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得好是能让别人加深对你的印象的,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小伙伴们对书上知识的理解,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菊花诗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菊花诗读后感篇1
樱花的开花期虽然短暂,但是却非常及时地抓住了人们的眼球。然而,在我的眼里,确实别具一番滋味。虽短暂,但却灿烂。抬眼再望樱花,虽花开的艳丽,却没有梅花的那种傲骨。遮遮掩掩,似含又露,意嫔还敛,让人不能尽然。这有点像日本的艺妓,拿一团扇,遮来挡去,或者以手或宽宽的袖,欲笑还颦。
樱花,让我想起了日本民族。而了解日本的最佳读物我想是非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莫属了。日本袭击了一次珍珠港,便使冷眼观战的美国人迫切地想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在他们眼里,日本人是陌生的,他们的突然袭击是不可思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专门委派一个民族专家来详细地了解日本人,结果他们胜利了。一颗原子弹,迫使日本人立刻放下了屠刀,马上就露出了祥和之色,和颜悦色地接纳了美国大兵。日本人对美国人是祥和的,屈背弯膝的。因为是美国人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在他们的眼里,美国人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虽然投降了,但对中国始终是不可一视的,至始至终也不承认侵略中国。
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态度,一开始也令美国人像吃了葫芦一样纳闷。但他们马上就明白了。美国人有《菊花与刀》,他们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因此在战后也非常成功地管理了这个民族。而中国人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多少呢?中国人浴血奋战八年,但没有一本类似于《菊花与刀》这样的书,让中国人去了解这个喜好侵犯别的国家的民族。战后至今,中国人还是怀着友善的态度去善待日本人,与他们做朋友,做贸易伙伴。而日本人是什么态度呢?最近日本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1%的日本人敌视中国人。菊花的背后是刀。
有一年寒假,我到了日本,看到街上的穿校服的幼儿园小朋友都穿着短短的校裤或者校裙。原来,日本人是极端的,也是顽固的。严冬腊月,他们的小孩子是不允许穿棉衣的。女孩子穿短裙,男孩子穿短裤,腿上只允许穿一双高统的袜子,说是耐寒训练。日本也自创了一套自杀方式——切腹。据说古时候相扑的裁判倘若判错比赛是要当众切腹自尽的。在日本人的生死观念当中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我们常常听说在晚上地铁站快到末班的时候总会传出不幸的消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日本的极端思维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等级制度。而日本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明的,这个民族始终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生存。我们熟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一道理,作为一个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民族,他比我们更晓得这一道理。虽然日本是战败国,也承认自己是战败国,但这只限于美国,他们不承认败于中国,没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中国人能安然地接受这一事实。因为我们承认自己落后,落后就会被人瞧不起。这里似乎有一种无奈。同时,日本的论资排辈也渗透到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去。就拿日本的政治来说,日本的政治基本上可以说是家族继承制。日企的公司中论资排辈都是在电视上能够看到的。而文化上更加体现的淋漓尽致。日语的许多谦词和敬词就是最好的证据。
在日本,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自己家园和工作的热爱。因为有了民族自豪感,日本人会很自觉地维护他们的民族形象并且极力维护他们家园。他们能够自觉做到严格的垃圾分类,他们能够像一个家里的主人一样带领陌生游人走一公里的路,他们能够热爱自己岗位,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我们和他们比还差很多很多在这一些方面。总觉得我们中国人自己欠缺点民族的自豪感,精神上的追求太少,物质上的追求太多。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地发展,再加上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国民素质极大提高,或许能令日本人能令世界人从心里屈服。
菊花诗读后感篇2
当妈妈给我看绘本《菊花娃娃》时,我是一口气就读完的,读完了忍不住还想要再读。第一次读到美的像诗一样的`文章,读完了我还依然沉浸在这本书的意境中。
菊花娃娃的“妈妈”是个美丽的女人,天天都在做布娃娃。每做完一个,她都会在布娃娃的身上绣一朵菊花。从日出到日落,从春秋到冬夏,从青丝到白发,她用了一生的时间做了这样一份纯净的事业。最终,每个布娃娃都去了她最需要去的地方:为孩子解除生活中的烦恼;让睡不着觉的孩子安然入睡;让思念亲人的孩子得到安慰……
菊花娃娃的“妈妈”心地非常的善良。在她年老了再也没法做布娃娃时,她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布娃娃,这个布娃娃就像她的亲生孩子一样陪伴在她的身边,也陪伴她赶走了寂寞。可是当另外的一个妈妈领着小女孩来买布娃娃时,善良美丽的她还是毅然把这个唯一的最心爱的娃娃送给了小女孩。
故事的结尾写的很美,更是我心里期待的结果。108个菊花娃娃相聚时都想到了日夜思念他们的妈妈。于是他们飞奔到自己妈妈的身边,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拿着一朵美丽的菊花。当菊香飘满屋子,清晨妈妈醒来看到张着小手扑向自己怀里的孩子们时,菊花娃娃的妈妈是多么的幸福啊!
