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详实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引入更多的实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写教案时,需注重语言的简练与准确,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达,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竹文化教案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竹文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授课思路]
1、词语积累
安土重(zhòng)迁
熬(āo)白菜
没(mò)落(há)虾蟆陵
低佪(huái)
2、要点概括
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建筑特点(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正
(2)生活化是通过总结下文中列举的胡同名字来源的共同性得来的,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3)正是因为小而多,才形成一种文化
(4)距闹市很近是从空间距离上说,但又似很远是从生活方式上说。
(2)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取名生活化
(3)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小胡同。小而多
(4)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安静
文化特点
(6)-(7)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封闭(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易满足
(9)北京人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13)-(15)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3、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闲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4、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
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5、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④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竹文化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知道冬至由来。
2、愿意当众表达,表达时自然、从容、自信。
活动准备:
利用回家时间和父母收集关于冬至的相关信息
活动过程:
(一)音乐歌曲《给小桃树穿件新棉袄》导入:
教师弹奏乐曲,幼儿随乐曲演唱。
孩子们,你们歌唱的时候特别专注,真棒!
刚才我们演唱了有关冬节歌曲《给小桃树穿件新棉袄》,冬季里有个节日马上就要到了。是什么节日呢?(冬至节)
(二)冬至节的谈论
小朋友说的真好,冬至节就要到了。哪个小朋友能给我们说一说冬至节(叫3—4名幼儿)
冬至节我们可以做哪些活动来庆祝呢?(改变户外运动、包饺子、讲给小班弟弟妹妹)
(三)自行如厕穿着外衣,到小班请弟弟妹妹一起进行户外活动。
竹文化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
竹文化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纸、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五、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六、课堂练习见课件制作。
附:板书设计
一、造纸术: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二、《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
三、医学成就:
1、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剂,五禽戏
2、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
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议器
竹文化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冬至与麻糍的意义,掌握制作麻糍的基本常识及制作技能。
2、能独立或与人合作制作麻糍,体会劳动的快乐,激发爱劳动的情感。
活动准备:
制作麻糍的工具原料:糯米、芝麻、黄豆、红糖;外出车辆。
活动过程:
(一)教师交代活动目的及注意事项。
1、师:过几天就是冬至了,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吃麻糍,你们知道麻糍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幼儿:不知道)那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去参观麻糍作坊,好吗?
2、师:外出活动应该注意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注意安全、要排好队伍、讲礼貌,等等)
教师小结:外出时除了讲礼貌,还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到麻糍作坊,那儿人很多,很挤,小朋友要注意安全,还要跟好队伍,并要在老师指定的地方参观,不能随便乱跑。
(二)谈话,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吃过麻糍吗?
幼:吃过,很好吃。
师:你们还记得麻糍是什么样的吗?
幼:圆圆的,软软的;黏黏的,外面还有粉;特别软,粘牙…
师:看来小朋友很喜欢吃麻糍,说得很棒。
师:谁知道麻糍是用什么做的?
幼:我奶奶说是糯米粉做的;可能是面粉做的,要搓圆…
师:今天,我就带小朋友去看一看麻糍到底用什么做,要用到哪些工具?
(三)了解麻糍的制作材料、工具及程序。
1、捣米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有什么用呢?
幼:好大的石头,中间有个大口,是用来盛水的吧!
师:这叫捣池,是用来捣米的。我们做麻糍先要将米蒸熟,再倒入捣池中反复捶捣,直到米粒全都一起为止。
(2)幼儿观看捣米操作情况。
(3)幼儿尝试、脑沁
(4)幼儿说说淘米的感觉。幼:好重,抬不动;太累了,我们两个人也抬不动…师:捣锤是用石头做的,有几十斤重!这些米就是谌着重的作用才能融在一起。
2、团米团
(1)师:我们要将捣成的米团捏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麻糍。谁知道怎么把米团变成麻糍?幼:用手搓;就像搓汤圆一样,先搓圆再压扁……师: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举
(2)师:铲一部分米团放入手中,捏出小块拉断。好吗?
(3)幼儿操作,讲述操作细节。幼:这米好黏,手都粘住了,很难捏;刚开始辖出夹垦圆圆的,可是拉也拉不断,所以就变得长长的了;米团软软的像棉花,就是太粘手了……
3、滚豆沙
(1)让幼儿区别滚过豆沙和没滚过豆沙的麻糍的味道。
师:你们来尝尝自己捏出来的麻团。
幼:淡淡的不怎么好吃。
师:这个好吃吗?(幼儿品尝)幼:又香又甜。
师:所以做麻糍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滚上豆沙,这样味道才好,但豆沙不能滚太多,也不可太少,还要滚得均匀。
(2)观看客座教师滚豆挲。
(3)师幼共同尝试滚豆觊
4、幼儿品尝。
(四)小结。
师:小朋友,伯伯为我们做的麻糍好吃吗?
