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要控制好篇幅,既不能过于简短表达不清,也不能冗长拖沓让人生厌,读后感的撰写过程是个人成长与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原则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原则读后感篇1
?原则》(principles),(美)ray dalio著,刘波、綦相译,中信出版集团20xx年1月版,550页。
作者ray dalio是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bridgewater桥水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现在管理着1600亿美元的资产,是多年以来回报率最高的对冲基金之一。ray是意大利后裔,的确与意大利民族的马基雅维利特性有些相似。这本书里经常提到要把某某员工解雇。他今年68岁。这本人生和工作经验总结是写给自己的后代看的书,是给公司的继承人看的书,是给公司ceo看的书。全书分为三部分:人生经历,生活原则,工作原则。
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宗旨,标准,行为准则。大千社会形势千变万化,各种现象让人应接不暇,如何应对和行动?判断的准绳确定了,就有了方向或参照物。“活下去”或“自我保存”就是一个准则。
ray作为一个创始人,他公司管理方面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出色的业绩,要求组织重于个人、个人必须服从整体、分权(集体决策比个人拍脑袋强)。要求极度透明、求真(truth,truth,only truth!),不信任任何人,所有人都必须得到制衡。
原则也是有例外的,当某条小原则(如极度透明)与公司的终极原则(利益最大化)相悖时,毋庸置疑该如何抉择。
超觉冥想transcendentalmeditation
ray在书中极度推崇这种冥想方法,称自己练习这种冥想50年,从中获益很多。之前我在多伦多时,也听easy financials公司的创始人说他的一切成功都是靠这种冥想得来的。上世纪70年代,这种冥想因为beatles乐队练习而声名大噪。
这种冥想方法与内观略有不同。早晚各120分钟,闭目,默念某个词语或句子(或者说,咒语)。咒语是不外传的。有说法这咒语或颂词是古印度宗教里的.一些词语,发音比实际意义重要(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能说明为什么beatles乐队会修炼)。学习这种方法要交960美元的费用,这种冥想方法的印度创始人因此成了巨富。
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生和管理智慧,我简单总结如下:
个人方面:
独立思考,面对现实
头脑必须极度开放。不要在学会用别人的视角看问题之前就对此人做判断
有智慧意味着具备同时看到两面并做出适当评估的能力。“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所有的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
回顾: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学习,不断进化,变得更好。
不要被失败打倒:丘吉尔: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但依然热情不改。
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
相信万事总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焦虑是好事。焦虑让我们生存下来。生于忧患。痛苦+反思=进步。
长期来看,现金是各种资产中最差的,因为通货膨胀和税收会让它飞速贬值。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坎贝尔《千面英雄》
管理方面:
对不应妥协的事绝不让步。
公司是自上而下建设的,文化先从金字塔顶端做起。
把企业设计成一个机器,没有人比机器更重要。考虑问题时,要分清这是个例,还是机器、系统层面的问题。将组织设计成一台永动机。带领团队的领导者像是乐队指挥一样,不必也不应该代替某位乐手的位置,但能带领大家奏出优美的曲子。最好的经理人,是让公司在没有自己的情形下仍然可以运转的很好。
定期开会,把组织造的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准。
如同雇佣军一样,外部的顾问是靠不住的。
找到出色的人很难。公司人员流动性太高,提高了培训成本。(桥水公司貌似新员工一年内的淘汰率是40%)。
做决策时不必过于追求细节。抓大放小,从高层次看问题就可以了。不必太战术性,而要战略性。
判断别人可信与否,一是看ta过去有没有成功经验,一是看ta的说法有没有逻辑。
管理者要像西餐大厨一样,不时尝尝汤的味道。
管人:严厉的爱最宝贵,也最难给。不要追求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如何。管理者的天职是把业绩做好,团队拿高工资、奖金,只求一团和气,业绩一落千丈,最后公司倒闭,一时的好受造成了永久的痛苦。重要的是达成目标,不必顾及他人感受。
ray在书中介绍了一些管理工具,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
每日更新:要求每个向他直接汇报的经理每天写一封电子邮件向他汇报每日进展和想法。
问题日志:强迫每个员工主动把犯下的错即时写下来,避免重犯,也让别人吸取教训。
作者在书中说,我们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的确,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从我们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中总结我们自己的原则同样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就看你怎么做了。
读原则读后感篇2
收到局里发的一本书--《不变的是原则 万变的是方法》,这是长期担任国家部委的高级官员王振耀辞职下海后写的一本官场回忆录,他以非官员的身份从自身从政经验出发,跳出官场看官场,谈论救灾慈善、民主改革、村民自治这些专业问题,又以学者的身份面向大众畅谈现代国家建设的细节,国家机关的`运作程序、社会流行的种种误区、公务员的工作细节、官场运作的逻辑以及未来政府发展的大趋势。
