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分析观看作品的内容,写观后感就是不错的记录方式,观后感也是有自己的写作格式的,逻辑清楚中心明确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朗读者》观后感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朗读者》观后感篇1
看完每一期的《朗读者》,心中都有一种感慨,原来综艺也可以这样“非同寻常”! 或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对于那些“整人”的综艺,总觉得特别“假”,特别“作”。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了这个节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对于那些“整人”节目,我更倾向于内心的表达,因为它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次看节目,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无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与其说节目煽情,更不如说它真实。 不是拼“明星”,笑得“前仰后合”才叫综艺。 《朗读者》它告诉我,有时候,触动内心的世界也是不失为一种“精神食粮”。 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 《朗读者》绝对值得一看!
2023《朗读者》观后感篇2
饮食之味酸甜苦辣皆备,人生之味亦如此。品味过人生百态,才能在时光荏苒中洗涤,淘洗出思想的真金。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与董卿 一起品味朗读者叶嘉莹、张艾嘉、叶锦添、@张小娴 、胡忠英、吴纯分享的人生百味。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胡忠英讲述他的中国味道。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吴纯讲述苦涩的味道。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 解读爱情的味道。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一起卿听朗读者叶嘉莹讲述她的诗词味道。
2023《朗读者》观后感篇3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2023《朗读者》观后感篇4
人的一生,总是在经历遇见与告别,这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道路。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本周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又将上演以告别为核心主题的朗读。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告别无可回避,那就是离开故乡和与至亲的生离死别。节目中,著名演员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来内地拍戏,就是因为母亲的故乡在北京,那种对故乡的情节对自己影响很深。
而回忆起已故的母亲,身为老戏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实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员的母亲的影响。1984年,李立群与赖声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以及单口相声《台湾怪谭》,全新相声表演方式在台湾风靡一时。而李立群对于相声的最初启蒙就是来自于母亲,他说:因为我妈妈说个事,常像是在说相声,生动,准确,哪怕是用错了字,都错得无与伦比。我的相声段子里,内容到表演,有太多无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响着我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我无法举例,也举不全,因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兴的squo;相声squo;,只可当时意会,无法事后言传。。
2023《朗读者》观后感篇5
去年过完春节,我发现儿子迟迟不提启程的事。我对自己说:“这不是你所期盼的嘛。再说了,儿子平时多累呀,常常是几个月不能休息一天,还要经常熬夜,在家多歇歇也是应该的。”渐渐地,我又有了新的推测,是不是儿子在恋家呢。
当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的时候,我对儿子说:“歇够了,买票出发吧。”
天底下恐怕没有一个母亲不想让儿子在家多住些天,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呀!可是我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他一定是不忍心说出要走的话,那就必须由我赶他出发。至今我都不敢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我不敢面对儿子,说完之后我就赶紧离开去做其它事情了。
今年过完春节,我帮儿子收拾行李的时候,他说:“妈,你先别收拾嘛,我可以再歇几天呀。”我还是背对着儿子说:“已经歇透了,该出发了。”
六年前的夏天,办完了母亲的丧事,还和往常一样,我和小妹坐着同一趟列车,将要回到自己的家。
这趟车在郑州总是要停很长时间,每次都是我要等到车开了才肯离开,小妹也就下来,我们俩站在站台上,离别前的几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那么地宝贵。
这次,小妹紧跟着我也走了下来。我们俩抱在一起痛哭起来,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站台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仍旧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仍旧啜泣着,谁也不肯松开。我和小妹谁也没有开口说话,但我们在各自的心里说着同样的话:“母亲没了,我们就没了家呀。”我们不敢盼望那些节假日了,因为从此我们的心空了,我们没有精神头了。脑海中不停地闪过那一幕又一幕,每每节假日还没到来,行囊已经打好,车票早已买好。手拉肩背一路小跑汇入那回家的人流中,旅途再怎么紧张,可这颗跳动的心是轻松愉快的呀!
以前我不相信迷信,经常劝她们不要去算卦。现在我相信了,很多事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才能解释。
我不是心理学者,我的说法也许不被朋友们认同。我觉得心里的一种感觉不像一件事那样具体,随着时间会模糊,会找不到踪影的,可是将近三十年了,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在我的心里没有丝毫的淡化。那是在父亲去世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心莫名地揪得紧紧的,一种害怕和恐惧缠着我。那时候住着平房,家就在学校院里,夏天的夜里,星空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从办公室走到家,我抬头看天上星星的时候,就想流泪,就有一种莫名的伤心。我常常想一个人躲到没人的地方,把想流的泪尽情地流个干净。直到几个月后,亲戚跑来送来父亲生病的消息,我悬着的那颗心才落回原位。事后我知道了,父亲在告诉我他要离开我们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有去抓住这种感觉,为什么没有回到父亲身边亲眼看看他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我们的母亲很了不起,在最困难的时候她能让十来口人的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到了天国之后,还照样能保护我们。
出殡的头天晚上,狂风过后,暴雨就下了起来。盛夏的夜让我们冻得瑟瑟发抖,把母亲的衣服找出来穿在了身上。雨下个不停,时大时小,直到天亮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一家子帮忙的人一个个都打着雨伞过来了,三姐在灵棚前竖起一块儿转,并拱手作揖祈求老天爷将雨停下来,也没有管用。大概九点来钟,为母亲送行的亲戚也该来了。就在这个时候,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红彤彤的。两个小时后,母亲沿着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古老街道和乡亲们告别的时候,洋灰铺过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地干干净净。
下午,送走最后一个亲戚,我们坐在母亲生活过的屋里。就在这时,滂沱大雨又下了起来。那一定是母亲在挽留我们,就在这个曾经装满了我们欢声笑语的家里多停留一会儿吧,这里将成为我们的怀念!
