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修正,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机遇,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新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新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
2020年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人们脸上的那一个个口罩,让这个春节倍感冷清。
这个冬天,梅花依然宁静地开放;这个冬天,蓝天依旧明净如洗;这个冬天的武汉却非常艰难,全国人民却非常艰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谨遵医嘱,静静地待在家中。我们为武汉忧心忡忡,我们为治愈病例的增多而感到高兴,为武汉的人们牵肠挂肚。
与此同时,有一群人,他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最前沿。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先锋人物,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为人们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明白他们是为了谁。他们也许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穷;他们也许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们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样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在我心中却是那样鲜明;不计生死,不求回报,默默坚守的他们,守护着健康,保卫着生命。
普通的我们无法到达正面战场与病毒作战,我们只能做好我们的后勤工作,不出门,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是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祝愿他们平安早日凯旋。
彩虹为证,千古不变,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大地诉说你的恩情。
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最美逆行者!致敬抗击疫情的每一个人!
新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2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003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新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3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11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经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武汉。”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全国的疫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日增长数逐渐减少。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应该以更扎实、更接“地气”的作风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绝不可让形式主义拖了后腿。
多一些统一指挥,少一些重复发文。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注重形式不重实效,很容易出现“精力空耗”现象。现在各地均成立了抗疫指挥机构,对本地区的抗疫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一些地方缺少统筹安排,不同部门各发指令,重复给乡镇、村布置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导致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干部被无谓的工作消耗了精力。显然,这又是犯了形式主义的病。我们应该提高抗疫指挥机构的统一协调能力,建立更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将各种数据进行共享,避免因为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协调,欠缺统一部署,导致各发指令、各下任务、重复发文。疫情防控是一场艰巨的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多一些“跟我上”,少一些“给我上”。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扛着红旗高呼“跟我上”,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身先士卒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多一些“跟我上”,冲锋在前,奋斗在排查一线、宣传前沿、医护主战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履行铮铮誓言;不要只到现场拍拍手、挥挥手,有形式,没主意,压力层层加码转嫁给基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压,身临一线不后退,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到“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不要四处奔波“亮相”“作秀造势”,让基层干部和当地群众难以招架。
多一些物资援助,少一些报送表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广大的基层干部是冲锋在前的突击手、排头兵,各部门必须为基层干部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确保口罩、消毒水等物资能准时按量配送到位,不能让前线的战士“缺枪少弹”,要让他们都有口罩戴,而不是只有口号喊。同时减少重复或不必要表格的填报,避免基层干部的力量被分散,精力被消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实属不易。只有将拖后腿的形式主义从疫情防控中消除掉,广大基层干部才能干字当头,干出样子,干出风采,干出成效。
“飞雪迎春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拒绝形式主义,就一定能战胜疫情,扫去病毒的阴霾。在山花烂漫时,会心一笑。
新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4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17年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新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5
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英雄。
今年春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迅速蔓延全国,形势非常严峻,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务工作者,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就是伟大的英雄!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发现不明原因得肺炎,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道疾病的专家——钟南山出现。他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始终保持着“敢医敢言”的精神参与了非典的研究与治疗。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来袭,84岁高龄的他依旧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带着大无畏精神走进武汉这座围城。给全国人民吃了个定心丸。
还有许多医务工作者,在大年三十,我们吃着年夜饭,阖家欢乐的时候,他们却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人,奔赴武汉战场。他们穿着不透气防护服,带着口罩和手套在前线工作,4个小时才能换一次衣服,他们为了不去厕所,尽量不喝水或少喝水,全身都浸泡着汗水,有的人连续工作36个小时。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可歌可泣。
沁阳的医务工作者也加入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爸爸他们医院通知不让休息,全员上岗,参加抗击病毒的工作。他们每天下班都给自己全身消毒,把手都泡变形了。
他们的不计个人安危,勇敢逆行的行为,充分彰显了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生命,体现了精诚大医的责任和担当。他们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强卫士!
我相信,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取得这场抗病毒的战争胜利。
我要向这些敬畏自然,守护生命的逆行者们致敬,你们才是新时代的真英雄!
新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6
我是一名安全员,我感到很光荣。我很感谢大家对安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感到很欣慰,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自从四川银鸽成立以来,安全工作一直都是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普遍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的条件下,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无法想象的,经过一年多的漫长岁月对安全工作的全面推动所取得的成绩,这和我们的各级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安全科科长王凯锋他背井离乡来到我们这里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心血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了一套完善而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今年的安全工作更加艰巨,所以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和努力!
