 - - |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准确清晰。“5 - - ”的时值要唱足。
(5)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2.分析歌曲,把握情感。
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这首歌曲表达的情感一波三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看大屏幕,说说情绪、力度分别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教师唱歌词)富有叙事性,乐句朴素无华。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中弱,用叙述性的口吻表达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的思念与赞美之情。第二部分(教师唱歌词),情绪比第一部分更加的强烈,加深了对大海母亲的爱慕之情。第三部分(教师唱歌词)尾声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从中弱到渐弱,表达了主人公对大海的留恋与美丽的遐想。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来打动我们现场的所有老师。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我们就是一群海边出生的孩子,大海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踏着软软的沙滩,迎着清新的海风,就像投入到妈妈温暖的怀抱。让我们通过歌声表达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a.轻声演唱歌曲,注意情绪、力度的变化。
b.指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主要通过划节拍来表现。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有一天,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了大海,远离了故乡,沙滩、海鸥、海浪、帆影,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思念在明月下,思念在黄昏里,思念在秋雨中,多么想回到故乡,回到海边,一头扎入大海妈妈的怀抱。
老师用钢琴伴奏带学生进入意境,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游子的思念》。
思念故乡的山,故乡的山的是那样的青。思念故乡的水,故乡的水的是那样的绿。思念故乡的云,故乡的云的是那样的淡。思念故乡的人,故乡的人的是那样的亲。游子的思念,一天一天又一天。但愿人与青山绿水云长久,有朝一日共团圆。
教师小结:
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又源于生命。让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大海,赞美大海宽阔的胸襟吧!
教学反思:
整堂课并没有过多的多媒体辅助,都是扎扎实实的教学。我的弹唱、为画面配乐、包括后面的诗朗诵配乐,都是现场演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完全沉醉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但由于我教学经验的不足,还缺乏一些临场的应变,对学生还缺乏更多的耐心,在课堂上还显得不够成熟,今后我将不断去优化和完善常态教学。
每一次的教学都是新经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地反思并改进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走得更稳健。
故乡的树教案篇3
教材分析
1、本课是〈人音版〉16册第3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
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3/4的节拍,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2、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 、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教学难点: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
1、让生聆听歌曲《军港之夜》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我们又来到了音乐课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仔细听听歌曲中都说了些什么,唱了些什么,歌曲的名字叫《军港之夜》)
2、聆听《军港之夜》后,让生说出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
3、让生说出还有那些歌曲是歌颂大海之情的?(或是说出或唱出与大海有关的歌曲)
4、教师介绍并清唱一首歌颂大海的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5、导入学习本节课歌曲——《大海啊,故乡》
二、作者介绍 :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三、学唱歌曲:
1、让生聆听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旋律。(聆听音乐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聆听时随音乐律动或打节拍的习惯)
2、教师再次让生聆听,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问题:
(1)《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2)《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力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将思想感情升华到大海的博大就如同我们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如同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爱,让我们对母亲的爱,老师的爱都释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歌词)
3、请学生们自己尝试配音乐伴奏完整的朗读歌词。
4、教师范唱,同学们聆听。(加以师生互动)
5、教师伴奏,学生跟琴用“呜”“啊”演唱。
6、让生带表情(微笑)跟琴歌唱歌曲。
7、随音乐加歌词演唱,教师可随音乐带唱。
(教师指挥,让生加律动动作)
8、解决重、难点:
(1)节奏性:
3/4 ×× ×· ×× ︳×××—︱
3/4 ×× × ×× ×× ︳× — —︱
(2)1=f 3/412 1·76 | 533 - | 注意切分节奏的唱法。教师反复范唱,指导学生演唱。
(3)1=4 65 4 1165 | 5 - - | 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准确清晰。“5- -”的时值要唱足。
9、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教师指挥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1)跟琴轻声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如“海边出身”)和力度的变化。(歌曲结构十分简洁,除去反复的部分,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朴素无华,富有叙事性;后两个乐句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切思念的感情。)
(2)歌曲第一遍全体演唱;重复时a段采用领唱,集体边哼鸣边作身体律动,b段采用齐唱,一组学生用“啊”伴唱。在歌曲的间奏时配上朗诵a段歌词。
10、指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
学生分组创编,集体跟着音乐表演。请学生上台表演。
四、师小结,结束本课。
