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2教案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完整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撰写教案可以帮助规范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中必修2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2教案8篇

高中必修2教案篇1

Ⅰ. 常考单词必背

1.scenery n. 景色;风景

sometimes they just drive slowly down the lane enjoying the scenery.

有时他们只是沿着小路慢慢地开车,欣赏两旁的风景。

2. surround vt. &vi. 包围;围绕

jill was sitting on the floor surrounded by boxes.

吉尔坐在地板上,周围摆满了箱子。

[快速闪记]

(1)be surrounded by/with... 周围环绕着……;被……包围

surround oneself with 和……在一起;与……为伍

(2)surrounding adj. (作定语)周围的;附近的

surroundings n. 周围的事物(或情况);环境

3. measure vi. &vt. 测量;衡量;判定 n. 计量制;计量单位;措施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measures to help the unemployed to find jobs again.

政府已经采取措施来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

[快速闪记]

take measures to do sth 采取措施做某事

take one's measure 量某人的尺寸

to one's measure 按照某人的尺寸

4.aboard prep.&adv. 在船、飞机、火车或公共汽车上

all the passengers have gone aboard the plane.

所有的乘客都已登机了。

the man with broad shoulders boarded the plane to travel abroad and he only took daily necessaries aboard.

这位肩膀宽阔的人登机去国外旅游,他只携带日常用品上飞机。

[快速闪记]

go aboard 上船/飞机/火车

5.within prep. 在……之内

do what's within your power!

尽力而为!

[快速闪记]

within one's reach 触手可及

within one's power 力所能及

within the limit of 在……范围内

6. mix vt.&vi. 混合;调配

i always mix him up with his brother.they look so much alike.

我总是把他和他的弟弟弄混了。他们长得太像了。

[快速闪记]

(1)mix...with... 把……与……混合起来

mix up 弄乱;弄错;使……充分混合

be/get mixed up with... 与……交往;与……厮混

(2)mixed adj. 混合的

mixture n. 混合(物);混合状态

7. confirm vt. 证实;证明;批准

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the singer will give a performance next week.

已经确定这位歌唱家下周演出。

[快速闪记]

confirm sb in sth 使某人确信某事

confirm sth/that... 证实;进一步确定……

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已经确定……

8.terrify vt. 使恐怖;恐吓

the dog rushing out from the house terrified me.

从屋里窜出的那条狗把我吓了一跳。

[快速闪记]

(1)terrify sb into doing sth 威胁某人干某事

be terrified of 害怕

(2)terrifying adj. 可怕的;令人恐怖的

terrified adj. 恐惧的;受惊吓的

9.pleased adj. 欣喜的;高兴的;愉快的

we are very pleased with her decision.

我们对她的决定很满意。

[快速闪记]

修饰人,说明被修饰者的心理感受时,常用下列词的-ed形式:excite,move,tire,bore,frighten,surprise,astonish,shock,annoy,worry,please,satisfy,disappoint,puzzle,interest等。

10. impress vt. 使印象深刻;使铭记

we were deeply impressed with the beauty of the west lake.

西湖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快速闪记]

(1)impress sb with sth = impress sth on sb 给某人留下……印象

be impressed by/at/with sth 对……印象深刻

be impressed on sb/one's mind/memory 使某人印象深刻

(2)impression n. 印象

impressive adj. 给人深刻印象的;感人的

Ⅱ. 高频短语必会

1. settle down 定居;平静下来;专心于

i must settle down this morning and finish the term paper.

我今天上午必须安下心来完成学期论文。

[快速闪记]

settle down to (doing) sth 开始认真对待某事物;定下心来做某事

2. manage to do 设法做

he managed to get a few tickets for the olympic games.

他设法弄到了几张奥运会的门票。

3. catch sight of 看见;瞥见

catching sight of his headteacher,the boy ran away.

看到班主任后,那个男孩跑开了。

[快速闪记]

lose sight of 看不见,消失

out of sight 看不见

within/in sight 在视野内,看得见

4. have a gift for 对……有天赋

he has a gift for painting.

他有绘画方面的天分。

[快速闪记]

be gifted in/at 在……方面有天赋

have a talent/genius for 有……禀赋;有……方面的才能

5. in the distance 在远处

we heard gunfire in the distance.

