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都应该具备写教案的能力,以便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的教案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秋风词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秋风词教案篇1
学习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文言文。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
二、作者、背景
简介导入: (多媒体展示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三、听朗读。
1、熟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发音:
怒 号() 挂 罥()长 林 梢()庇 护()突兀()布衾()三 重 茅()沉塘坳()飘 转()俄 顷()丧 乱()厦()见此屋()
2、理解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四、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阅读探究第一层。(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3)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心苦痛惜
(4)概括层意:
2、阅读探究第二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3)概括层意:
3、阅读探究第三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3)概括层意:
4、阅读探究第四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3)概括层意:
五、课文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 “挂 ”、“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六、教学反馈:
秋风词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2.能用“是谁把(让)......”的句式小组合作,仿编儿歌,表达秋天的有关特征,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散文诗课件。
2.幼儿已有外出找秋天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感受秋天的变化。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秋风仙子,我有很厉害的`魔法哦!想见识一下吗?在展示魔法前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的魔法只有在秋天才有用哦!(播放课件)
(2)提问:我要施展魔法了,你们看秋风仙子施了哪些魔法呢?(播放完前四句诗歌内容的图片后,引导幼儿分别回忆大地、大树、燕子等在夏天里的景象,感知秋天里景色的变化。幼儿说到那一句,老师播放那一句的图片。)
(3)小结:秋天到了,花瓣被秋风吹落了,大地不再是绿色,慢慢变黄了,大树也不再是绿油油的了,脱去了绿色的衣服,春天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飞回南方去了。秋风吹在身上感觉凉凉的,但是有些植物可不怕寒凉,你们猜猜看会有谁呢?
2.欣赏诗歌,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1)听一听。
师:我这边还有一首跟秋风有关的诗歌呢,我们来听一听吧?(师配乐朗诵诗歌,一边朗诵,一边播放课件。)
(2)读一读。
师:这么好听的诗歌,你们一定想跟我一起读一读,你们准备好了吗?(一边播放ppt,一边读诗歌。)
(3)演一演。
师:仙子又要施魔法了,“呼......”现在,你们都有了魔法,请你们变成诗歌里的花瓣、大树、燕子、菊花......你演的是什么呀,请你摆好造型,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诗歌,演一演诗歌。(让幼儿用肢体表示“吹落”“脱下”“飞回”等动作,先个别表演再集体表演,没有表演的小朋友朗诵该句诗歌内容。先个别再集体,播放背景音乐。
3.拓展经验,仿编儿歌。
仿一仿、说一说
师:你们想一想,秋天里还有哪些植物会发生变化呢?你们可以和你旁边的伙伴讨论一下,待会我会邀请你们和大家分享你们的想法。
师:请小朋友们来把你想到的内容用诗歌里“是谁把(让).......”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幼儿说,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大家编出来的诗歌朗诵一下吧。
师:你们的魔法真厉害,让这么多秋天的植物都变了样,课后别忘了把你们的发现与你们的好朋友分享哦。
附诗歌:
是谁把花瓣片片吹落?
是谁把大地变得金黄?
是谁让大树脱下绿衣裳?
是谁让燕子飞向南方?
啊,原来是秋风吹来了。
秋风吹呀吹,吹的它们都变了样。
只有勇敢的菊花迎着秋风开放,
只有苍翠的老松树顶着秋风歌唱。
秋风词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及“歌”的体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感情。
4、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喜爱。
二、呈现教学目标
三、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四、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五、解题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六、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 突兀 布衾 三重茅
塘坳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2、解决疑难字词。
秋高:秋深 忍能:竟忍心 俄顷:一会儿
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宵
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护
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足:满足。
3、分析诗歌内容
加小标题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
a、群童抱点茅草,杜甫为何称他们为“盗贼”?
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
这是作者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
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
b、“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国家的命运。
c、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痛惜焦急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无可奈何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悲凉凄苦
②、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七、自由选读,描绘诗人形象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话。
例:(朗读第1小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八、吟哦讽诵,品味诗中情感
听读录音,放声朗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九、知人论世,体味诗人苦痛
阅读“安史之乱”中杜甫所写的诗句,体味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心中苦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十、思接千载,感受爱国情怀
拓展: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十一、生活链接
杜甫生活在唐代的动乱年间,他对国家的关心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在当今安定繁荣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名家点评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作品主旨
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操。
写作特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写作特点:首先通过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清晰、紧凑。
其次,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一层,又一层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飞过江去,有的落在水塘里。这样,仅将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而且也把茅屋被吹破的过程写了出来。
“雨脚如麻”新解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历代许多古诗选本选入,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但对“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中“雨脚”与“麻”的注解却值得商榷。
先说“雨脚”。所见选本均把“雨脚”释为“雨点”。如崇文书局《唐诗鉴赏辞典》第240页注:“雨脚:雨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形容雨点不间断。”(本词条中前面的解释也是这样的)
雨点,即形成雨的小水滴。雨就是由从天而降的若干小雨点组成。“脚”字在上古指小腿,后来有了“足”的意义,指人和动物接触地面的肢体,引申为根部、最下部(如“山脚”)。“脚”和“雨点”似乎很难有意义上的关联。因为雨点在云层或落在地上都叫“雨点”。为什么要把“雨点”称为“雨脚”呢?