读这本书印象比较深的其中一个故事是作者在担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期间,看到报纸上有条消息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80岁以上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当时低保不是作者的工作范围,但是作者通过与宁夏民政厅厅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沟通论证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建立了全面覆盖城乡80岁以上老年人的高龄津贴制度。随后又通过精心策划召开“沿海地区高龄津贴制度建设工作座谈会”等方式,两年多的时间里逐渐推动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虽然此项工作的推动参与了很多人,但不能不说没有作者的有心和努力,这项制度不会在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时间可能会推迟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政府机关公务员能够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很多贡献,可以按照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能够在不同领域发挥不同的能量,只要我们的公务员多思考、多学习、多实干,一定能够加快推进社会的进步。
读原则读后感篇3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亲情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什么样的关系是良好的?ray dalio认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开放诚恳的关系,人们彼此坦诚相待。反过来说,如果戴着一张虚伪的面具,别有用心的跟人相处,那么不能称得上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ray dalio的观点给我带来的启发是,不论跟谁相处,都应该保持开放诚恳。
我们人生似乎面临一个“要么全得,要么全失”的选择,在投资这件事情上,要么冒很大风险追求高回报,要么降低自己的风险,满足于取得较低的回报,这时候你需要耐心地做出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你将摸索出如何尽最大可能让二者兼得。尽管这个过程很艰难,但你需要不断找下去,直到找到它,而不是满足于最初对你显而易见的选择。在个人职业生涯上,一种想法是安于现状,日复一日打工,另一种想法是自己创业做,两条路看起来只能是选择其中一个。很显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按照dalio的观点,我应该继续寻找出路,相信终有一天会找到。直接辞职显然把自己搞得压力太大,现阶段应该是多做一些小尝试,看看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寻找工作中的“圣杯”。
ray dalio的投资方法论看上去很靠谱,确定投资原则,利用历史数据测试,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不断完善决策体系。利用计算机和程序跟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全球经济,根据最新进展做出最有可能有利于自己的调整。这不就是现在很热门的大数据分析吗?利用大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当事件a发生时,有多大的可能性事件b也会发生。这个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就得朝着这个方向走。不断去磨练自己的决策原则。
读原则读后感篇4
最近看达里奥的《原则》,看完几页就逼着自己写点读后的思考,这种方式确实很利于对文章的吸收。以下为对《原则》我的历程部分的思考。
达里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买卖股票,并投身于资本市场,这点和巴菲特很像。他们之所以都能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作为独立人去投资,与当时美国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股票价格也一直在涨,几乎买哪个涨哪个,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哪个涨得更快一点。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人人炒股买股,甚至包括一些未成年人。
美国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美国大多数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也是宽容开放的,孩子可以释放自己的天性,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中国的60年代,人民正在经历着生活的苦难、饥荒,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切断了人民的自由思维。当时的中国可以用“落后”二字概括。
达里奥在很小的时候就四处打零工(巴菲特也是如此),并有一些可以独立支配的钱,通过对这些钱的管理投资,他学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无法通过上学和玩耍获得的。
这点很有借鉴意义,为了从小让孩子树立好的金钱意,可以在他适当的年龄让他去打零工挣钱,并学会管理支配自己的收入,通过对钱的支配和管理,学到基本的金融知识。
与失败相比,乏味和平庸更让人恐惧。
达里奥的这句话,我深有体会。中国人追求中庸之道。在集体中不能冒头,更不能殿后,最好做中间大多数人。其实这也是大多数人不成功的原因,包括我在内。人人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做错,为了防止失败而宁愿不做。大多数中国人渴望安全、稳定。希望自己能在体制内生活,有金饭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样一劳永逸的工作在中国正慢慢减少,很多体制内的人面临失业危险。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去拥抱变化。勇于去挑战,哪怕失败,而失败获得的经验是对我们最好的奖赏。
如果一个人和同伴的步调不一致,也许因为他听到的是不同的鼓点。让他跟着他听到的音乐前行吧,不管是迟缓还是激越。
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以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比如你身高1.6米,你同事身高1.8米;这时候公司进来一个身高1.7米的女孩。你惊呼:“你真高。”而你的同事却说:“不算高”。同一个人由于站的立场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就像很著名的一句话,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所以如果你对某人看不上眼,或者有冲突的时候,请试着站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也许你会豁然开朗。