一、 多与员工沟通、交流;
这是碱回收车间领导的一种成功的管理艺术。只有了解员工的心理想法,激励他们发表看法、想法,才能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去积极工作;才能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我们干安全工作也要向碱回收车间领导学习要与员工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于安全工作有何想法,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去想解决的办法,从而保障员工在生产中干工作更安全。
二、 多奖少罚的激励;
在碱回收车间,多奖少罚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员工的办法,正激励比反激励更能使员工接受。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管理艺术。但安全更适合反激励,尤其是在普遍员工安全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安全工作必须强硬,只要你违章就要受到惩罚,违章就好比一块烧红的烙铁,你一旦靠近就有被烙伤的可能。只有远离违章才能更安全,所以在生产中严查违章,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
三、 勤巡查、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这也是碱回收车间在__年中一直坚持的一项工作,而且开展的很好。不但设备要这样,安全更要这样。虽然谁也不能预先知道事故的发生,但只要我们勤巡查、勤检查,发现违章违规及时制止和处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也能有效地抑制事故发生的机率。所以养成勤检查的习惯不只是用于生产,更要用于安全。
四、 以身作则;
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一个亮点。首先,李高洪主任和曹洪全主任在__年中就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为了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身为车间行政一把手,却放下了领导的架子,身先士卒,带领员工一起打扫清洁卫生、清理死角。碱回收车间化验室旁的一块空地,原来是一片废墟,乱七八糟堆了些废钢材,为了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李高洪主任带领员工一块一块地将钢板搬走,现在也被整理得干净平坦,还准备种植物搞绿化呢!我们干安全工作也是一样,首先自己不违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五、 言传身教、以德服人;
曹洪全主任在生产中,对员工言传身教,以德服人,他把自己的思想、想法和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了员工,让员工更快更好地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员工素质,为公司培养人才,创造效益,他的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敬佩。他让我想起了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们搞安全工作也应向曹洪全主任那样,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员工,让每位员工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为促进四川银鸽安全和谐地发展,我们一定要撑起安全这片蓝天。
通过这次“学先进、赶先进”活动的开展,它的意义让我们永驻心中,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会涌现出更多的先进事迹!
一朝是军人,终生报国家。新冠肺炎疫情袭来,长春市退役军人从头脑中抹去了“退役”的概念,像当年英勇抗击“非典疫情”一样,奔赴战场。虽然身上戎装不再,但不改的是军人一样的忠诚、军人一样的作风和军人一样的奉献与牺牲。他们正在长春这片热土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国有难,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聚是一团火
1月28日,长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致全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及退役军人的倡议书》,长春市广大退役军人闻令而动,积极响应。“我当过兵,有一副好身板,我先上。”“我打过仗,有上战场经验,出征不能没有我。”“人民有难,我们这些穿过军装的人哪能袖手旁观!”
短短几天,212名退役军人踊跃报名,雪片般的“请战书”和“红手印”成了热血标志。长春市自主择业干部功能型党支部第七党小组全体成员递交的《请战书》中写到:“我们是部队医院自主择业干部,作为曾经受过部队锤炼的转业军人,有责任有义务投身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78名转业志愿兵(士官)则联名递交《请战书》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随时准备到抗击疫情最需要的前沿阵地。
2月8日,由长春市退役军人组成的疫情防控应急大队正式成立,近300名志愿者被编为4支应急分队——1个医疗应急分队,人员全部为原各部队医院的有行医资质的志愿者;3个后援保障分队,分别负责动员宣传、勤务保障和机动协助。当天,应急大队又临时整编收入1支由清一色退役士官组成的50人车队,后增编为第五机动应急保障分队。队员既有机关、企事业工作人员,也有经营网约车的专职司机;有1983年入伍的老兵,也有2010年才退伍的年轻人。大家都抱定一个心愿——不讲条件、不要报酬、志愿服务。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1个医疗分队,3个后援分队,1个机动分队,200多名退役军人,全身心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
