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中领略到作者所传达的独特读后感,阅读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读后感,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中国的读后感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中国的读后感篇1
那些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当遇到这种感人至极的事迹时,就会触动感伤……
当我看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后,我心中有如被石子激荡,泛起层层涟漪……如果说,我也遇到了这种挫折,会如“感动中国”获奖者的刘伟一般坚强吗?
他是一个悲惨的`人,没了双臂,而当他找到了希望——学游泳并获得了了残运会冠军时,可医生却说他不能在剧烈运动了!无助,徘徊,内心充满了悲伤,可刘伟却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学钢琴!用脚一次次弹出了用手弹出的音键,他不是用脚在顷尽热血,而是用灵魂!
刘伟有一颗那么炙热的心啊!用再多的水也无法浇灭那对生活与音乐的执着。我跟他比起来,为一点小事而哭泣、埋怨,从不用毅力战胜困难,只会躲在避风港,所有一切让别人扛,让别人挡……
现在想想,自己多么懦弱呀!不敢轻易尝试,对于挫折只会退缩,与乌龟有什么两样呢?看完颁奖典礼后,我内心激动已无法抚平,一个残疾人都可以做到执着,我为什么不可以呢?人长大了总要学会承担;翅膀硬了要学会闯荡;羽翼丰满了也要学会飞翔。
我不可以一直被爱包围下去了,万一哪一天,亲人朋友不在身边,我依靠谁?万一,我如鲁滨孙一样,流落到了不毛之地,怎样生存,呼喊谁“救命”呢?
我要坚强,拥有一颗炙热的心,抵挡挫折。即使用水来泼我炙热的心,也不怕!我要像刘伟一样,用坚强来诠释微笑;用炙热的心,挥洒热血!
刘伟确实令人感动,他不仅感动了我,也激励了我。
在朦胧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炙热的心,我不怕水,因为坚强……
读中国的读后感篇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读《红星照耀中国》在漫长的假期赋予我新的时代意义。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与书中的伟人为伴,我汲取到前行的力量;在安定中重温历史,我懂得了感激和珍惜。透过斯诺的文笔,红军彰显了如下三点伟大的人格魅力:
一、自律之美
吸在红伍中是禁止的,且吸香烟的战士很少。作者邀请战士们吸烟时,他们多数谢绝。有些战士喜欢玩一种叫做“识字牌”的游戏,帮助不识字的人学习基本汉字;此外,有些战士喜爱集体游戏,譬如唱歌;更多的红军战士学习军事战术和人体卫生等。这就是后方正规红军战士有组织的生活,并不十分刺激但却极其严格自律。有一幅漫画前些日子在网上流传,画面是一个女子躺在床上玩手机,形如抽的姿势。此画描述的情形不无道理,因为玩手机许多亲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疏远,因为玩手机沉迷于魔兽世界有些同学性情大变并荒废学业。只有像红军一样自律,心怀远大目标并持之以恒,我们才能离梦想更近!
二、爱民之美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一大批优秀领导人物为红军赢得民心赢得了天下。等领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亲力亲为,在各大战役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其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都以歌曲的形式成为我党我军爱民的见证。同时,红军在对敌人方式的和态度上,也体现出其爱民之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影响了东北军的全体官员,促成了张学良与红军的合作。正是这种兼容并包的同理心使得红军化敌为友,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如何缓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拥有一颗同理心,以爱为前提去化解矛盾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三、坚韧之美
“两军相争勇者胜”,强渡大渡河是最能体现红军坚韧的历史事件。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就是有名的铁索悬桥——泸定桥。仓皇的敌人把煤油倒在桥上烧了起来,这是多么骇人的高温!面对处于高温的铁索桥,脚下湍急的河流,敌军的密集轰炸,赤脚的红军没有丝毫胆怯,而是冒着敌军的炮火蜂拥爬上了铁索,扑灭了火焰并铺上新板。红军团结一致的坚韧在气场上压倒敌人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坚韧,为我们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和砥砺前行的丰厚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以红军精神为指引,我们才能明是非,知进退,才不会像乱港分子那样为美英所利用成为历史上的跳梁小丑。当年,红军苦中作乐,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今天,我们沐浴着时代的丽日和风,更该为了理想一往无前,成为“最坚韧的如初人”。为了新的征程,让我们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一起昂首出发!
