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学习或者生活中获得的启发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表达,只有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楚才能写好心得,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经典品读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经典品读心得体会篇1
?大学·中庸》《诗经》《论语》这些古文是我以前最讨厌看的书,这些古书,既看不懂,又让人看的头昏脑胀,只是不懂装懂,懂它的人在一旁聊着古文,而我们这些不懂的人却只能在一旁做听众,从来都讲不出一句关于古书的话。所以妈妈和老师都常常要我们看这些书,让我们把这些书老师要求我们看这三本古书,然而我们却只顾在看其它的课外书。
最后,老师接到了一个消息,全班中必须抽10位同学去比赛,这10位同学必须在网上“注册”完并且用鼠标点击“我要报名”,这样就可以参加比赛了,接到老师的通知,我们就全神贯注的看三本古书,知道书中的内容,有点模糊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为了让书中的内容能深刻的印在你的脑子里,班级中的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去看书,就连班级中几个最调皮的男孩子也拿着这些古文在教室里念着他们自己的厌烦而引人入胜的“经书”。班级中用功读书的同学更加努力看古文了,而且她们时刻提醒其他同学认真看古文。
比赛还在进行,我却深刻地体会到:要汲取知识就要一点一点积累,不能乱读一通,在一定的环境下,有所收获,有所成果。
经典品读心得体会篇2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弟子规》,我懂得了我们青少年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孝顺父母长辈的好习惯;明白了对待朋友要忠诚、对待长辈要温顺谦恭,在长辈面前如何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知道了如何培养谦虚谨慎、诚实守信,泛爱众人众物,勤奋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常读《弟子规》、常用《弟子规》来对照纠正我们日常行为,会让我们青少年成长为一个孝顺、懂礼、谦恭、勤学的人,成为一个走上社会大家都喜欢的人。我还了解了《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行为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技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这几日我又将《增广贤文》反复观看了数次,觉得这本书也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了解,总结了一些生活哲理。内容十分丰富,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但中心讲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增广贤文》中的一些谚语,俗语反应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警告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等。熟读《增广贤文》能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知书、明礼的品德;熟读《增广贤文》能从小培养勤学、上进、奋发、图强的意志;熟读《增广贤文》能从小锻炼观察、思考、明辨、豁达的本领。“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意思是说得到宠爱时要想想忍受屈辱的日子,安居乐业时要多多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这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排在前面,但你不能就此满足骄傲,不好好学习;而是要更努力争取让自己一直进步,而不是退步。
国学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学好国学,懂得一些国学常识,更要将国学的思想继续传承下去。
经典品读心得体会篇3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经典品读心得体会篇4
这学期,学校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就是在课余的时间里学习国学,要求每天看《论语》、《诗经》、《大学》、《中庸》,并且参加杭州网上的中小学生国学网络知识大赛。一开始,我摸不着头脑,这国学是什么呀!
于是,我怀着好奇心,回家查看了国学。查到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这类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书籍。已经流传了五千多年。开始,我还有些读不懂,但到后来,我也可以慢慢地理解了,其中有些内容也包含着教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等等的知识。《孝经》教我们要做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论语》教我们要爱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温故而知新......
我开始对这类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三月八日时,我们学校让我们五年级每班都选出十人来参加这次比赛。而我呢,正好选中。在中午12点整,比赛开始了,我怀着一颗紧张而又期待的心,进入了电脑教室。打开电脑后,我迫不及待地登录杭州网,开始第一次比赛,看到这些题目,我顿时傻了:这些题目怎么这么难,只有一小部分是我看过的,懂的。
其他都是要理解文章意思的,唉,都怪我看得太少了。没办法,不会做的题目只好翻书,因为时间紧张20分钟要做100题,结果题目都没做完,考试时间便结束了,第一次只考了34.5分。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又开始重新学习国学四本书,不光是看内容,还增加了对字词意思的注解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准备迎接第二次考试。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懂得了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的道理,不光是比赛成绩,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习了国学,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使我受益匪浅。
经典品读心得体会篇5
童年,是美好的梦;童年,是理想的港湾;童年是记忆里的甜蜜……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那么美好,那么幸福。但在过去的年代里,许多人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童年充满着痛苦和悲伤……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为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悲惨的遭遇而痛心,又为他的坚强而感动。
故事主人公叫阿廖沙,他三岁时一场大病后失去了父亲。于是跟随着悲痛欲绝的母亲投奔外祖父。暴戾、专横外祖父经营着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在外祖父家生活,并不如意。阿廖沙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打。两个自私、贪得无厌,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也歧视他。他还要承受表哥们的欺负和责骂,同学们的异样眼光……在这样恶劣、恐怖的生活环境中,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艰难地生存着。