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美还是雄壮美,都是人格化的美。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力量的热爱与追求。“人生就像大海”,让我们朝着奋发进取的人生目标进军。
板书设计
节奏性:
(1)3/4 ×× ×· ×× ︳×××—︱
(2)3/4 ×× × ×× ×× ︳× — —︱
故乡的树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感,增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提升音乐的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
大附点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三、教具
钢琴、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演唱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大家仔细的聆听,歌曲传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歌曲《望乡》部分
学生:歌曲啊传达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评价学生并引出课题、板书
环节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先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同学们体会和感受一下,歌曲传达着怎样的一种情绪,抒发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深情、思恋的情绪,对大海的和故乡的怀念的情感。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单介绍歌曲。
2.复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大家思考一下,歌曲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二段
教师,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感情的特点。
学生: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在海边经历。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满激情,表达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真挚的情感。
教师评价并引出发声练习
3.发声练习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声需要注意的地方,评价学生的发声练习。
4.模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在大海边,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学生:海浪声、海鸥的叫声、轮船的汽笛声。
教师引导学生用轮船汽笛的“呜呜”声,随教师钢琴模唱旋律。
5.视唱歌谱
教师带领视唱歌谱,并解决附点十六分节奏难点。
6.朗读歌词
教师提示学生按照歌曲的每乐段的情感特征,有感情层次的朗读歌词,并评价。
7.演唱歌曲
教师:接下来,大家跟随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大家的歌声真是太深情优美了,这么优美深情的声音,如果加上其他表演形式的配合,就更好了。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歌曲进行自选形式的表现歌曲,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最棒。
教师巡视并指导
环节四、小结
教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结束的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下课的时间,那么大家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大家今天的收获真多呀,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我们一生都不能忘却的地方,人啊就像风筝,故乡就像线,心念故乡,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记着自己的故乡,记着自己的根在哪里。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故乡的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点缀”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学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8-20_.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随文理解下列词语。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
旖旎(yǐ nǐ):柔美的样子。
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很大的人。
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
第四部分(7):月是故乡明。(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哪些事?
2.交流。
(1)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数星星,捉知了)
(2)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看月亮,梦月亮)
3.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
(1)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哪些地方?找出来。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
在北京度过四年,
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
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
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
(2)作者到过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①课件出示: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故乡的月光下有我儿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③学生在配乐《思乡曲》中深情诵读。
课件出示《故乡的月亮》。
④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师生总结。
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样写能突出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1) (总起全文)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4)
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5-6)
月是故乡明(7) (前后照应)
思乡之情
教后反思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始终以月亮作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文章的写法。
故乡的树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故乡的树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樹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伸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中的思考.
