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道德观念,观后感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欣赏电影文化,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202440观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202440观后感篇1
看完《嗝嗝老师》这部电影后很受感动和启发,主人公纳娜是一位患有雷图特综合征的女老师,受到旁人异样的眼光,这种天生的怪病从小就让她在说话时抽动,并伴有类似打嗝的怪声,就像电影开场,纳娜去求职的学校的面试官所说:她可能不适合当老师、教学生。她在成为老师前,被学校拒绝了很多次,我佩服她的毅力和勇气。
影片中的9f班只有14名学生,是附近城中村的孩子。由于原来学校的地皮成了现在学校的操场,这14名孩子也被划到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上学。而这个班,也是全校师生眼中的“差班”。9f班的学生断言:纳娜一天就得走人。这个9f班的.学生为何这么狂?校工说奈娜是这个班过去7个月后的第8位班主任。说明平均一个班主任在9f班至多呆一个月。自从纳娜接了9f后,9f班里14个学生都很叛逆,开始时对纳娜并不认同出现各种恶作剧,纳娜通过调查知道了这些孩子的生活情况,经过努力终于得到学生的认同,9f班的学生第一次感受到被同等关注,最终取得好的成绩。
事实证明,纳娜是一个有方法、有水平的老师。她因材施教,从扔鸡蛋讲抛物线,从汽车三档比二档快讲物理的摩擦力,从烘焙变化讲化学,她让学生发挥所长,不怨天尤人。
影片让每一个身处逆境的人感受到希望和爱的力量,也看到教师职业的接力与传承、博爱与奉献。透过纳娜老师,让人明白,教书育人,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启迪智慧,鼓舞志气。
电影202440观后感篇2
年终岁末,都要许愿,不少人许钱许人,但也有一批胸怀广阔的人,他们会郑重的许下新年愿望——世界和平。
没啥好笑的,这是最可宝贵的人性,就像西汉时的霍安,一个“匈安”人,一个当年误伤了冠军侯霍去病的小男孩,饱尝战争和民族仇杀的痛苦,于是继承了霍去病的遗志,要把丝绸之路上的雁门关/骊靬城建成世界和平、异族共处的乌托邦式模板。
霍安就是成龙,成龙的愿望最后实现了,从而留下了绵亘千年的古罗马军团流落汉帝国和骊靬城的传说。当然学术界对于罗马军团是否来过骊靬城的史实尚有争议,但这显然是个非常好的电影改编题材,对于执导过《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等古装半架空电影的李仁港来说,操刀这么一部半架空的《天将雄师》也算熟门熟路。
大哥毕竟在年龄上已成大伯,不可能再向当年一样从头打到尾,但是身手基础还在,影片还是一部古装动作片,只是,年过花甲的成龙不会再逞强斗狠,而是到处灭火违和,成功带领自己的兄弟们组建了一支丝绸之路上的维和部队——一切为的是实现霍去病的遗志:让36国族和平共处。
这支维和部队卷入了一场古罗马军团所引发的王室阴谋中,经由安息帝国流落汉帝国争夺王位的两兄弟把骊靬城搅得血雨腥风,成龙被迫身在其中,苦斗杀伐。成龙是幸运的,有个异族公主认定了要做他的妻子,同时,一批兄弟也拎着脑袋跟他出生入死;更幸运的是,成龙会说英语——当然,古罗马军团也说英语,事实上,对于《天将雄师》这样一部有着国际票房野心的电影来说,说英语是必然的,当代世界英语就是“世界语”,电影虽然是古代故事,但还是给当代观众看的,像无数好莱坞大片那样,古希腊神祗说英语(《特洛伊》),德国人和法国人说英语(《战马》),甚至连外星人也要学几句英语,不是吗?