之后,阿廖沙离开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坚强地熬过来了。有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阿廖沙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但却把苦难当作一种人生的磨砺,锤炼了自己。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痛苦的,和他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彩色,幸福的。我们每天都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烦恼,生活无忧无虑。有的还是“小皇帝”、“小公主”,只要生活中稍有点不顺心、不开心,就会让父母等长辈忙活一阵子。只想着依赖父母,让父母为自己遮风挡雨,却忘了要学会自己长大。是《童年》呼醒了我,教会了我。我应该像阿廖沙一样,坚强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使自己茁壮成长。回首往事,我要摈弃任性自私,珍惜现在,我要自强不息,展望未来,我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经典品读心得体会篇6
俄国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的阶梯。”《弟子规》就是一部影响我们一生的国学启蒙经典。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开篇就教导我们:作为一名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其次,做事要严谨,并且要守信用。我们要平等友善地跟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和朋友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多学习。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莫忘父训,三国时期刘备临死的时候,对将要既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便将其子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绢书一封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听信小人的馋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断送了父亲辛苦打下的江山,后悔晚矣。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锯,勿摇髀。”讲的是要待人以礼,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走路的时候,步态要从容大方。俗话说: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就是这个道理。待人接物要举止得体。这不但是古人效仿的榜样,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对所有人,我们都应该关心爱护他们。因为我们头顶是同一片蓝天,脚下踩的是同一片大地,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身份都相等不能轻视别人,要相亲相爱。
宋朝时,宰相王旦以宽厚著称,有一次,由于王旦的失误,发错了公文的格式,性情刚直的寇准向皇帝禀告了此事。王旦受到了责备。可王旦非但没有怪寇准,还在皇帝面前称赞他。寇准得知此事后,拜见王旦说:“您真是一位宽厚、仁义的君子!”从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同种族,国别宗教信仰的小朋友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如果我们能相亲相爱地生活,那么,我们的世界将更加美好。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要把自己不当回事而放纵自己,不去努力进步。圣贤的境界虽然很高,但也是从平凡人做起的;我们只要努力进取,就能渐渐达到圣贤的境界。
有一位西晋名臣叫周处,小的时候身强力壮,又会武艺,在村子里逞强称霸,大家都很讨厌他。后来村子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博斗,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猛虎最终被杀死了。周处三天未归,村民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非常高兴,互相庆贺。周处这时才知道,原来人们这么讨厌他。他非常痛苦,决定痛改前非,认真学习,考取了进士终于成为了一个受人爱戴的好官。这个故事让人感悟到,犯了错误,要努力克服,虚心改正,千万不要一错再错,从而迷失自己。
同学们,请多读一点书籍吧!读书会让我们成长。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品读经典和古人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一起去感悟经典,感悟人生!每一个经典的故事都是我们前进的阶梯,登顶的拐仗。让我们敞开心扉,去想象,去感受,去品味,为中华民族更加强大而奋起读书吧!
经典品读心得体会篇7
我多年来品读次数最多的一篇短文,是北宋理学家张载撰写的《西铭》。《西铭》的仁孝道德智慧,对于今天兴国立人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虽然《西铭》全文仅253字,却堪称千古名篇。同为北宋理学家的二程兄弟对《西铭》评价极高,认为此文所说“扩前圣所未发”,并使《西铭》获得了在程门与《大学》并列的经典地位。《西铭》流传近千年,许多理学家都努力揭示这篇短文的奥义。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南宋朱熹系统阐发的“理一分殊”说,二是从明代流行至今的“万物一体”说。《西铭》通篇不言“理”字,而朱熹却将其归结为“理一”,显然是站在自己“理学”立场作出的概括。而且,朱熹强调的“分殊”也并不是《西铭》的重心。从渊源看,“万物一体”说出自道家。采用这一说法概括《西铭》宗旨,虽然有强调打通人与万物之间隔膜的优点,但却失之玄远,使儒学的伦理原则掩而不彰。除了《西铭》自身的魅力,探究《西铭》的'精髓,反思古今解说的得失,这些都深深吸引我对《西铭》一读再读。
在长期研读的基础上,我把《西铭》的精髓归结为“仁”“孝”伦理原则。也许有朋友会问:孔子早就提出“仁”“孝”观念,《西铭》也说“仁”“孝”,有何新意?我的回答是:《西铭》说“仁”“孝”,与早期儒家有所不同,是基于宇宙根源的解说,其新意表现为“两个扩大”,“一个突破”。
先看“两个扩大”。一是扩大了“仁”的实践范围。《西铭》首次明确提出“民胞物与”的理念,把自然万物都视作人类的朋友。这种善待自然万物的情怀,是儒家从限于人类说仁爱到不限于人类说仁爱转变的结果,是张载对仁爱观的发展。二是扩大了“孝”的实践范围。孝亲是儒家传统的伦理规范,《西铭》也充分肯定孝顺生身父母是孝子应尽的伦理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西铭》首句“乾称父,坤称母”,显示作者把“乾坤”或下文所谓“天地”视作人类的“父母”。《西铭》还依据《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的诗意,把人子的孝行扩大为人类对天地父母行孝,也就是尊崇和敬畏天地父母,从而为“孝”注入了神圣性,使“孝”成为信仰的一个重要维度。
再看“一个突破”。早期儒家强调仁爱的血缘根据,主张爱有差等;而张载则重视仁爱的宇宙根据,以谋求平等之爱。《西铭》所谓“民胞物与”,与张载在《正蒙》中提出的“爱必兼爱”完全一致。张岱年先生指出,张载的仁爱观“综合了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他所谓“兼爱”是有进步意义的。“民胞物与”和“爱必兼爱”理念,对早期儒学而言真可谓石破天惊,是对传统仁爱观的突破。《西铭》把宇宙视作一个大家庭,一切人或物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张载倡导平等之爱,但并不排斥差等之爱。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爱,可为区分社会公德与个人及家庭私德提供传统资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最后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中,反复重申人类是“大地母亲”的孩子,若不能善待“母亲”,面临的惩罚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敬畏自然,是一种境界,也是善待自然的前提。《西铭》的理念与汤因比的告诫一样,对我们不都极具警醒意义吗?
经典品读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 经典的演讲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