我们听见了远处的炮声。

[快速闪记]

from/at a distance 隔一段距离;从远处

at a distance of... 在……远处

keep sb at a distance 避免与某人太亲近

6.as far as 远到……;就……而??

after dinner we often walk as far as the bank of the river.

晚饭后我们常常散步远到那条河边。

[快速闪记]

as far as i know 据我所知

as far as i can remember/see/tell... 据我所能记得的/看到的/判断……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就我而??

高中必修2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对比阅读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时代背景,分析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抗张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课件展示作者、作品)

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2篇)、书(18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课文说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的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人物合,一类是将处于同时期并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后者

战国时期(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赵国大事纪年表:(小黑板展示)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

渑池之会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人物思想性格(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蔺相如:赵国宦官首领缪贤门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颇:赵国良将,屡立战功,位居上卿,以勇闻名

完璧归赵

背景

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换璧

②赵犹豫不决,进退两难:a)送璧入秦可能被骗,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会使秦王生气,进攻赵国

③缪贤推荐相如出使

④相如主张送璧入秦:a)秦强赵弱,不得不答允秦国

b)宁可让秦承担理亏之过,亦不可被秦国找到进攻的借口

⑤相如自荐出使,并言若不得城,必完璧归赵

⑥赵王派相如出使

经过

秦王无意赏城

无礼:只在章台接见相如,礼节傲慢

失信:秦王把璧传给美人和侍从观赏,没有提赏城之事

相如妙计取壁

假称璧有瑕,把璧骗回

怒斥秦王无礼,持璧倚柱而立,以同归于尽作要胁,令秦王不敢强夺

勇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拖延时间

派随从换上平民服装,由小路把璧带回秦国

相如陈词

指斥秦历代君主皆不守信约,故已把璧运回赵国

要求秦国先割城,赵国才交出璧

愿以死谢罪

结果

①秦王明白即使杀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断绝秦赵的友好关系,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国

②相如被封为大夫③秦不予赵城,赵不予秦璧

渑池之会

背景

①秦王约赵王于渑池相会(秦王对完璧归赵一事仍怀恨在心,要悔辱赵王)

②赵王害怕强秦,不愿前去

③廉颇和相如皆主张赵王应约,否则会表示赵王软弱胆怯

④廉颇部署:a)赵王三十日内未返国,立太子为王,打消秦王要胁赵国的念头

b)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防秦进攻

经过

①秦王请赵王奏瑟,令御史记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胁迫秦王击,令御史记下

②秦臣请赵王以十五城给秦王祝寿,相如请秦王以咸阳城给赵王祝寿

结果

①秦未能在外交上占上风,让他们离开②相如功劳,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背景

廉颇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相如出身卑贱,只因口舌之能,却被拜为上卿,故对相如有所不满,更扬言要辱相如

经过

①相如于朝会时常诈病,不愿与廉颇排座次

②远远看见廉颇,便令车绕路离去(因为相如把国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将相不和,赵国必亡的道理)

③廉颇知道相如苦心,自觉惭愧,负荆请罪认错

结果

两人和好,成为刎颈之交

主旨:赞扬蔺相如机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颇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崇高品格(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

2、用500字左右描绘本文的故事情节,文体不限

第二课时

一、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

1、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2、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记载会见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须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是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3、“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一等

二、分析文章选材特点(课件展示文章结构)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第一部分(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这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是忌惮廉颇之勇,介绍廉颇,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归赵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

第三部分(1416段)渑池之会

第四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和好”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板书)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第三课时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选取典型事件(前面已总结)

第四课时

一、查阅讨论,归纳重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先由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并由学生先解答,最后教师更正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课件展示)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b.一词多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二、对比阅读

1.发放《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资料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高中必修2教案篇3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布置预习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研习新课

1.提出教学目的。(见前)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3.议论分段落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4.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1.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2.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_,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_,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_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4.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自我小结。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2.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高中必修2教案篇4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1.说出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过程及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2.说出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3.学习花药培养的基本技术。

4.尝试用月季或其他植物的花药进行培养。

一、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

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______中由____________经过______分裂而形成的,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

2.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期和______期等阶段。

二、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1.花药中的花粉 ――→脱分化――→分化丛芽2.花药中的花粉 ――→脱分化――→再分化丛芽――→诱导生根 ―→移栽