成龙急切的到处制止冲突,不过幸运的是,当时的骊靬城里更多的还是直接的生存利益冲突,以及一些阴谋和误会,恩怨瓜葛虽然乱如麻,但还是容易捋清楚,容易捋清楚,就容易解决——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是千年以降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各种你死我活的宗教矛盾,几乎无从根本解决。而在霸权主义阴影下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也根本没有少数几个大国主权军队那么大的能耐,豕突狼奔,成效并不上佳。
由此来看,成龙在《天将雄师》中的情怀就很有现实意义,而且是大胸怀,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霍安不仅为一国一民,更是为全世界的天下苍生计。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而要达到此一目标的首要前提就是维护这一路上的和平,要让各民族求同存异,共同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我的新年愿望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祈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和平,祈求世界和平。
电影202440观后感篇3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是印度拍的,印度的女人一般是在十四岁出嫁,为的是减少家庭的负担,出嫁以后,也只能在厨房中做饭菜。可这部电影中的女孩,却是摔跤冠军。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中的父亲在国际摔跤比赛上输了,这位父亲立下誓言: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摔跤手,为国家荣获一枚金牌。可妻子一连生了四个孩子,全是女孩。
某一天下午,父亲下班回家,偶然发现两个男孩子站在院子中,原来老大和老二打了那两个男孩,父亲起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念头,让两个女孩去学摔跤。
在训练中,吉塔和巴比塔的摔跤技能已经练得越来越厉害了,父亲每天让吉塔、巴比塔跟一帮男孩子在一起练习摔跤,父亲在这一天,带着一家人去看摔跤比赛。结果,吉塔输了。
下一次比赛,吉塔又赢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连串的胜利,最后又杀进了苏连邦比赛。
吉塔比赛前一天问父亲策略,父亲对吉塔说,:“你只要防守,不让对手得分,对手得不到分,就很着急,到时候你再找机会得分”
最终比赛时,父亲被人骗入了一个小房间,吉塔在第一个回合中取得胜利,而在第二个回合中却没有,到了最后一个回合,吉塔已经输了四分,最后十秒钟,吉塔这时抱住对手,朝身后扔去,五、四、三、二、一吉塔对手落地了,吉塔获得了五分竟奇迹般的赢了。
这部电影其实只讲了一句话:父亲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一枚金牌而付出的努力,在吉塔小时候,父亲让她每天五点起床,把头发剪了,都是为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电影202440观后感篇4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凭34.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亿元)创下了印度影史票房纪录。
阿米尔汉饰演的辛格一家生活在闭塞的村庄,这里从来没有出过学摔跤的女孩,两个女儿吉塔和芭比塔被灌输了辛格的冠军梦想,她们忍受着极其严苛的训练和他人的嘲讽。
影片中的父亲辛格的方式,引来了热议。的确,所有人都要承认,他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了顶级的摔跤手,在这个意义上,他非常成功。但他既严苛又疯狂的训练方式,以及强制要求女儿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的做法,却让有些观众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如此“强权式”的父亲,《今日影评》的嘉宾又会如何来看待呢?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潘若简在《今日影评》中表示:“没有最理想的父母,也没有最理想的,同样也没有最完美的孩子。好的是给孩子一个能够有自由意志的,让孩子有空间去选择。”
在影片中,印度的女孩子过了14岁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生孩子、做饭。她们的生活本来就无从选择。而辛格确实以强权的方式,给了毫无选择机会的吉塔和巴比塔一种新的可能性。
从人性上讲,父亲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可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特殊的社会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得父亲必须根据孩子的天赋来为她们谋划未来。以及,最最关键的一点,父亲其实做到了因材施教,毕竟他看出来了女儿们摔跤的天赋,并不是无由来地瞎折腾。
甚至可以这么说,父亲其实是难得的伯乐,因为他真的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摔跤的材料,不培养是浪费人才。虽说很苦很累,但是总比孩子一生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要好许多,他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天赋、条件,其次为国争光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接力下去。
电影202440观后感篇5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形象。而此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更是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契机。
彰显创新大国形象。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的雪车雪橇赛道、帮助运动员备战的风洞实验室、首都体育馆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最美的冰”......着眼科技创新,中国用更高的标准为冬奥皇冠镶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完工,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从众多冰雪项目从无到有,到部分项目从有到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科技的魅力。
