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海洋中,我们不仅可以汲取知识,更能体会到情感的共鸣,读后感是这份情感的传递与交流,我们在每本书中寻找知识,也感受读后感,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路人与狗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路人与狗的读后感篇1
这一学期,教室里搬进来了一个书柜,才两天时间,同学们捐的书就把书柜装满了。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一本名叫《人与动物的感情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了三百多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我看的时候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人与动物可以是同一等级,可是有些人却肆意捕杀一些珍稀动物。如华南虎,它们现在可能要绝种了。
我看的那个小故事,是说有一家人从猎人手中买回一条野狗。猎人劝过那家人,说这只狗不好,并且受了伤,要杀了它。而那家人还是执意的买下来了。回到家,他们给它包扎伤口,并且养好了它的伤。准备把它放了,那条狗舍不得离开那家人。有一天,他们出去野炊,为了不引人注目,就只好把狗留在家里。他们才走几分钟,那只狗就你发了疯似的,一下子就冲了出去。路上的人都说这只狗发狂了,疯了,唯恐躲避不迭。原来,那家人的刹车坏了,就快冲下悬崖的时候,那只狗终于赶到了,像是发挥特异功能一样,一下子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把车子撞翻了,人却没有事的,那只野狗的脑袋却开了花,口吐白沫,头上流着血,眼见不能活了。
人与动物是有感情的,特别是狗,狗是通人性的。只要主人是全心全意对它好,那么,这些人会得到回报的,就像那条野狗,如果在猎人要杀它的时候,那家人不救它,不为它包扎伤口,那条野狗就会死去,而那家人也会死在车祸中。而救了狗,就救了自己的生命。虽然,狗仍然死了,但人却得救了。
人与动物可以相处得很好的。我看电影《超能狗》里面说的是一只被改造过的狗,拥有大象的力气,豹子的速度,老鹰的飞行能力和人说话的功能。他也和人相处得很好呀,并且如果谁有危险,他也会立即赶到那里,我多么希望我家的狗也会说话呀!野狗为了主人愿意牺牲自己,只有你对动物好,动物才会对你好。
如果人与动物和睦相处,这世上没有了猎人的捕杀,也没有世人的砍伐,这该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呀。所以对待动物应该抱另一种态。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动物,喜欢与它们相处于同一个世界。然而我的能力有限,小学时那些人打野狗时,我都不敢走出教室,因为我一走出去就会看见一条被打得满意身鲜血的狗,我的心里就像针在扎一样,狗在帮我们守家,我们何必要这样呢?城里的人喜欢狗就花上几千元买一条,当不喜欢的时候又扔在大街上。我曾在大街上看见许多流浪狗,身体瘦得除了皮就只剩一把骨头架子了。是谁?这么狠心,残害这些小生命,让她们无家可归。长大后,我都想修一个属于狗狗的温暖的家,让它们在里面快乐的生活,直到它们活到老死。如果有好心人收养的话,那一定要对它好,并且养到它们一直到它们生命的尽头。
路人与狗的读后感篇2
?勤俭节约》主要讲了通过李绅的《悯农》和一个小故事讲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有一个财主的.儿子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只吃内馅,把饺子皮全吐掉。
他们家里遭遇火灾,他变成了乞丐,饭馆老板用扔掉、晒干的饺子皮招待他。
他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里又重新殷富起来。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让我们节约使用身边的资源,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
比如:洗手后关紧水龙头、洗澡时间短一些可以节约用水。
睡觉前关灯、人离开时关灯可以节约电。
不倒饭倒菜、“光盘”行动、点餐多了打包回家。
玩具、衣服少买,够用就行。
旧衣服、玩具、书可以送给需要的人。
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都记在心里并行动起来。
路人与狗的读后感篇3
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从书柜上取下《小矮人与黑豹》这本书,带着好奇与期待,我跟着勇敢的小恩弋,走进了神秘而又危险的非洲丛林……
故事发生在伊图里丛林。恩弋的爸爸是一位俾格米矮人猎手。在一次狩猎时,他突然失踪了,部落的人都说他被邦巴大神留下了。为了寻找爸爸,恩弋和妹妹离开部落,进入丛林。伊图里丛林中暗藏凶险,黑豹、鳄鱼……危险无处不在。最终,恩弋发现爸爸是被黑豹害死的。他杀死了黑豹,为爸爸报了仇,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巨人”。
合上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恩弋他们都只是身高不过一米的矮人孩子,却能勇敢地踏上寻找爸爸的历险之旅。他们是不幸的,失去母亲后,又失去了父亲,成为了孤儿;但他们又是幸运的,住在树洞里,在“大树爸爸”的'庇护下,一次又一次躲过黑豹的袭击。在寻亲的一路上,他们遇到了黑豹,碰见了鳄鱼,赶走了蟒蛇,打退了兀鹰……他们凭借着热血、勇气和智慧,在无法预测、充满危险的非洲丛林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最后,恩弋使出浑身解数与黑豹决斗,用他的勇气和智慧保护了妹妹,更为爸爸报了仇,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了不起的“巨人”!