接下来是为母亲烧七。二姐送走母亲后没有马上回北京,她和小女儿为母亲烧的三七。雨下得很大,地里非常泥泞。她们打着伞准备为母亲上香的时候,雨出奇地停了下来。她们没有马上离开,和母亲说说话,看着香即将燃完的时候,她们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当她们走出了母亲安息的那块儿地,走到了大路上的时候,雨又下了起来。
那年的八月十五,不知为什么,我和小妹还是回了老家。到家后也许我们才清醒过来,我们只能到那个地方去找母亲了,去和母亲说话了。我们打着雨伞上了哥的车,到了地边雨就停了。
要为母亲做三周年纪念了,她的弟媳带领着我们这些人,冒着酷暑为母亲扎房子和一切家具。我们都十分担心,到了那一天,这样暴晒的天气,怎么好意思让亲戚们往地里去呢?就在头天下午,记得是三点多钟,我们做好了准备,要去给母亲送汤的时候,天上飘来了云彩。云彩越飘越多,遮住了太阳,随后吹来了丝丝凉风。大门外面的人跑回去告诉家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天阴了,凉快了,出去看看吧。母亲的弟媳说:“看你娘照应得多好。”还是那样,直到第二天亲戚们都走了之后,太阳才出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我们按照计划回家祭奠父母。远在北京的二姐总是比我们早回来几天,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次二姐到火车站接上我和小妹,我们先去看望病榻上躺了三年的嫂子。没想到正赶上嫂子病危,她的儿女说早饭午饭都吃的很好,半个小时前一切还正常呢。我们坐在嫂子的面前,虽然她呼吸困难,不能说话。但她用目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交待的事都交待了。我们陪着嫂子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别人都说这太巧了,偏偏我们回去了,就赶上了。我觉得嫂子冥冥之中是在心疼我们,她不忍心我们再跑一次。嫂子也是在等我们,她知道孩子们太小,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需要我们为孩子们长胆撑腰,来陪伴他们,安抚他们。嫂子更知道,三年来哥为了给她看病护理,已经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只有我们才会陪着哥全力以赴为她办好后事。
当天下午远在长沙的大姐惦记着我和小妹的行程,2:42分她询问我们是否已经下车,已经到巩义了吧?我们下车后匆匆在赶路,没有看手机。到了侄女家,嫂子已经出现呼吸困难,亲人们都在场,难受,紧张,慌乱,一时忘了给大姐报平安。一个多小时的16:11分,我给大姐发了短信:“大姐,我们已经到家,嫂子现在很不好。”16:47分,二姐给大姐发了比较确切的短信:“姐,嫂子今晚准备回老家,就这两天。”
说来也巧,大姐的大儿媳妇春兰成天在外面跑,那天却刚好在家。接到信息,孝顺的儿媳妇不可能让72岁的大姐空着肚子去赶路,她一边给大姐做饭,一边通知胡滨赶快看票,只有高铁7:11分开车,大姐的'大儿子胡滨赶到家是6:20分左右,从家到高铁站开车要40多分钟,这样算来,如果路上丝毫不耽误时间,可以跟上这趟高铁。事后大姐自豪地描述道:“当时下着雨,胡滨见空就往前跑,居然按预计的时间赶到车站了。滨去买票,我赶紧往前走。他买好票后追上我,拉着我一路小跑。我们到进站口已经开始检票了。”这一切让我想起了才女董卿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下着雨的长沙街道居然没有堵车,不按规则往前跑别人居然没有意见。大姐坐的那趟高铁准时在10:58分到达郑州,二儿子奇伟就等在那里。大姐说奇伟也顺利地接到了她,现在我想这点也值得记录,因为我曾经见过接站不顺利的情况。大姐到达巩义将近夜里1点钟。72岁的大姐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睡上一个晚上,因为接下来的几天将是怎样的累,她是知道的,再加上嫂子已经走了。大姐没有那样做,儿子即便是再心疼也不敢说一声。大姐仅仅是将红色棉袄换下来,就又出门了,到芝田老家是深夜1点半钟。
守夜是儿女们的事,嫂子只有一双儿女,即使加上孝顺的儿媳妇,人也还是太少了,再加上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姐妹就排了班,和孩子们共同为嫂子守夜。我们不仅是在告慰嫂子,也是在安慰孩子,陪护孩子,支撑孩子。尤其是大姐,白天她要为管事人把关,告诉他们为嫂子看病已经花去很多,该节俭的地方一定要节俭。晚上她一定还要轮班为嫂子守夜,我们怎么劝都不行,她说再看还能看几天呀!