两种途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______的种类及其__________。

三、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1.诱导花粉植株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2.材料的选择与不同植物、同种植物亲本的生理状况,以及花粉发育时期有关。从花药来看,应当选择花期早期的花药;从花粉来看,应当选择______期的花粉;从花蕾来看,应当选择____________的花蕾。此时期的营养状态及生理状态比较好,对离体刺激敏感。

思考:为什么花瓣松动会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

3.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四、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取

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______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________进行染色,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法和焙花青—铬矾法,它们分别可以将细胞核染成红色和蓝黑色。

2.材料的消毒

通常先将花蕾用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浸泡大约30 s,立即取出,在无菌水中清洗。取出后用无菌吸水纸吸干花蕾表面的水分,再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溶液消毒,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

3.接种和培养

(1)剥离花药:灭菌后的花蕾,要在______条件下除去萼片和花瓣。剥离花药时,一是要注意尽量____________(否则接种后容易从受伤部位产生__________);二是要彻底去除______,否则不利于__________或________的形成。

(2)接种花药:剥离的花药要立刻接种到培养基上。通常每瓶接种________个花药。

(3)培养:利用的培养基是______培养基,ph为5.8,温度为____ ℃左右,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培养20~30 d后,花药开裂,长出__________或释放出________。前者还要转移到____________上,以便进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后者要尽快______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4)通过愈伤组织形成的花粉植株,__________的数目常常会发生变化,因而需要作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答案:一、1.花药花粉母细胞减数

2.小孢子四分体单核双核14小孢子四分体居中靠边21生殖营养

二、1.胚状体

2.愈伤组织激素浓度配比

三、1.材料的选择培养基的组成

2.单核完全未开放

思考:花瓣松动后,微生物就可能侵入花药。

3.低温预处理接种密度

四、1.镜检细胞核醋酸洋红

2.70%的酒精0.1%的氯化汞

3.(1)无菌不损伤花药愈伤组织花丝愈伤组织胚状体(2)7~10(3)ms25愈伤组织胚状体分化培养基分开(4)染色体组

菊花茎的组织培养与月季花药培养技术的异同

二者都是快速、大量繁殖花卉的技术手段。

菊花茎的组织培养 月季花药培养

点 外植体细胞类型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培养结果 正常植株 单倍体植株

光的要求 每日照射12 h 幼小植株形成后

才需要光照

相同点 理论依据、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作等基本相同

另外,花药培养的选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适宜时期的花蕾;花药裂开后,长出的愈伤组织或释放出的胚状体也要及时更换培养基;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些都使花药的培养难度加大。

花药的全能性高于植物组织。另外,花粉植株属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如果需要育种,需对花粉植株幼苗进行秋水仙素处理,才能获得正常可育的个体。

题型一 花粉的发育

?例题1】 关于被子植物花粉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a.花粉是花粉母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的

b.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

c.花粉发育经历双核期时,两个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不完全相同

d.花粉母细胞形成花粉粒中精子的过程是一系列减数分裂的过程

解析:花粉是由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其发育经历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双核期两个细胞核是由一个细胞核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花粉粒内的生殖细胞再经有丝分裂得到2个精子。

答案:b

题型二 花药培养过程

?例题2】 下列有关花药离体培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b.材料消毒时需先用酒精浸泡,然后用氯化汞溶液或次氯酸钙溶液浸泡,最后用无菌水冲洗

c.接种花药后一段时间内不需要光照,但幼小植株形成后需要光照

d.接种的花药长出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后,要适时转换培养基,以便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解析:对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

答案:a

题型三 花药离体培养的应用

?例题3】 下图表示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优质玉米的过程。对此过程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b→e过程中细胞全能性的高低发生了改变

b.c试管中形成的是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c.a植株和f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d.培养出的f植株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扩大种植

解析: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其全能性越高,因此经脱分化获得的细胞全能性高于经再分化获得的细胞的全能性;a是正常植株,而f是经过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减少一半;培养出的f植株是单倍体植株,具有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等特点,因而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扩大种植。