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群可爱可敬的小矮人,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遇上这样的情况,会像恩弋那样勇敢吗?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们是会勇敢迎接,还是逃避退缩?
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巨人,不一定非要个子长到大树那样高。”是的,俾格米矮人都是了不起的“巨人”。他们虽然个子矮小,但是在我的心里,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勇敢的巨人!
让我们学会像小矮人那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雨,做一个真正的“巨人”!
路人与狗的读后感篇4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一些随感的结集,它展现了生与死、爱与孤独、真实、美、哲学与艺术、写作、天才等等的广阔领域。
周国平在他的小书里说,“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可能是因为年轻吧,路还很长,我还不曾想到因最终会死而同情自己。但是,我却因经历别人的死而心生感触。其实,对于死,人并不是本能的害怕的,它给带来的伤心绝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最终会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我看到过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向上天祈求,让他们代替孩子死。这让我觉得,许多人其实是不畏自己死的,而是担心他人死。然而无论是谁死,最后大家也都“殊途同归”:死。曾经,我因为一个至亲的离世而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正如无人不知的谁都必须死,我也深知这个道理。但是,就是不能释怀。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老师对我说,“人就是这样的,来这世上一趟,做完了他该做的事,他也就走了。”多么微妙,我顿时放下心中所有的阴郁。在所有的主题中,我最喜欢“幸福与痛苦”作者写道:“幸福是有限的,因为上帝的赐予本来就是有限的。痛苦是有限的,因为人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有限。”我们总是一味地追求幸福,缺刻意避开痛苦。其实,幸福与痛苦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人气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因为我们的偏见。然而,作者确认为幸福都是在痛苦中破茧而出,换句话说,我们不可以把幸福与痛苦看得太肤浅。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路人与狗的读后感篇5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后岁月里是否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我也不愿别人来指指点点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为自己生病,还有懒惰慢慢悠悠的才读完了周先生的《人与永恒》,生病是真,也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来让自己好不那么备受内心的煎熬。
孤独、艺术、哲学、诗、真诚。你看,现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读书,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可笑,看的时候,总在被书中的观点,说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书本,还是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想安慰自己说虽然现在不记得,但是它已经融在我的观点了,等需要用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的,什么时候要用,考虑问题还是向别人卖弄自己的时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实上,连那时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谓融进自己观点里的别人的观点都不太清楚。我实在是看不上那些时时刻刻卖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难保证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尤其是最近发现,自己所瞧不上别人身上的点,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是自己从未发现而已,越是这样,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许一直以来讨厌的是那些自己在无意识的时候扮演的“角色”,总归还是觉得有些可笑。
“老是听别人发表同样的见解和感叹,我会感到乏味。不过我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更乏味,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叹也听不到,我不愿重复,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给他们。与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来……”何尝不是呢?只能听到别人同样的“见解”,感到无聊至极,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再嚼,实在是让我听的难受。不想对着这样的观点拍手叫好,告诉对方你真有想法。我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或许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很友善,没有如我这般苛刻的对待我,我开始逃离,现在不愿再随意与人谈论这些话题,总是会觉得对方太年轻气盛,就如“谈愁的都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饱经人生沧桑的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刚二十出头的年纪,也不敢说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还是一个幸运的人,身边总归是有一两个愿意听我讲,我也愿意好好听他们观点的人。一想到这里,总觉得自己是何其幸运啊。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与旁人一样。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周先生的文笔好生犀利,处处打到人性的弱点,着实给年轻人好好的讲了一堂课。只是,这远远不够,人们受到讽刺,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心态(智)的改变从不在一朝一夕,难免为了改变而改变,最终落入到“角色”切换的闹剧中。周先生这话,应是我好好挂在床头来警示自己的,若有朝一日能走出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的困境,这便是少了许多烦恼吧,我也希望这一日能早些到来。