练习2。
4﹑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怀念﹐特别是家乡的特产。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
二﹑检查预习﹕
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字词交流﹐理解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
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
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
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文字投影﹑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我们观看一段录像﹐到杨梅的故乡看一看。(播放录相)我们打开书﹐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三﹑细读体会﹐加深感受。
1﹑故乡的杨梅树是什幺样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你自己读读这一段﹐划出描写杨梅树的词语﹐想想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幺﹖
3﹑你还有什幺不懂的﹖
4﹑资料补充理解。
5﹑理解后再读。
自读课文4-6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杨梅果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深入学习﹐自学讨论4-6自然段。小组选择学习内容﹕按小组成员的意愿。
自学讨论交流﹕(自愿选择学习内容)三个参考问题﹕
1﹑你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写了杨梅果的什幺﹖(标出重点词)
2﹑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特点写出来的﹖(可批注)
3﹑请你试着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1﹑这段话具体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
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眷小刺。
颜色﹕淡红深红“黑”﹐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2﹑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呢﹖
引导质疑﹕我们根据自己自学的内容做了汇报﹐到这儿﹐对于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吗﹖
四﹑精读悟情﹐积累语言。
多么惹人喜爱的杨梅﹐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读﹐并背一背。
五﹑总结课文﹐练说一种水果﹕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是喜欢杨梅树﹐还是喜欢杨梅果﹖为什么?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你带的是什么水果﹐你最喜欢它的哪一方面﹖
自由练说﹕从一方面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要求要说得較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练习介绍﹐互相修改补充
六﹑拓展练习﹕
根据练说进行课后练笔﹐在教室作文展示栏展示。
故乡的树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贪婪、吮吸、甘露、狭长、触到、细雨如丝、甜津津”等词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有谁知道开封的特产都有哪些?()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来了一个摄制组,要拍一个片子,把开封的这些特产介绍给全国的电视观众。他们听说呀,开封的小学生特别聪明,所以就想考一考大家,就把写解说词的任务分给我们了。想看看你们对家乡了解多少,对家乡的土特产了解多少。这些东西呀,你们回去以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为了让咱们同学把文章写得更好一些,我们先来看一篇别人写的介绍自己家乡土特产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思考:看了作者介绍的杨梅,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受杨梅果,学习4、5、6自然段
①整体感知杨梅果的特点
⑴杨梅是一种十分好吃的果子,相信大家都吃过被食品加工厂加工好的杨梅,但是鲜杨梅更好吃,你们想知道鲜杨梅是什么样子的吗?它什么味儿呀?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自然段介绍的是杨梅果?分别介绍了杨梅果的什么?(板书:形状、颜色、味道)
⑵文章用了三段介绍了杨梅果的特点,你看过了作者的介绍有什么感受?
⑶作者是怎样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的呢?他是怎么写的.?让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
②、研读4、5、6自然段
⑴、第四自然段
ⅰ、齐读,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三个特点。朗读)
(重点:触(碰)、细腻(精细、光滑)、柔软(软))
ⅱ、齐读,脑子里勾画出杨梅果的形状
⑵、第五自然段
ⅰ、脑子里杨梅果的形状有了,就好像画画用铅笔把画的外形勾了出来。接下来就该是填颜色了,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在这形里面我们都改填哪些颜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重点:颜色深代表成熟,由于太红了就变黑了)(朗读指导)
ⅱ、齐读,在脑子里把杨梅果的颜色填上。
⑶、第六自然段
ⅰ、谁能来描述描述自己脑子里的杨梅果?
ⅱ、这么漂亮的果子放在你面前,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想吃)可是现在吃不到,但是文章的作者吃到了,它把杨梅果的味道写了出来,那咱们为了解馋就先看看吧。自由读,
ⅲ、看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重点:甜津津(甜的有滋味)作者为什么写小时候吃杨梅果的样子?杨梅果什么味道?)(朗读)
ⅳ、听了作者的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ⅴ、齐读,我们再来品尝品尝着新鲜的杨梅果
⑷、小结:作者经过了起形、填色、描述味道这样三步,为我们勾勒除了一个个新鲜杨梅果。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个过程。
2、认知杨梅树,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杨梅果又好看又好吃,那它是在哪儿长的呀?(树上)你怎么知道的?
②、(挂出第二自然段)齐读,思考你觉得这一段话中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朗读)
(重点:(贪婪:不知满足)、吮吸(吸)、甘露(甜美的露水)、狭长(又窄又长)、丝(小、细微)
③、在如丝的细雨中,一颗颗杨梅树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孕育着那美味的杨梅果,齐读这段话,把你对杨梅树的感情融进去。
四、总结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作者是怎么把杨梅树写的这么美,把杨梅果写的这样好的呢?齐读课文。
3、理出写作顺序
故乡的树教案8篇相关文章:
★ 雪天的树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