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8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现在教师必备的文件,用于指导教学工作,激发学习兴趣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静女》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静女》教案8篇

《静女》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播放ppt)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三.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 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四.人物形象分析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五.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附板书设计:

静女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n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语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妙??

《静女》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最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

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分钟)

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

1、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

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

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

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13分钟)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

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

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

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

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

(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诗中男子更爱彤管还是荑草,为什么?

(借彤管和荑草的美表现人的美和对人的喜爱。允许自由回答,能自圆其说就行。好像更喜欢荑草,"洵美且异"也许是因为这是静女辛苦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四、编写课本剧(5分钟)

编写指导: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想象,分组编写,注意剧中的人物性格,故事发生的环境,重点台词和动作的设计。

学生编写,(限制时间,不求完美)巡视全班临场指导,发现优秀编写小组,以备选择表演

五、表演课本剧(5分钟)

根据自己的剧本进行表演,没有编好的,也可进行即兴表演。

表演后进行讲评和鼓励。

六、课堂练习(3分钟)

课后作业1、2题

七、课堂小结(1分钟)

我们读了,背了,编了,演了一首爱情诗歌。让我们记住了一位静女,一位小伙,一根彤管,一束荑草¨¨¨爱情是美好的,只有劳动者,才配拥有如此美好的爱情。我们祝福他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八、板书设计

静女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三点:

1、反复阅读,熟读成诵。在课堂上,引入竞赛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背诵。

2、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学生可能从没编过剧本。经过鼓励,学生有了尝试的冲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以激发,合作意识得以培养,结果表明,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

3、音乐的运用。在朗诵过程里,有音乐伴奏,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既陶醉在古典诗歌里,又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不满意的地方:

1、对诗歌写作技巧赏析不够,学生也没有对此产生兴趣。

2、表演课本剧,学生不够大方,台词缺少创造性。

《静女》教案篇4

一、教师明确任务:

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静女》教案篇5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二、《诗经》概况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徭役诗、 婚姻

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躇(chí chú)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实践活动:表演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 回答课后问题

2、 背诵课文

3、预习《氓》

附: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 “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静女》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与学法:

采用渐进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知识,结合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六艺”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见:通“现(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3.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三、解词译句,领会诗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翻译课文,标出疑问。

2.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疑,教师板书疑难字词。

虚词:其、之、以

实词:说、见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通“现”,出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美人之贻。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教师小结点评。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5.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一次,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读出重音(每句重音为着意突出之词),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四、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1.思考:每一节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节写恋人约会。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男女青年一次赴约的情景,姑娘“薆而不见”时男青急得“搔首踟蹰”,把他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出来。这里的心理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

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

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茅草)、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借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礼轻情重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现手法.

2.我们以前也学习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词,它们与本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唐诗、宋词中的爱情较含蓄,而本诗大胆而热烈,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3.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4.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

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5.《静女》的艺术魅力:

①.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轻松优美的格调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五、总结全文

?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人性还不受压抑。人们在大地上游行,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

六.布置作业

1、在不改变诗的主旨的前提下,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早读课上讲台朗读。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写在周记中。

3.完成课后有关《静女》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按内容可分为: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雅”是宫廷乐歌

“风”是民间歌谣,成就最大,文学地位最高

“六艺”

②《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即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艺术魅力:(课件出示,要求学生摘抄)

①.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八.课堂练习:

1.《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2.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3.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05高考浙江试题)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思路解析:要求填写之处的前面,谈的内容先是“象形”,然后是“指事”,那么后面的内容紧接的应该是第②句,这一句确定了下来,其他的句子以此为基础,就容易调整了。答案:②④①③

《静女》教案篇7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

《静女》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静女》,默写。

2、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相候

相约

静女相赠

相悦

艺术特色:赋比兴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静女》教案8篇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实验类教案精选8篇

花与瓶教案美术教案优秀8篇

分类的教案幼儿园教案8篇

安全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最新8篇

10以内减法教案大班数学教案8篇

小班教案做游戏教案8篇

小班教案我爱上幼儿园教案8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8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教案参考8篇

幼儿园教案大班故事教案8篇

《静女》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