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与数学读后感推荐6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提升阅读的质量,写读后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通过读后感的撰写,我们能够梳理出书籍的主旨与,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脑与数学读后感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脑与数学读后感推荐6篇

脑与数学读后感篇1

最近看了这本《数学之美》,不得不感叹一句,可惜早已身不在起点。

我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虽然离开学校已经10多年,自觉当初的知识还是记得很多,6~7年前再考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还是得到了很高的分数。不过我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觉得数学没有太多用处,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里面学的,那些三角函数,向量,大数定律,解析几何,除了在考试的题目里面用一下,平时又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呢?

看了《数学之美》,惊叹于数学的浩瀚和简单,说它浩瀚,是因为它的分支涵盖了科学的方方面面,是所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说它简单,无论多复杂的问题,最后总结的数学公式都简单到只有区区几个符号和字母。

这本书介绍数学理论在互联网上的运用,平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搜索或者翻译功能的时候,时常会感叹电脑对自己的了解和它的聪明,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一个个精美的算法和大量数据的训练。那些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数学知识(联合概率分布,维特比算法,期望最大化,贝叶斯网络,隐形马尔可夫链,余弦定律,etc),一步步构建了我们现在所赖以生存的网上世界。

之所以觉得自己早已身不在起点,是因为上面这些数学知识,早已经不在我的知识框架之内,就算曾经学过,也不过是囫囵吞枣一样的强记硬背,没有领会过其中的真正意义。而今天想重头在来学一次,其实已经不可能了。且不说要花费多少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的是领悟力。而这一些,已经不是我可以简单付出的。

不像物理、化学需要复杂的实验来验证,很多数学的证明,几乎只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和无数的草稿纸,可是光是这颗聪明的头脑,就可以阻拦掉很多人。有人说多读书就会聪明,我不否认,书本的确会提供很多知识,可是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货,这就限制于每个人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水平。就如一个数学功底好过我的人,看这本书,就会更容易理解里面的公式和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其他运用点,而我,只能站在数学的门口,感叹一句,它真的好美吧。

当然,我暂时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公式,可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论,还是很有帮助的

1)一个产业的颠覆或者创新,大部分来自于外部的力量,比如用统计学原理做自然语言处理。

2)基础知识和基础数据是很重要性,只有足够多和足够广的数据,才可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和验证分析方法的好坏。

3)先帮用户解决80%的问题,在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

4)不要等一个东西完美了,才发布;

5)简单是美,坚持选择简单的做法,这样会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也便于查错。

6)正确的模型也可能受噪音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时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加以弥补,而是要找到噪音的根源,从根本上修正它。

7)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世界一流,他的周围必须有非常多的一流人物。

脑与数学读后感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幽默风趣的数学课外读物,马小跳玩数学。

这本书是著名的作家杨红樱写的,主要是有80个数学小故事组成,带我们读故事,做游戏,玩出数学好成绩,比如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小故事,是让求该买多少头牛的,第一片牧场,三又1/3亩,12头牛,四星期吃完牧场的草,第二片牧场十亩,21头牛九星期吃完牧场的草,现在想让买的牛十八星期吃完那片最大的牧场的草,不知道按这个比例,该买多少头牛?毕竟我的能力有限,在没有看下面的解题密码的时候,连题意我都不理解,但是看完下面的解题密码,我有了一些小小的头绪。

这本书带领我们从玩儿中学,学中玩,而从这本书我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这本书中,我也发现了数学中的美和数学中的.乐趣,还能在这本书中把我们不会和比较不熟练的题的大致思路弄明白。

我觉得看了这本书,我的数学成绩慢慢就提高了,以后还要看这样的数学课外读物。

脑与数学读后感篇3

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尽管我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但对数学的推崇一直如此,所以买来一读,我的真切体验正如吴军博士在书的后记中所说,把自己“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

那么,对我而言,到底提升了什么境界呢?

首要的肯定是思想境界。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知道对于这个世界的事件形成的信息集合,人类只有两种方式可以表达,一个是数字,一个是语言。整个实数的集合是无穷个,而且每个数字都是唯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事件也是无穷个的,而且每个事件也时独一无二的,这样数学中的数字集合与世界中的事件集合就构成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研究数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关系。语言中的概念和世界中的事件之间也是可以构成一个对应关系的,但问题是,语言中概念的集合是有限的,所以它和数字集合的对应显然只能是部分对应。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人类需要把语言处理成数字,因为计算机只能识别数字信号,所以“语言的数字化”成为计算机产生以来发展最快、而且最有创新性的领域,而许多华人科学家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如李开复,吴军博士是卓越的科学家之一。至此我才感到,在计算机主导的世界中,信息化就是数字化,而最难的数字化、也是最有成就的数字化,就是对人类自然语言的数字化,因为人类的信息几乎100%是用语言承载、传播的,计算机要与人对话,变成智能化的机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的数字化问题。但我们在电脑上自如地输入文字时、或者拿着手机通话时,我们跟本没有意识到,那些卓越的语言科学家,早已经把我们的语言,转化成数字信号,通过输入、处理、解码的方式,让我们无障碍地联络、工作。

我似乎感到,语言与数字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接口。套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加上我的理解,即是,数是万物的本原,语言是人的本原!

