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的分享不仅能促进集体合作,还能激发创新思维,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认真对待每次写心得的机会,我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病人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病人的心得体会篇1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作者从更高的道德理论形式,把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等一系列纳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问题的结构之中,涉及内容范围广泛,虽然年代已久远,但教育是相通的,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个崇高的有爱的大写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人,他也绝对是个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人,当然,从读过的他的书中至少我们是这么感受到的。站在教育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心中时刻充满爱的教育人,他曾说,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我想,是的,这是终极的结果,如果教育人士都报以爱,那么其实现在教育界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不会存在。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也是可怕的,机械的。想起一句话,小学重态度,中学重品行,高中重品质,大学重成绩,将来重选择。教育没有回头路走,在一个人小时候就应该在其思想情感上加以引导,才能在之后的生活中更有责任和担当。
书中有很多不错的观点,想在此分享一些。你周围的人们,包括你的亲人、亲近的人,甚至完全不相识的人,他们都在品评着你的行为举止,你的整个道德面貌是善还是恶,他们都在看着你身上好的,或者不好的东西。那些比较好的东西往往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可是,这一点常常不被察觉。然而坏的东西却往往在周围的人中引起注意。永远要考虑到:你周围的人比你有修养,这样,你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就比较好处。这样做,就要培养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监督、对自己的坏毛病不妥协的品格。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责备,这能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和素养。要善于理解和感受到在对你的行为进行责备中,会有一种正义感的流露,没有这种正义感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幸福。谴责不会给你带来欢乐,但是你应该去感谢它,原因是它可以救你,使你不至于堕落。一个最大的简直难以忍受的不幸,就在于老师在于同学谈话时常常先带情绪。这样一来,老师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老师的个性不招人喜欢,学生还会觉得,除了他个人的行为本质之外一定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促使老师找他谈话,因而这种谈话会使学生感到委屈,也会使老师不信任学生。凡是委屈和不信任相冲突的地方,那里必然产生对立情绪;老师本想制止学生的坏毛病,而结果适得其反。如果你本人不能逼迫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即使给你派来一百位老师,他们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一个人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学习,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劳动,靠他人逼迫自己成为自己父母的好儿子,成为自己孩子们的好父亲,这种人就会成为社会的异物,因为社会的精神和本质就在于创造。
病人的心得体会篇2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就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隧道逆向而行,重新感受那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史吧。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已经点燃了她的第59枝生日蜡烛。这59年的风雨中走过的路,淌过的河,已不计其数。这59年里,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59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完成好多事情,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是短暂的。虽说成长之路是曲折、漫长的。面对59年的风雨沧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现在,我们可以挺直腰板,拍着胸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澎湃;多少次,我们辗转反侧;那都是为了等待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的诞生!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就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隧道逆向而行,重新感受那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史吧。
曾几何时,贪婪的侵略者纷纷来到中国,从此,这里的文明消失了,强盛衰败了,留下的只是浓雾蔽日,民不聊生;曾几何时,无数的革命烈士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抱出了地狱,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柱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把祖国母亲送上了幸福大道,用拳拳赤子之心,抹去了祖国母亲凄苦的眼泪,换来了她幸福的微笑……五十七年前的今天,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迈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血液
病人的心得体会篇3
汽修行业多年的经验让我收获颇丰,这不仅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反省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行业,我深刻地理解到,汽修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在初入汽修行业时,我曾面临巨大的挑战。那时的我对于汽车构造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维修技术。然而,我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我逐渐掌握了汽修的基本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
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我开始独立处理一些复杂的故障。一次,我遇到了一辆无法启动的汽车。通过仔细检查,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电池老化。我及时更换了电池,使汽车重新启动。那一刻,我感到了深深的成就感。这让我明白,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游刃有余。
然而,维修工作并非总是顺利。我曾遇到一位脾气古怪的客户。他的车在一次事故后需要维修,但由于他对维修进度不满意,情绪非常激动。我耐心地向他解释维修的复杂性以及需要的时间,但并没有得到他的理解。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坚持,最终,我成功地完成了维修工作,也赢得了客户的尊重。这个经历让我明白,良好的沟通技巧对于维护客户关系至关重要。
在这个行业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汽车都需要独特的维修方式,就像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一样。每一个维修过程都是对汽车和生活的热爱和尊重。我始终坚持用心去维修每一辆车,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修复汽车,更是为了给客户带来安全和信任。
总结我的汽修经历,我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坚持热爱,尊重生活。在汽修行业,我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满足日益更新的汽车技术和维修需求。同时,我也需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用心去维修每一辆车,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为自己在汽修行业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学习,坚持热爱,我就能在汽修行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病人的心得体会篇4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 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病人的心得体会篇5
在近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师德素质。
现今社会中,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迟到就不让进教室,做错事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认为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生笑脸相迎,差生横眉冷眼等等,这样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良好的师德表现,我认为需作到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在新课程新课标下认真备课,上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教好课,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转变教育理念,从以往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
3、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怎样,自己就先要做到。教育过程中,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以情感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不再犯,这一过程需一定的方法,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尚未摸索到较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听组内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总之,我会努力成长,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拥有高素质师德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病人的心得体会篇6
七月暑假,细细品味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要培养学生感受到爱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教育的永恒的主题便是爱。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预想的。从教多年来,我深知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当未成年儿童成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时,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只要在教育中真心的关爱孩子们,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呢?
我们应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关爱他人是必需的,只有知道关心他人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围快乐的人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相互宽容,相互进步。学会关爱他人,也就学会了爱惜自己。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我终于发现,原来最动人的世界是孩子们的心灵,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善良。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也会爱你。
一如既往的真爱我们的孩子们吧,即使他一时不能理解你,终有那么一天,他们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师爱是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力量,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病人的心得体会篇7
刚开学时经同事介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的著作《人的教育》。有关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几年前就学习了许多,今晚再一看,感觉也没什么可读之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读。因为我认为只要是书,它都有读的价值,既借之,则读之。
当我读到这位教育家的生平时,从中读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读并且也很让我佩服的一句话,不是福禄培尔说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罗说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不重视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我反复地把这句话读了几遍,的确让我振奋。因为谈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当前学生家长(这里指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都丢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虽然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却也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总是只顾挣钱。他们这些做家长的哪里知道孩子们在他们面前和在爷爷奶奶面前的影响和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有些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学坏行为直接与家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巴普罗也有一句话证实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他的这句话具有片面性,他是这样认为的:“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为儿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他在这句话中只讲了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在儿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我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六年级有一个男生名叫xx,在上几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好的,然而这两年由于父母离婚,双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问孩子的事,把一个孩子丢在亲戚家。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熏陶”,已经染上了一些恶习。父母不在跟前,作为亲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严,倒至这孩子经常逃学,即使来到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学习,不是上课捣乱就是找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他的班主任对他无招可用,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刀枪不入”了,这难道不与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
因此,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则,就是一种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病人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