答案:c

1.某名贵花卉用种子繁殖会发生性状分离,为了防止性状分离并快速繁殖,可以利用该植物的一部分器官或组织进行培育,发育成完整植株。进行离体培养时不应采用该植物的()。

a.茎尖 b.子房壁 c.叶片 d.花粉粒

2.选择花药时,确定花药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

a.碘液染色法 b.焙花青—铬矾法 c.醋酸洋红法 d.直接镜检法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镜检选择花药时需用醋酸洋红法将花粉细胞核染成红色或用焙花青—铬矾法染成蓝黑色

b.初花期的花蕾营养状态及生理状态较好,可提高花粉诱导的成功率

c.用于花蕾消毒的药品有体积分数为90%的酒精、无菌水及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等

d.灭菌后的花药从除去萼片和花瓣、剥离花药到将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整个过程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下列不是影响花药培养因素的是()。

a.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基的组成 b.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

c.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 d.做实验的时间

5.花粉母细胞经________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连在一起,叫________时期。四个单倍体细胞分开,进入________期。然后每个单倍体细胞进行一次________分裂,形成2个细胞,一个是________细胞,另一个是________细胞。生殖细胞再进行一次________分裂,形成2个精子。从理论上讲,这三个细胞遗传物质________,都是体细胞的________,所含基因________。

答案:1.d花粉粒是由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本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繁殖名贵花卉,为了防止性状分离,既不能用种子繁殖,也不能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

2.c在花药离体培养中,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花粉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醋酸洋红为碱性染料。通过染色,可以确定花粉发育时期。

3.c对花蕾消毒的药品中酒精的体积分数应为70%。

4.d花药离体培养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的限制。

5.解析:花粉粒是由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的。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4个单倍体细胞连在一起,进入单核期时,四分体的4个单倍体细胞彼此分离,形成4个具有单细胞核的花粉粒。这时的细胞含浓厚的原生质,核位于细胞的中央(单核居中期)。随着细胞不断长大,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单核靠边期),并分裂成1个生殖细胞核和1个花粉管细胞核,进而形成两个细胞,一个是生殖细胞,一个是营养细胞。生殖细胞将再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精子。这两个精子的基因型与营养细胞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减数小孢子四分体单核有丝营养生殖有丝相同一半相同

高中必修2教案篇5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力荐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说服秦伯。秦伯不仅撤退走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一些了解。高中文言教学要求比初中要高,一方面要结合课文,根据文言教学的特点,落实文言字词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鉴赏能力,落实到本课教学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分析,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文言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一、旧课导入,了解《左传》

1、由初中学习过的《曹刿论战》导入,学生回顾,教师补充,并齐诵《曹刿论战》的精彩语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复习《左传》常识,教师补充。

?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与《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最好教师范读),学生标注重点字词读音。

2、教师正音并提示文言异读现象(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读)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阙(ju)秦朝(zhāo)济逢(páng)孙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夫(fú)人之力共(供)(gōng)其乏困不知(智)(zhì)

3、学生自由朗读后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情节并板书。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秦退军第四段:晋侯撤兵

三、赏析课文,质疑探究

??赏析第一段

1、诵读指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句并快速背诵。教师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句式特点并要求学生翻译。

3、读书贵在生疑,重在解疑。第一段只有区区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里行间隐藏许多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史料助读。

提示:“无礼于晋”指的是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贰于楚也”指的是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气氛十分紧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厉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可见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晋军”“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所占,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郑国有机可乘。

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可见笔墨之经济。

??赏析第二段

1、教师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2、学生翻译三个人的对话部分,教师适时点评。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是”,这。

③本段重点写三人对话,语言简洁,注意省略现象。如“辞曰”前要补“烛之武”,“许之”同样补主语。

3、本段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学生试背诵此段。

5、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充满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大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丝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的出使敌营,挽狂澜于即倒,谁知他却因长期不得重用而“辞曰”,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四、作业:

1、熟读全文,力求背诵。

2、查词典了解“春秋无义战”、“秦晋之好”、“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皮里春秋”五个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检查作业

1、巩固《左传》的文学常识,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

2、交流查成语的情况。

二、继续赏析课文,质疑探究

??赏析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后,进行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2、学生结合注释串通文意,教师巡视解疑。(抓住五个关键句指导学生翻译:留、补、增、换、调。)

3、赏析烛之武的说辞艺术,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提示:“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4、多媒体显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精彩的外交辞令。

??赏析第四段

1、学生齐读后,教师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敝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2、讨论: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如何看待晋文公的撤军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提示:

“不仁”“不知”“不武”是晋文公的三点撤军理由,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知”才是他对现实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理智判断。晋文公在盟友敌变的情况下,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探究,迁移运用

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探讨烛之武这一人物的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堂小结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辩臣的形象。这一点,请同学们认真品味。