读中国的读后感篇3
近日,读罢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了有关红军、红军领导人以及苏维埃共和国等的种种,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当属红军了。
首先是为人处世方面。在此,当以两个方面来叙述,一是红军整体对待人民的态度,二是红军领导员对待红军战士的态度。而不管哪个方面,都不可否认地体现出了红军的待人厚。
在红军对待人民的方面,从老百姓的反应中就可以得到结果。在此引用一段斯诺在书中所写的一个少年在谈论红军时所发表的意见:“我们以前有过闵妃的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我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你说这苦,但是······这就不算苦!”由此段就可以轻松地看出,红军的行为不仅使小孩认同,而且连小孩也自愿加入红军的行列!这就相当于说,红军得到了相当的认可!而人民对待白军方面的唾弃、叫苦不迭,就与他们对待红军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对比,这也就更加体现了红军的待民亲和。
红军领导员对待战士时平时是以平等著称,据斯诺介绍,红军指挥员不仅吃住与战士们混在一起,而且还经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并且,在打仗时,红军指导员区别于白军指导员的是,他们常常带上战士冲锋陷阵,而不是“运筹帷幄”。
其次是红军打仗时的英勇神武。书中所讲述的事例“大渡河英雄”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当面对空荡荡的铁索桥时,当面前是舔人的火舌时,红军战士都没有丝毫畏惧,冲了上去!且不说让读者自己想想一下,光是同他们的敌军相比,敌军就不知道逊色了多少倍!如此勇敢的战士,怎能不让人敬佩?
?红星照耀中国》,这是历史留下的深深的痕迹!是它,使我久久不能忘记那些红军战士!
读中国的读后感篇4
在这个难以预料的假期中,终于把《论中国》读完,从一个中国通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或者说我以往的认识仅是表面。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可以看到基辛格的身影,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我对中国带有深深的感情,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从我出生到现在,中国就是共产党执政,已把这个当成理所当然的事,也从历史书中获知这一过程的不容易,但是我总觉得有所缺失,不够具体,且带有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基辛格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读完整本书,对中国有了更加客观的了解。虽然很多资料并不能一一铭记,但这次阅读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有所收获。
读中国的读后感篇5
那是思想奋进的年代,那是暗流汹涌的年代。一个个思想上进的青年向我们走来,他们目光灼灼,脚步坚定的向前方走去,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心中的信念。
李大钊的《青春》一文阐释了“吾族之任务,不是讨论古老中国能残喘多久,而是创造一个青春中国。”。正是这样的理念感染了当时的青年豪俊,他们纷纷展开救国的行动:办女校的向警予走进深山一家一户劝说女孩子读书,她说:“多一个大山深处的学生,就多了一个革命的火种,这样的火种能够影响一大片人群。”;一张封存多年的照片,让我们认识这样一位27岁年轻的英雄,出身穷苦的王尽美用年轻的生命诠释“尽善尽美为革命”的誓言;公子少爷出身彭湃毅然脱下洋装,走向田间地头,在农民中烧毁自家的地契,地主强权在烈焰中化为灰烬,青春的中国在火光中冉冉升起;蔡和森的组织带领下,怀揣理想与信念的时代先驱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他们的生命终于监狱,终于刑场,但他们的誓言回荡在苍穹!他们的身影矗立在史册!
正是艰苦的环境和坚强的意志铸就了坚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不辜负历史的重托。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这些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改变了中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和精神风貌。我们坚信,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一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出更加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
我们坚定不移,我们奋勇向前,我们全力以赴,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重担挑在我们肩上,90后又怎样,说我们没有责任感又怎样?有时我们是有一点小叛逆,有时我们是有一点小娇气,但许多人不知道,那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害怕不是我们的个性,退缩不是我们的作风。
只要我们勇于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断的为此付出,敢于去挑战自己,不懈怠,不放弃,那就能达成理想。就像中国共产人一路走来,因为有理想,有信念,才有今天建党九十周年的成就,才有今天强盛繁荣的中国。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我们的理想是祖国明天的未来。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更好的明天。
读中国的读后感篇6
今年8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喷发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喷发,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药泉湖。五大连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疗眼科疾病的功能,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媲美。
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有72公顷,里面有很多文物。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再用了1000只骡马旱船拉运,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
它们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五大连池是大自然在独特的环境下造出来的,故宫是古人们用心血造出来的。我们现代人应该为大自然、为古人的丰功伟业鼓掌,一定要爱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要学习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坚持不懈,因为更大的奇迹正在等着咱们“零零后”去创造哦!
读中国的读后感篇7
想必人人都读过一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流传着,妇孺皆知。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
远古时代,人们了解的科学知识很少,有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如为什么有花开花落?为什么月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往西落?谁为什么江河湖海都向东流?于是,古代人民把自然力神话、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中国神话大多数以开天辟地,为民造福、除暴良安、追求光明等为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气概和坚韧的精神。这些故事代表了古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理解,充满了浪漫色彩,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原始人和现代人,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效果各异,可是他们所力图克服的身心诸层面的障碍都是近似的:渴望更健康长寿;渴望改造自然和控制环境;渴望把握自己的命运……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带有永恒的性质,因为人类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这就意味着,神话对人的灵魂提出的`这些尖锐、深刻的挑战,还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说往古的神话与现实的生活息息相通。
阅读神话,不仅可以了解过去,亦可鉴察当下,甚至可以沟通未来。我喜欢这本充满神奇绚烂的书!
读中国的读后感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