其实,“脚”字由“物体的最下部”还可引申为“剩余之物”。南方用糯米酿酒,酒坛底部的残留物称为“酒脚”;茶油、菜油油缸底部的残留物也称为“油脚”。此种称谓,南方沿用至今。唐代也有这种用法。杜甫诗《羌村三首》有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日脚”是什么?就是西下衔山的夕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雨脚”就是大雨过后稀疏的雨点。杜甫诗里的“雨脚”和“日脚”中的两个“脚”字用法相同,若“雨脚”解释为“雨点”,那么“日脚”该如何解释?
再说“雨脚如麻”的“麻”字。《唐诗鉴赏辞典》未释,显然是把它理解为通常义的“麻线”。初中语文课本:“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本词条中前面的解释也是这样的)但看诗歌的上下文,这种解释也是欠通顺的。“雨点像麻一样密集”是视觉景象,是看出来的。诗句上文已交代,当时天色黑下来了,一家人睡觉了,杜甫在破败的茅屋里长夜难眠而作此诗。当时屋外应是漆黑一片,怎能看得见麻线一样的雨点?
“雨脚如麻”的“麻”不是麻线,而是拨浪鼓。屋里一片漆黑,诗人长夜难眠,虽看不见床头屋漏,但听得见雨脚“滴答”声,就像拨浪鼓一样响声不绝。
教学反思
本年度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组,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有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因及对策: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生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之称。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这时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就是反映诗人当时生活的一篇。”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效诵读设计原因及对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教学的 “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诗歌,疏通大意;三读感悟,体会感情;四读品析,揣摩语言。采用师范读,学生赛读,互读互评,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在课堂上有一组同学设计了这样的朗读方式“(一生先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其余生重复‘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余生重复‘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余重复‘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共同重复末句)”这样的朗读让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诗歌教学该不该深究字词赏析,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等。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努力地前行!
秋风词教案篇4
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
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景·导入
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
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
1、范读课文;
2、明确学习重点:
细节描写
朗读训练
思想意义
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
注意字词读音;
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
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
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
2、提问:
“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
3、引导想象:
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
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
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
2、第二节写什么?
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
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
2、概括:“群童抱茅”
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
群童不明苦衷;
黎民生活困苦。 抓住诗人之“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突破难点。
1、范读第三小节。
2、字词辅导:
俄顷、向、黑
布衾、恶卧、彻
3、提问:
“铁”换成“石”行不行?“长夜”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一小节写什么? 1、参照注释理解字词;
2、答问:
“铁”字说明被子的硬、冷、脏,且押韵;
双关:既指时间,又指动荡的社会。
3、齐读这一小节;概括:“长夜沾湿” 本节难理解词语较多,且又富有表现力,是以把它们作为使学生理解诗人长夜难眠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基础知识的教学。
1、提问:为何还要写第四小节?
2、分析:本节大意;
展示同一题旨的诗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万里裘,裹盖四周垠。天下无饥寒,温暖皆如春。”……
评价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3、提问:第四小节怎样概括? 1、答问: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他人,深化了主题,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2、齐读这一小节;
3、概括:“推己及人” 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情感,并将教学导向深入,提升“这一节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激活学生的潜在探究热情,为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做铺垫。
四、整合·小结
1、设疑:
第四小节的用韵、诗句的长短、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小结:
歌行体的特点;思想意义。 思考、答问:
第一小节押“ao”韵,后三节换韵;前三节以七言为主,第四节变为长句;前三节叙述,第四节抒情。 分析后进行整合,使学生了解文体常识并对全诗产生完整的印象。
五、巩固·延伸
1、课内练习:
选出一处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并说说好在哪儿。
2课外作业上:
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读过哪些?搜集其中的名句,加以整理,并在课下与同学交流。
将这首诗改写成文。
1、答问;
2、课外作业建议分组完成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1、巩固、拓展;
2、试图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飞跃。
备课小结:
诗歌的教学,注重的是在诵读中品味理解,因而备课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的指导与训练;而如何使学生由课内走课外,使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一节课”而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考试形势的要求,受“研究性学习”的启发,设计了一些相关环节,虽有“效颦”之嫌,但还是想以此作一点尝试。
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秋风破屋
如闻其声
风
如感其形
二、群童抱茅
天公毁屋 叙
叹群童顽皮
黎民困苦 事
三、夜雨沾湿
布衾似铁
苦屋漏床湿
长夜难眠
四、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抒
忧
心怀天下 情
秋风词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品味语??
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呜呼”“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结语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让我们齐声背诵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诗人精神和作品魅力同样的不朽。
秋风词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