五、作业

1、课后整理文言字词。

2、课外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

板书设计

第一段:秦晋围郑——两个原因

第二段:临危受命——三人对话

第三段:说秦退军——四个层次

第四段:晋侯撤兵——一点明智

?课例分析】

1、本课为人教版必修1第4课,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结合学生初中文言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因而,本教学设计采取分段教学、安排两课时、特别强调诵读,就是为了完成学习出高中文言学习的平稳过渡。

2、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要求,本教学设计注意了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积累,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及某些细节的赏析,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课后反思】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a。)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2、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3、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

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③乏困

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④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5、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6、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高中必修2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高中必修2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写出1molh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在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kj的

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高中必修2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体会李商隐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强调美对人精神的涵养作用,鼓励学生注重提高审美的境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寻找突破点、切入角度理解诗歌,即“理解诗歌的多义性”;体会本诗非写实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2、文学常识。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沁阳人。李商隐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锦瑟》这首诗流传最广、影响、争议最多、晦涩难懂、众说纷纭,被人们称为“斯芬达科斯之谜”、古典诗歌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赏析诗歌

(一)初读,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

可(难道,哪能)

惘(wǎnɡ)然(迷惘,茫然)

用现代语句翻译诗歌:锦瑟琴为什么要有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让我追思美好青春。我曾经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3、讨论:初读这首诗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人想表达什么?

指导提示:压缩诗歌,抓诗眼,感诗情。

压缩成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压缩成五绝: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此情可追忆,当时已惘然。

再压缩:锦瑟弦,思华年。(内容诗眼)可追忆,已惘然。(情感诗眼)

4、小结:诗人看到锦瑟,听到锦瑟幽幽的旋律,不由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感伤的回忆啊,可是往事却如一片云烟,令人难以真切把握。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

(二)再读,析“此情”

1、朗读中间两联,掌握四个典故。

①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中蝴蝶快乐

梦后怅然

诗人早年及第娶妻仕进快乐

现在发妻早逝沉寂下僚怅然

②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鳖灵),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

望帝国家生命哀伤

诗人青春爱情哀伤

③鲛人泣泪: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④暖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珠玉沉于海埋于土泣泪生烟

诗人沉寂下僚半世蹉跎自伤自怜

年少时玉生烟今日珠有泪

2、分析重点词语,探讨“此情”。(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①“迷”——迷恋、痴迷、入迷、迷失;“梦”——理想、抱负、恋情、美好的时光等等。此情实为一种迷惘之情。

②“托”——寄托、托付(生而不能,死则续梦);“春心”——伤春之心,不忍逝去;爱情。此情实为一种怀恨、执着之情,也可为一种殷切的思念之情。

③“泪”——遗珠泪,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被人识,深情无人领会。此情实为一种伤感、悲伤之情。

④“烟”——暖玉烟,可望不可及,幽微飘渺无法把握。此情实为一种无奈、嗟悼之情。

3、小结: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无奈,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会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

(三)三读,悟诗情

1、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试着探讨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具体的事情而如此哀怨悲痛。(开放题,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

李商隐才华横溢,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牛党成员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与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女儿相爱成婚,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从此仕途坎坷,壮志成灰,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

本诗作于诗人晚年,此时李唐王朝气息奄奄,作者经历宦海沉浮壮志成灰,妻子也已早亡。他一生的回忆,一生的苦心孤诣,一生的诗,一生的情,像一部高度浓缩的写意默片,都在这首《锦瑟》中了。后人认为此诗是李商隐的压卷之作。

有人说,《锦瑟》是中国诗歌解人最多、争论、聚讼最繁的一首诗,古往今来解读这首诗的作品不下数百,解读的派别多达十余种。晚唐以来留有姓名的解家就达百位以上。

关于《锦瑟》的诗意,最新的资料总结竟达十四解以上,大致包括令狐青衣说、音乐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哀唐室衰亡说、诗序说、情场忏悔说等。

相思说:思念恋人不能相聚的痛苦。看到“瑟”,想到琴瑟和谐的恋情。看到“锦瑟”,想到恋情的华美。锦瑟,你为何无缘无故有五十根弦,如此华美、丰富,每一弦、每一柱都勾起我对恋情的记忆。感觉幸福、遥远又迷惘。像庄生梦蝶一样如梦如幻,像望帝化鹃泣血哀啼一样执着和凄美。感觉恋情如沧海明月中鲛人哭泣的眼泪化成的珍珠一样晶莹、纯洁,又如蓝田暖日里美玉所升腾的缭绕烟云一样可望不可及。多想把这份记忆珍藏,可在过去恋情发生之时就已迷惘!