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2024年北京冬奥会正好在正月里举办,这是中国在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家里”过年,感受一场中国元素的文化盛宴。从会徽“冬梦”到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幕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讲述着中国发展故事,传递着中国价值。
展现文明友好形象。“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东道主,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会计划招募志愿者2.7万名,61.6万人积极报名,各省市包括海外青年学生占到了81%,他们将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展现中国文明友好形象。
“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让我们携手走进冬奥会的“北京时间”,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形象,一起拥抱美好未来。
电影202440观后感篇6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部数字纪录片,它的名字叫作《圆明园》。《圆明园》讲述了18世纪,大清帝国由兴到衰,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康熙,雍正和乾隆创造了清朝空前的盛世,但是,正是这巨大的财富让后任帝王放松了警惕,豪华的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化为灰烬。
最让我有感想的片段是:1840年,英国向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派出了三万人马和英军抵抗,英军只有八千人。清军的武器仍是200多年前的刀剑,鸟枪抬铳。而英军的武器却是那时最先进的来复枪和连发枪。尽管如此,清军士兵仍然浴血奋战,就像一名英国军官说的一样:虽然清军的.武器很落后,但是他们的勇气令人尊敬。与此同时,咸丰皇帝却十分懦弱,优柔寡断,没有在战争现场指挥战斗,而是逃亡避暑山庄,在那里吸鸦片,由妃子伺候着沐浴。
这两个片段鲜明的比较,让我十分愤怒。我觉得,身为大清帝国的元首,咸丰有这个职责和义务在战争现场指挥战斗,鼓舞士气。可能不管他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包括他在内的前几代皇帝保守和自大让帝国落后的局面,无法改变一场早已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是如果他首先当了逃兵,他就没有尽到一个国家元首应尽的职责。在这样的皇帝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就注定要毁灭。
?圆明园》是我国首部大型史诗性数字纪录片。它记录了雍正的努力和志向以及乾隆的自大和对西方工业革命的不屑一顾。《圆明园》让我看到了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王至诚,他们都想让中国皇帝看到科学的力量,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们只能为皇帝服务。
在康熙和雍正创造的巨大财富下,圆明园怎样会被毁灭呢?因为皇帝的保守和自大蚕食了大清帝国。皇帝认为清朝是天朝,坚不可摧。因此,他们没有与西方交流,根本不明白农业礼貌的时代已经过去,骑兵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尽管英国特使送给了清朝大炮和枪,但是皇帝却没有想到去改善清军落后的武器。中国的皇帝把钱都花在了享乐上,没有花在和国防上。因此,圆明园会在地球上消失。
?圆明园》是一部屈辱史,它使我深思!
电影202440观后感篇7
大火的电影上映快一个月了才看,有点晚。浏览网络上的各种评论,以肯定的为主,印象最深的一种说法是讲“中国首部真正的科幻电影”,观影后我也认同这个说法!
从制作来看,《流浪地球》和国外的大片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整部片观感流畅,没有往常的生硬和明显的卡顿。这是国产电影的一次进步,也是一次革命。
从情节发展来看,《流浪地球》的情节设计比较巧妙,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时,中国英雄同国际精英们一起拯救世界,这隐含的爱国情节,看了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从题材的选择来看,《流浪地球》以星际穿越拯救地球为题,往常这样的科幻题材只能在美国大片中才能看到,《流浪地球》打破这个垄断,为国产电影的制作寻找到了新方向。
从情感发展来看,《流浪地球》是亲情为主的戏路,这比较具有,这点上如果再有一条爱情线,电影就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谈完《流浪地球》好的方面,谈谈个人的疑惑,刘启和刘培强这条亲情线,从个人角度讲,如果我是刘启对父亲应该更多的是崇拜和想念,但影片中表现出的更多是埋怨和不理解。哪怕最后这层感情因为刘培强的舍身大义而反转,感情上很难理解和认同。
影片总体评价是非常高的也值得肯定,观众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立场。吴京的《战狼2》和《流浪地球》掀起了中国电影创作模式改革的新篇章。
网络上有个有趣的说法,讲整个娱乐圈都不敢为吴京和《流浪地球》发声道贺,因为《流浪地球》犯了大忌,不按套路出牌。
以往的电影都靠流量明星。不管啥剧情只要有流量明星出演或明星扎堆出演就能保障票房,但随着烂片泛滥,观众审美疲劳,渐渐不买账了。
吴京的电影把精力和经费都倾注在电影的情节和拍摄上,倾注在电影的质量上,赢得市场,赢得口碑,这次转变来的有点晚,这次转变是必然,吴京抓住了机会,作为观众要感谢他,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好的电影,相信商人的嗅觉永远是最明锐的,期待未来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
电影202440观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