每日的输出践行,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原则读后感篇5
?原则》一书内容十分丰富,作者dalio将自己超过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验和盘托出,向读者娓娓道来。我想,无论读者是谁,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大概都会从此书中受益。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位读者阅读后的体会和收获也将很不相同。我在这里谈谈令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首先,要多做有意义的思考。本书一开始,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2)现实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不打算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也许对这几个问题都没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随着我们的阅历增长,人生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差距,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选择接受现实,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现实,那就需要制定出一个行动的计划,让现实逐渐向期望靠拢。我们可以短时间生活在期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时间长了肯定行不通。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期望和现实往往也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我的期望总是设定得比现实高那么一点,这样我既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于因目标定的太高而气馁沮丧。
其次,是要极端诚实、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这里说的诚实,不是说不能欺骗别人,因为那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根本就不在讨论范围内。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极端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性格如何,我们的强项和弱点是什么,我们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别人帮助。我们可以尝试,可以提高,可以失败,但不能伪装。如果不能对自己诚实,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我们就很难进步,就无法拥有更加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和职业。
和多数人的观点不同,dalio告诉我们有弱点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他没有遇见过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经历当中也会不断遇到各种挫败,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弱点所导致的。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够正视自己,能够克服弱点,并不会让自我感觉阻碍自己的进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我们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的弱点会被立刻且毫不留情地放映在业绩上。在市场面前,我们的自我感觉或者面子毫无价值。比如,我们做错了方向,难道市场会顾及我们的面子问题而改变其运行方向吗?当然不会。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只有收起面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第三,和上面那点相关联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我们不是不可以失败,而是该如何去面对失败,是被失败打倒,还是把失败当作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经验而完善自己?个人如此,机构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公司在挫折面前就一蹶不振,甚至退出历史舞台。dalio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几十年前道琼斯指数中的成分股,只有很少数目前还在指数当中,就是这个原因。尼采说过,“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没错,但前提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
在如何面对失败的态度上,古往今来人们的分歧其实还是挺大的。我有种感觉就是我们的文化似乎对失败非常不宽容。比如,在历史上,如果是武将战败了,那么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比较悲惨,一般是要被军法处置的,比如被斩首。如果是文臣失败了,比如推行某种变法失败,那么等待他们的常常是身败名裂,甚至在道德上被谴责。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历史上一再重演。但反观西方,对失败就宽容很多。比如在古罗马,战败的将军一般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除非有通敌卖国的嫌疑;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被重新启用,继续在战场上驰骋。古罗马人认为,败军之将从失败中学到胜利所不能带来的宝贵经验,而且军人的荣誉感会驱使他们今后去追逐辉煌的胜利。
只允许胜利而不能容忍失败还将引发更多的问题,比如不敢尝试,比如当事人想尽办法掩盖失败。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智者做过很多的论述。对于我们来说,这问题非常关键。在金融市场上,失败是常态,有个说法是:长期来看,如果你“只有”50%的成功率,那就已经很好了;能有60%的成功率,你就是传奇;如果你的成功率能达到70%,你就是上帝。
读原则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