悼亡说: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自伤说:诗人独自哀伤之情。锦瑟呀,你为何要有五十根弦,如此华美、丰富,每一弦、每一柱都让我想起过去的青春年华。感觉是那样美丽、虚幻、飘渺、伤感。自己曾如庄生梦蝶一样追逐美好梦想,曾如让贤亡国、化鸟悲啼的望帝一样执着。可理想未能实现,自己如沧海朗月中的鲛人泣泪为珠,虽然是沧海遗珠,未受重用,未展抱负,但依然如明珠一样,闪亮依旧,晶莹依旧,纯洁依旧,丝毫不减高洁节操!可毕竟美好年华和理想如蓝田暖日中的美玉升腾缭绕起来的烟云一样可望不可及。年华和理想多么美好,真想永远珍藏,只是当时心中已是迷惘一片,而现在才终于明白。

李商隐的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长期的失意。但他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套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否则,李商隐的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就都可当做政治诗读了。个人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当然,诗歌欣赏本就是“仁者见仁”的愉快活儿。有自己的观点,并能说明理由就行。

2、小结:《锦瑟》,像一座美轮美奂的迷宫,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惊叹心驰,却寻不到进入的路径,他们一开始便迷失在路口,惝恍猜测,未知所踪。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写: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清朝诗论家、一代诗宗王士禛也在诗论中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虽然这首诗的主旨我们无法确定,但是一千多年来它依然深深的吸引众多读者,每个人似乎都能在这首七律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感情寄托。王蒙先生就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总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篇《锦瑟》。

(四)四读,体美感

1、梁启超先生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样化的,神秘的。”张中行也说:读这首诗“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2、思考:诗歌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他们又是如何体现丰富的情感的?

明确:这两联的手法和首尾两联不同,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立象尽意”,所立的意象,不是单独的,各个意象之间隐含着和谐的关系。蝴蝶和杜鹃,庄生和望帝,属同类,通过“晓梦”、“春心”将之深化到梦中和心中,就不是一般的,而是心灵的画图。同样,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在时间上是一早一晚,在空间上是一海一陆。在色彩上冷暖交融,而在情调上则是珠泪之悲和如遇寒而雾,这是联想的统一。而且此联表面上与前联不相属,但在意脉上渗入了“可望不可即”的性质。照应了首联的“思华年”,又为“成追忆”作了铺垫。这样,就以静态的画图沟通了首尾两联意脉的律动。使得全诗不但统一和谐起来,而且将意象和抒情、视觉和心像、静态和动态丰富统一在圆融的意境之中。

象征的手法;跳跃的逻辑;联想的统一;写意的手法,朦胧美。

三、总结延伸

1、诗歌总结:

诗歌内容: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诗的情感: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艺术手法:用典,象征,联想

李商隐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完全不同与白居易强调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留给读者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是空前的。直到清朝,西方的很多文化进入中国,对此才有了“唯美主义”这个西方人发明的标签。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朦胧诗派

2、《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里,宝玉对黛玉诉肺腑后,二人感情笃定。假设黛玉题帕,会送李诗的哪一联给宝玉呢?

参考:第一种看法:送颔联——美好的爱情像蝴蝶梦一样朦胧而又浪漫,令人神往迷恋;一片思慕春心付与悲啼的杜鹃,绵绵不绝。既能表现黛玉的痴情与忠贞,又蒙着一层悲剧色彩,与原著相符。

第二种看法:送颈联——宝黛奇情,有还泪说。那月下沧海的鲛人分明是黛玉的化身,爱情不为礼教认可,孤寂伤感,夜夜流泪成沧海。蓝田美玉也能预表宝玉,纯洁,有才华,埋于山中不外现。两句表达了高洁的感情,是爱慕,执着,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婉的。

3、课外阅读李商隐的两首《无题》,体会其诗歌的艺术风格。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高中必修2教案8篇相关文章:

高中苯的教案7篇

高中苯的教案通用6篇

高中苯的教案优秀5篇

高中苯的教案模板7篇

高中苯的教案最新7篇

2材料作文精选8篇

2部队年度个人总结8篇

2季度工作总结最新8篇

流浪地球2作文8篇

童年2的读后感8篇

高中必修2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