吴军博士似乎也在提升我对方法的认识境界。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习惯遵循本质、规律、连续性思维,在语言学研究的早期,人类为了让计算机识别语言,采用建立语言规则和语言规则数据库的办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20世纪50-70年代),70年代后科学家采用了语言统计模型,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语言统计模型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了宇宙量子模型的信念,世界是不连续的随机性的粒子构成,人类数千年文明进化出来的语言系统,就是动态的随机概率事件。其二,物理思维再也难逃牛顿的经典本质思维方法,即找寻到百分之百确定性的规律,而信息论思维是研究如何把握不确定性现象,利用概率统计是不二法门。其三,语言本质上就是信息传播,只有从通信模型视角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的功能,对语言的编码、处理、传输、解码是计算机的强项,计算机是永远不可能理解语言的意思的。

在《数学之美》中,吴军博士对他的老师、师兄弟、同事的经历、掌故进行了叙述,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世界一流的学科家、技术精英们的为人处世品质、鲜明个性、科学素养及其管理风格。例如贾里尼克对博士生的严酷淘汰,马库斯对学生的宽宏大度,但我感到他们有一样东西是共同的,就是对科学创造、顶尖人才的识别和器重,甚至是无条件的包容。如此为人的境界才是根本,因为伟大的科学创造毕竟是人做出来的,只有崇高的人文精神之下才能造就顶尖的人才、一流的科学和技术。

观国内的学说界,官风盛行、人情充斥,与这些一流学说群对科学创造的赏识、对个性人才的包容,对科学探索的热诚,可谓相去甚远。

看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但愿吴博士的《数学之美》,能让我们的学子们,初步体验到科学精英们卓越的才智与情怀。

脑与数学读后感篇4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由此可见书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而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品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就乱了,今天我又一次翻开李毓佩教授写的《奇妙的数学王国》、《猪八戒新传》等等。

数学,许多人曾认为他枯燥无聊,抽象曾经几何,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可当我读过这本书后,我的观点来了个180度的转角,它使我开始热爱数学,让我重新认识数学。原来数学是这么有趣,神奇呀对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更来讲,枯燥无聊的阿拉伯数字,就像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超高纸上的运算和比音乐演奏一样。带给他无穷的乐趣,比起华罗庚我就惭愧了许多有时我在写数学作业时都会有些不耐烦,今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学到许多数学知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就快来读罢,为了使我们的数学能力提高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也为了让我们热爱数学,加油。!

脑与数学读后感篇5

如果要评选最令人痛恨的科目,估计非数学莫属了。

人类花了几百年时间才形成了现代数学完备的理论体系,结果却要求我们在3-5年里全部学完。这显然是要杯具的。也显然是除了背公式就没有其他办法的。

数学,小学的时候全是数字,初中的时候加入了xy,高中的时候基本没数字了,大学高数不但数字少,而且各种符号满天飞。

其实想想就明白了,古时候的人们真的是闲的才去研究数学的吗?明显是在工程工作和实际生活中遇到了难题,需要数学这个科学的皇后来解决,于是人们才去研究的数学啊。数学是与应用分不开的啊。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却被生生剥离了实际呢?《数学之美》里面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数学家,但是很少有数学家同时是语言学家。

会做事而不会讲事的人,编写了我们的教材。

如果《数学之美》的作者吴军执笔重写我们的数学教科书,说不定中国会出现更多的数学家。

由于每个月都买1-2百的书,对什么是好书,我现在心里是越来越有底了。其实标准很简单,能不罗嗦的把事情给讲清楚了,就是好书。从这个标准出发,我杯具的发现,国内的教科书极少有满足这个简单的标准的。大部分是生搬硬套,大杂烩一锅炖。

本着事情要讲清楚的原则,现在的数学教科书,就应该把课后习题给详解。把公式隐含的条件反复的强调,而不是像躲猫猫一样找死不见,解体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适量更新,而不是几十年不变。那些公式什么的,你多解释几遍,多用文字讲解一下,多写点有用的中文,少推导些万年不用的公式,少写点“容易得出”“易推导出”这些无用的文字,增加一下让教科书的可读性,行不行?别整的公式套公式,显得你编书的人很牛逼似地,其实你就是一心虚的。心虚怕讲得多错的多,被人质疑你的权威性,逼就是有错不改,强卖垃圾,编的这么烂,如果不是指定教材,放到市场上有人买才怪。最恶心的还垄断,还不给别人编。

?数学之美》是把数学怎么简单,怎么好理解就怎么讲。

教科书是公式一摆,撒手不管,习题雷同例题,与实际脱节,任外面山洪海啸,我自岿然不动。

中国的教科书啊,学一下国外的吧。北大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虽然是教科书,但是凡是对经济有一丁点兴趣的人,都会对这套书称赞不已。这才是教科书应有的样子啊。

脑与数学读后感篇6

最近,我读了《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一书的上半部分。读完后我十分感慨,原来数学是一门如此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学科。

这本书记载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再向代数、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先后介绍了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中世纪欧洲在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数学在顺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深化、突破。

在介绍数学发展的基础上,这本书还以历史的视角对三十种有关基础数学的普通概念进行了独立精彩的叙述,再现了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欧拉等数学大师的风采,还特地的穿插了女性数学家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各方面为读者还原了真实、有趣的.数学史。

数学与文学、物理学、艺术、经济学或音乐一样,是人类不断发展和努力的结果。它既有过去的历史,又有未来的发展,更有今天的广泛应用。我们今天学习和使用的数学,在许多方面都与一千年前、五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数学有很大不同。在21世纪,数学无疑会进一步发展。学习数学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你对他的过去了解的越多,你现在和将来就越能理解他并与其互动。

在任何起点上想学好数学,我们需要先理解相关问题,然后才能赋予题目有意义的答案。理解一个问题往往取决于了解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想理解数学,就来读《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

脑与数学读后感推荐6篇相关文章:

七上数学学习心得体会推荐7篇

2024年高一数学工作计划推荐7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案推荐8篇

六上数学数与形教学计划推荐5篇

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推荐7篇

这就是数学读后感6篇

《幻想数学大战》读后感6篇

数学0的故事读后感6篇

数学读物读后感7篇

华罗庚的数学读后感5篇

脑与数学读后感推荐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