菊花诗读后感篇3
一直对日本有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始于日本的动漫,再接着到电视剧,从《火影忍者》到《legalhigh》,电视里每个平凡的角色都会说出一些有哲理的台词,这让我很好奇日本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为什么一个知书达理的国家,却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和灭绝人性的事?所以买了这本《菊花与刀》细细研读。
从《菊花与刀》我了解到日本民族有着矛盾的性格,他们既尚武又爱美,既忠诚又叛逆,日本人非常注重精神的修炼,他们认为磨练意志必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举个例子,比如日本僧人最著名的`修行方式之一,就是在冬天进入深山,找到一处有瀑布的地方置身其下,以对抗寒冷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当修行到忘却肉体的痛苦或是感受不到痛苦时,才愿意下山。
日本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而且大部分人不愿僭越自己的阶级,越级被视为耻,日本是个知耻的国家,而且喜欢已切腹自尽来表忠贞,在日本,不管犯了多大的过错,只要切腹自尽都可以被原谅,这种死被视为最有尊严的死法。另外,日本人有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或者欠别人人情的性格,这些倒是和中国有些共同之处,不过这也难怪,古代日本就曾来中国学习过,礼仪文化自然有很多共通之处,说到学习,日本确实学习的很好,因为中国人想了解中国唐朝的建筑风貌,不是在本国了解,而是应该去日本的京都,那里保留了很多古代模仿唐朝的一些建筑。
日本的一些钻研和匠心精神非常值得学习,美国的乔布斯就是索粉(喜欢索尼),日本大到机械设备小到配件零件都是精益求精,反观中国这些年粗制滥造仿冒成风,不愿静下心来钻研出自己的产品,曾经的深圳华强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越是多看日本的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越是发现日本人从某种角度上看还是非常本分的,因为日本人非常心甘情愿做一颗小齿轮,不管自己的工作多么卑微,都兢兢业业,做到极致,所以才让这小小的岛国能挤入强国之列,不得不说是有很多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菊花诗读后感篇4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著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菊花诗读后感篇5
前几天,我在《智慧背囊》里读到了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题目是《风雨中的菊花》,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位名叫多尔的先生在出差途中,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在沿街乞讨,一开始,他以为小男孩是个骗子,不过还是给了小男孩一美元。但是当他在一家鲜花店里再次遇到小男孩的时,多尔先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小男孩捧出一堆闪闪发亮的硬币,选了一束万寿菊。这时多尔先生看到卡片上写的是送给我最亲爱的人,祝妈妈生日快乐!当多尔先生第三次看到小男孩时,眼睛湿润了,因为小男孩手里捧着一束万寿菊迎着风雨向一个公墓走去……
读到这儿,我的心震憾了,眼泪不知不觉地淌了下来。想想我们这些与小男孩同龄的人,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都觉得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为我们庆祝生日;给我们买玩具;买生日礼物……而我们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就更别说送一份礼物给父母了。
与小男孩相比,我很羞愧,虽然小男孩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但是小男孩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妈妈的生日。尽管他已经很久没有吃饭了,但他还是给母亲一份生日礼物。从现在起,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所有的人。
菊花诗读后感篇6
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其实也无非是动机强烈,意识对物质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结果。
?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着作。然而本书的形成以及强大的影响力是他显得如此耀眼、如此与众不同。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1946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赞同和好评。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确实,作者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能力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她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宽宏大量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反观我们,2001年世贸大厦被炸后,谈到911,很多国民便神采奕奕的大谈美国是“活该、报应”。先不管美国与我们有什么“深仇大恨”,这种行为本身即是非常不应该的。看待世界不能仅凭一时情绪,不能总带着有色眼镜,为911欢呼庆贺是对恐怖活动的认可,更是对人本精神的藐视!
在看《菊与刀》的正式内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给我们上了有价值的一课——客观的审视世界,冷静的看待对手,摈弃简单粗暴的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菊花诗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