2月10日,经长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批准,长春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精心组织,由功能型党支部牵头组建的“长春市退役军人疫情防控应急大队”,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的前沿。2月11日以来,应急大队先后派出247名队员参加一线防控工作,累计出车160人次接送“密接”人员,发现截堵疑似人员4人,发现导诊异常病例3例。在朝阳区医院,23名医护分队队员勇挑重担,分散下沉到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放射科、救护车队、医疗设备维护等主力科室,全程参与院内控制感染、消毒防疫及组建发热病房等工作;在朝阳区疾控中心,6名队员协助转运确诊和疑似患者,开展流行病调查,转运医疗物资;在二道区卫健局,10名队员协助转运发热病人,开展流行病调查,清运医疗垃圾;在南关区防疫站,5名队员负责调查确诊患者的密接人员、疑接人员和行动路线,累计排查活动场所28处,实地调取监控50余次,调查密接人员635人,电话排查相关人员3286人,确认集中隔离70人次、居家隔离1352户3986人,实地贴发检查通知和告知书500余份。
面对疫情,长春市退役军人尽己所能,主动“支前”,积极投身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退役军人主动就近融入所在社区、村屯,配合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入户宣传、社区消杀和摸排调查工作,有力充实了基层防控力量,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渠道。
感人事迹多
早在2月16日,十余名退役军人就加入了二道区卫健局防控队伍,负责转运发热病人、开展流调、清运垃圾;2月17日,3名退役军人充实到南关区防疫工作一线;2月18日,6名退役军人在汽开区长沈路附近的绕城高速西北向入口上岗,对来往车辆及人员进行登记和测温……
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11日长春首批退役军人志愿者在朝阳区人民医院上岗以来,已经有247人加入到一线防控队伍中。
脱下军装还是兵,遇有战事还出征。
56岁的门艳艳是原208医院的一名护师。她以妻子的柔情,目送着丈夫驰援武汉医疗第一线;以军人的责任,投入到退役军人疫情防控应急大队医疗分队的疫情阻击战中。“我目前在朝阳区人民医院负责防疫消杀工作,除了协助科室检查应急情况处理,还要到消杀站对接受转运任务的救护车司机和医生进行防护服穿脱指导。我将发挥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以医者的良知,为战胜疫情贡献退役军人的力量。”门艳艳告诉记者。
“医疗战线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拼命工作,在死亡边缘挽救患者,公安和社区人员在紧急排查,一、二线工作人员缺乏,这就需要有更多人积极主动加入到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为国家分忧助力,为百姓健康护航。”
第五机动应急保障分队队长于东来,曾在驻长某部队修理营工作。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他利用微信群号召大家加入“战疫情退伍军人志愿者车队”,仅4个小时,就有36人响应。加入防控大军的退役军人志愿者还在不断增加……
不胜利不收兵
“若有战,召必回”,对于退役军人而言,这些话语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根植于思想深处的军人意识、坚定信念和灵魂烙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对退役军人革命本色的高度凝练。
30万名荣退军人,就是30万点星星之火,爆发出耀眼的荣光,抚照着他们的英雄母亲。点燃这把火的,就是新组建的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更多的退役军人响应号召,主动就近融入所在社区、村屯,配合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入户宣传、社区消杀和摸排调查工作,有力充实了基层防控力量,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渠道。
此时此刻,他们不再是工人、农民、老板,不再是父母、子女、爱人。他们的名字只有一个,那就是新时代铁血退役军!“不战胜疫情,我们绝不收兵”,这是这些队伍军人的铮铮誓言,他们也正在为这句誓言而不懈努力,辛苦付出!
连日来,气温显著升高,每天,经过白天烈日的暴晒后,地面上的余热直到傍晚才散尽……在新化县曹家镇卫健防疫办公室,有一个美丽的身影,每天晚上仍在电脑前有条不紊地录各种疫情防控的资料和调度全镇的疫情防控工作,有时,直到半夜三更……她,就是曹家镇卫健办主任胡娟战士。
胡娟,1988年3月出生,2008年8月到目前一直在曹家镇人民政府工作,2011年在卫健办工作,2020年担任卫健办主任。她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基层公务员,极其平常的一名基层女干部,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却也在普通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奉献着,一直默默无闻,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平时的她,大大咧咧,热心肠,一个典型的话痨;在同事朋友的眼里,对她的评价是单纯、天真、善良。从2008年开始在曹家镇当村官,到现在参与卫生健康工作,从此在基层乡镇一待就是十来年,这期间,不求名利,不要荣誉,十来年依旧是个小科员,但对工作从不马虎,同事们常调侃她,“你真是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她却笑着说,“事总得有人做嘛,不挨批评就好了”。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胡娟同志开始与时间赛跑,与数字赛跑,与生命赛跑。从大年初一接到单位通知返岗,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她没有丝毫犹豫和迟疑,主动接受安排,每天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周末,没有休假。到2020年2月12日,从湖北回来的人,曹家镇共计307人,没有出现一例确诊病例,没有发现一例新冠病毒,未发生一起疫情事件,疫情防控一直有序进行中,确保了曹家镇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当时疫情期间,她胎盘低,有过流血保胎,等稳定后继续坚守岗位,后来胎儿就没了。她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了“舍己为公”,真正做到了“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2020年疫情出现,到2024年3月疫情又日趋严重,1000多个日日夜夜,人生又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啊?可是胡娟选择逆风而行,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岗位上。她象一束光,照亮了曹家疫情防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胡主任,半夜三更就怕接到你的电话,不是次密接就是红码人员需要集中隔离……”这是最近一个村干部接胡娟电话时道出的心里话。