在看到先生关于艺术家的描述部分,实在是很难不想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啊,还记得前些个月和朋友谈起,他说很少有人可以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然而我看到的包括我问到其他人,人人都对这个主角赞不绝口,给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我很好奇,人们对他的赞扬在那千篇一律的背后,有多少是跟随潮流,好吧,我承认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只是在想安慰自己而已。通过作者的描述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艺术水平高超,但是艺术与生活、与责任是不相容的吗?只有置身地狱才能觉得自己是以旁观者来审视这一切,才追求到全面的美?凭借一个人的才,便可以忽视一个人的德,因为书中的主角光环,便成了自由的化身,理想的热爱,成了人人敬仰的追求,放在真实的生活中这样的行为还有多少人会吹捧,我真想听听那些人在那是的发言会是什么样,我实在是很难觉得这不可笑。虽然极度讨厌他们听完我的说法之后一副居高临下“你不懂”的样子,但我能理解他们千遍一律的解释,只是我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他们的角度或说法,在网上冲浪一下就一目了然,我承认我是带有偏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要摆脱从来都是自己那颗迟钝的心和不够聪明的大脑,要摆脱环境的限制,你需要更好的方法。或许我并不是那个被极被需要的自由的灵魂。我欣赏艺术家,也欣赏他们的作品,但我绝不会和他们有太多的交集。
“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圆滑世故总在被人们所嘲讽,人们嘲讽的对象终究还是他们自己。多有趣呀,也是前段时间发生的故事,现实的事情却在书本中再现,是我在和一个朋友分享自己的人际交往小技巧,现在却觉得自己所作的很没有必要,本来自己知道即可,还多此一举的分享给别人。但也是证明了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很多场合不是不讲真诚,只是展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的角色吧,毕竟人是多面的,在合适的时候展现出来合适的角色即可,但长久相处的关系却很难如此,有太多面是自己无意识展现的,久而久之也就展现了所有面,但也不要忘记最亲近的人最光彩的那面,因为那是最容易被生活的茶米油盐所掩盖的。
“文人最难戒的毛病是卖弄。说句公道话,文字本身就诱惑他们这样做。他们惯于用文字表达自己,而文字总是要给人看的,这就很容易使他们的表达变成一种表演,使他们的独白变成一种演讲。他们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众的窗口,不由自主地要摆好姿势。有时候他们拉上窗帘,但故意让屋里的灯亮着,以便把他们的孤独、忧伤、痛苦等等适当地投在窗帘上,形成一幅优美的剪影。即使他们力戒卖弄,决心真实,也不能担保这诉诸文字的真实不是又一种卖弄。”文人的卖弄也难全怪文人,毕竟写在作文纸上,或呈现在那一亩三分电子屏上,一篇慵懒的散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两眼就知道作家水平的,总归华丽的文字更吸引人的眼球,更讽刺的事情,好的文章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但是人们总会被华丽的辞藻夺去了目光,从而来判定作者的文学功底。就像短视频/自媒体时代,视频市场从几十分钟到几分钟再到几秒,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因为这样高强度的刺激足够满足自己空虚,一眼即可选出高下。时代在进步,但在某些方面我们更喜欢上个世纪,却也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在上个世纪生存,于是想追求一个自己构想的各个时代的长处相结合而成的完美时代。
路人与狗的读后感篇6
提笔之前,我重温了一遍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爱与孤独一直是个矛盾,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理解孤独的人学会珍惜自己,能领悟人生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不会做喜欢的奴隶,不会丢失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很难让别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知。理解孤独的人,内心会冷暖自知,会眼神清亮,是一种智慧。
这个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大自然遭受破坏。周国平说:“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对一个直接面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人而言,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的确,旅游业发展到哪里,就败坏了哪里的自然风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庄的一座小桥上,每个台阶都挤满了人,那场面壮观得让人忘了周庄应有的古韵。“自然”在慢慢丢失,就如人性中的“本真”一样,慢慢丢失。
我合上这本书,思考人,永恒;思考爱,孤独;思考自然,生命。思想又变得混沌。有个哲学家说,从混沌到清醒,再复归到混沌,称之为彻悟。我才刚刚混沌,心灵的路很长很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人与狗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