我们家的孩子们也都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他们要亲自送一送妗妗。小博很让我难忘,她的女儿将近三岁,平时晚上不是妈妈陪着睡,就是姥姥二姐陪着才能睡觉。小博让自己的老公给女儿撒个慌,连夜买票就赶回来了。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去世了,她平时为孙子做炸鸡自己从没舍得吃过,可孙子因为腿疼没有去火葬场送送奶奶,这个孙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呀,更何况又不用徒步,我们都非常愤慨。小博从北京跑回来送的是她的妗妗,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呀!可这是他们惦记的家呀,家里的一切事都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都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怎么会写下这些东西呢?家所包含的东西那么多,难道只有这些刻骨铭心吗?
2023《朗读者》观后感篇6
早听说央视新增了《朗读者》节目,很受欢迎,可时间不对,一直没看过。昨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终于有幸目睹,果真被深深吸引。节目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董卿策划并主持,一流的创意和制作,饱含文学精髓之美,观后感想如下:
一、形式新颖。朗读者名人居多,来自不同岗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诗歌,读给自己最爱的人听。其中濮承熙读了老舍的一段文字送给曾经帮他做手术的荣医生,荣医生是他生命中的恩人。朗读者自己的故事加上老舍的故事,构成一部心灵上的交响曲,让听者无不为之动情。这样的形式让读书变得生动有趣。
二、内容广泛。朗读的内容知识面广,有小说、诗歌、书信、译文,同时还面向不同人群,能引起更多人共鸣。如:有成功者读给恩人听的;有父母读给儿女听的;有情人读给情人听的;有援外医生读给有志青年听的;还有高龄老教授听学生读他的翻译作品.....。听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收获感动,收获快乐,收获人生的启迪。
三、引导观众爱上阅读。朗读者读的诗和文都是央视精心挑选的,名人名作居多,听到好的文章就有找来一读的冲动,读书可以养身修性并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央视这档节目引导了观众多读书读好书。
?朗读者》集娱乐和学习为一体,是宣传正能量的好节目,希望她越办越好,我会持续关注,也希望更多的朋友都来看一看,我们一起吸取知识的营养。
2023《朗读者》观后感篇7
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好看到央视刚刚开播的《朗读者》,颇觉耳目一新,印象甚好。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个文化类节目,而且这次由她兼任制片人,这就意味着她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朗读者》与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相比,确有许多不同。《中国诗词大会》声势浩大,有百人团、挑战者和擂主等众多变动不居的角色,不仅诗霸词霸们的表现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诗词歌赋的修养也颇令人惊艳,从而赢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美。不过,因为它是竞赛类节目,未脱选秀窠臼,考试的气氛又太浓,不知有多少颗小心脏为此而蹦蹦乱跳。《朗读者》显然更有独创性,除了栏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国同名小说和英国改编的同名电影外,并无什么因袭。
?朗读者》必有朗读,语气却又重重地落到者上。者在此处指发出朗读的人,可见《朗读者》十分重视朗读之人。
在这档节目里,人虽有名人和非名人、专业和非专业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却一样地受到尊重。素人是个外来词,指平民、朴素的人和未经修饰的人。在第一季前两期的朗读者中,企业家柳传志、国际名模张梓琳、获国际最高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儿童作家郑渊洁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读方面他们却是素人;演员濮存昕、蒋雯丽、乔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读者中的专业人士;其他名不见经传者应该都属素人之列。这些显然经过一番挑选的人,按照节目的设定不是先来一段朗读,而是先接受主持人采访,讲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为了话题集中起见,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有点儿出人意料的是,名人们没有讲他们的成功学,如遇见第一个扮演的角色、获取第一桶金之类,而是讲他们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变他们的一生。如柳传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录取为飞行员,而是进了大学,这才走上了后来的人生道路。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濮存昕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谁也想不到他从小患过小儿麻痹症还被同学起过濮瘸子的外号。要不是后来遇到了荣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台成为一名演员。这样,荣医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变他命运的第一位贵人。可以说,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读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为幸运的遇见之一,在讲述之后的朗读也最为出彩。这除了因为他有优秀演员的修养外,还因为他选择了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师》。老舍对宗月大师助他上学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对荣大夫的感恩一样,因此朗读这篇散文真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我相信,这是作为北京人艺演员的濮存昕自己的选择,因为老舍就是北京人艺传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为濮存昕所熟知。
2023《朗读者》观后感篇8
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昨晚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濮存昕年少时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时候很强烈,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2023《朗读者》观后感模板8篇相关文章:
★ 幸福者演讲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