幼:好吃!
师:但是做出这么好吃的麻糍要付出很辛苦的劳动,你们刚才也看了师傅们在捣米的时候流下的汗水,可见我们的粮食来的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不仅要爱惜粮食,而且要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五)延伸活动(回幼儿园尝试做麻糍)
师:小朋友,我们观看了制作麻糍的过程,现在我们也来做麻糍,让我们跟着厨房阿姨一起来做吧!
1、幼儿尝试制作麻糍。
2、幼儿品尝。
竹文化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重点难点
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达成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背景材料,引领学生概括提炼其本质内涵,揭示深化知识。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领感悟,激发初学兴趣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合作讨论归纳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体验感悟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学生通过视频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播放音乐《梁祝》两位学生分别朗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部分以学生朗诵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展示反映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组图片,提问:两者存在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图片,提问:
①你能说说泉州文化的特点吗
②你认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观看图片,表演、欣赏南音,讨论交流通过3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辨析两种文化的特色,增强分析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点。以家乡为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家乡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巩固所学知识,并升华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活动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见多识广(展示民族图片)
活动二:学生朗诵学生猜图片上分别是哪个民族服装,哪里石窟和哪个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称:学生朗诵总结民族性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升华,通过图片感知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动二: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图片,例证包容性的内涵观看图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齐读。结合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齐读升华感情。三、课外拓展、升华践行
竹文化教案篇7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竹文化教案篇8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音乐 (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的要点.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个性化语言的品味 
教学手段:课件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声像,直观渲染 
师:大家喜欢不喜欢旅游啊? 
生:喜欢! 
师:现在我带大家去北京逛逛,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展示长城、故宫等名胜的图片),下面,我再带大家到北京的小胡同去看一看(出示课件2,循环放映“到胡同去”一组图片,并播放胡同歌曲)。听完刚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浓厚的北京韵味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我们同样可以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让我们跟着他(屏幕出现“汪曾祺简介”幻灯片),一起走进北京胡同,就像欣赏美妙歌曲一样去领略古老胡同建筑的风格,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二、示标:出示课件3(教学目标)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4节,概括胡同的特点,并思考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之间的联系。 
幻灯片 
方正 
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方便、安静) 
四、研读6-12节,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些被外化在胡同上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兴趣习惯、思想状况等,就是所谓的“胡同文化”,那么这一文化有怎样的内涵呢? 
听课文6-12节的录音,要求 
划出能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 
 标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你觉得最有味的语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安土重迁、讲究处街坊(平时各人自扫门前雪)、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胡同中的人善于“忍”的? 
?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和“电梯事件”。 
幻灯片 
安土重迁   住四合院(盒子) 封闭  易于满足  忍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5)胡同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世故通达。作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统治子者要消灭他们,犹如碾死一只蚂蚁般容易,所以他们也就 学会了忍耐。” 
(6)作者在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喜爱推崇:知足长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闭、逆来顺受、冷眼旁观、忍 
(7)对传统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五、研读13-15节,了解胡同文化的前景及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 
你认为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 
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出示胡同之没幻灯片) 
看着这样的一组照片,在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一种心情? 
生看投影,听读屏上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绪。 
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怎样的情绪? 
讨论明确 
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这种内涵除了表现在北京市民的处世方式上以外,作者还通过北京人的语言生动地来表现。小组讨论,找出最有味的语言分别品味,朗读,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佳句,并畅所欲言。 
屏幕展示出这样一句:“有窝头,就知足了(还好)。大腌萝卜,就不错(较好)。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更好)。虾米皮敖白菜,嘿(最好)! ” 
老师:我把划线部分换用一般评价性的词语,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大家看看效果有何不同? 
听完第二同学读后,有学生笑着插嘴道:“一点味都没有。” 
老师:我看还得加上一句,“这样一换,太不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概括后,屏幕显示: 
幻灯片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典雅,富有浓郁的书卷气。 
生自读自品 
四、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 
五、作业 
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请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写写书沭阳的饮食文化。 
(沭阳县修远中学 于建武) 
作者邮箱:
[1]
竹文化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