2024年3月以来,全国疫情形势又严峻起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县里要求所有推送数据2小时内排查到位,4小时管控到位,数据不能过夜。一旦收到县里推送给数据,需立马一一电话核实排查到位,再分到各村上报,要送集中隔离的,再与县里对接工作,给对象做好工作。每天就像一个陀螺一样,在那里转个不停、电话一直接个不停、响个不停,这边都没挂,下一个电话就来了,关于核酸检测是否到位、健康码如何解码、安排疫苗接种、场所码有没有申请到位有没有使用等等。到了晚上也不能休息,因为数据不能过夜,要等到凌晨十二点,看有没有数据要处理。有一晚带崽睡觉,她自己也跟着睡着了,突然惊醒,一看时间竟然凌晨十二点半,立马拿起手机翻看是否有新增的数据,没想到,县里正好艾特她:曹家有一条数据要处理!她立马起床,打开电脑,核实数据,联系村干部,处理平台。大半夜还要做工作送人到隔离点,采核酸等等之类的事。记得有一对夫妻,认为自己从低风险地区返回,不需要隔离。经过核实,必须要送隔离点,村里做不通工作,联系胡娟反馈情况。她当即跟领导反馈,再下村做工作,最后通过她的努力,该夫妻同意到隔离点隔离。
曹家镇有22个村,2个社区,57000人,为确保万无一失,胡娟同志舍小家为大家,时刻绷紧抗疫这根弦,对镇上所有的外出返乡人员逐一登记建档,制作疫情防控工作台账,发放《给省外务工的曹家镇籍父老乡亲的一封信》,对重点需要隔离人员及时与当地村干部进行联系,要求严格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的群众,每天询问情况,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对有村民举报的疫情情况,及时去核实涉疫情线索,确保不引起村民的恐慌。疫情防控期间,还要每天收集统计全镇干部的身体健康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工作人员健康情况。要快速准确地摸排登记,熟练的制作表格、统计信息。电脑前敲打着这些数据,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度细致繁琐,但胡娟同志总是有耐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全身心地扑到抗击疫情的战场上,让新冠病毒无法踏入曹家镇半步。
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网格员。党员干部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她说,“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女干部,更是一名党员,坚守在疫情一线是我的责任与义务”。因为在乡镇,村里的有些老人不重视疫情防控,认为疫情离他们很远,胡娟同志和其他同事积极落实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没有可靠的防护措施保障的情况下,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广泛宣传发动挨家挨户把防护措施落实到位,细心的讲解,耐心的劝导,使人人都参与进来,严格网格化管理,“姓名、电话、一家住几口、有什么需求,我能给你们提供什么帮助,详细具体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让老百姓们很是满意,就像一颗定心丸牢牢的扎在心里,温暖全身。乡村大喇叭轮番广播全县疫情情况,辖村村口均设置疫情防控卡点,工作人员全天候轮班值守,从根本上杜绝因春节期间亲戚们串门引起的交叉感染,确保防疫工作动态及时传递给广大群众,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全民重视的良好氛围。目前全镇共有153个网格,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筑牢了坚固的群防群控的防线。
当好疫苗接种工作的调度员。“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胡娟同志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为做好以后的疫苗接种答疑解惑工作,2021年2月5日,她率先主动开始接种第一批新冠疫苗。从3月份开始,为切实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新冠疫苗接种,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胡娟和同事们,五加二,白加黑,不厌其烦,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加强与上级部门的统筹调度,加大对老百姓的疫苗接种宣传力度,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按照接种计划,按时按标安全完成新冠疫苗紧急使用工作任务。2021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但对胡娟和她的同事来说,是工作忙碌的一天,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记录——全镇一天就完成了1331剂新冠疫苗的接种。她为曹家人民的健康和幸福,为构筑全社会安全免疫屏障,立下了汗马功劳。
……
十年默默耕耘,只为坚守初心。她,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防疫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人民的好公仆,是老百姓的贴心人。她的'工作,她的思想,她的精神,将永远在新化县疫情防控工作历史上绽放着光芒……
新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