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物事迹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事迹材料是展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写事迹材料是为了向他人传递正能量,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创新人物事迹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创新人物事迹6篇

创新人物事迹篇1

今年29岁的揭花蓉是凤鸣镇龙洞村4组人,2008年在成都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那里打拼。几年后,她放弃城市打拼,决定返乡养殖蚯蚓。

说干就干。回到家乡的揭花蓉姐弟俩在父母的支持下,投入10多万元,承包了附近村民1公顷多土地,从成都引进优良蚯蚓品种,请朋友进行技术指导,在网上查阅相关知识。就这样,他们的蚯蚓养殖工作开始了。

揭花蓉在成都工作生活时,看到有人用牛粪养殖蚯蚓,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既消除了牛粪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改良土壤,还能增加收入。她觉得这既是商机,又是责任。

由于不断改进蚯蚓饲养方式,并吸取经验教训,揭花蓉姐弟的蚯蚓养殖已经卓有成效,每公顷收入22.5万元左右。从一开始的零散出售到现在的大批量销售,从内江本地一些渔具店到成都、自贡等地的定期销售,她的蚯蚓很多时候都是供不应求。两三年后,其蚯蚓地里的土壤也将作为天然有机肥进行出售,这样往复循环,效益将会大增。

她这种循环往复,变废为宝的商业模式在现代的社会中很受推崇,一方面整合了有效资源,不让有效资源无故流失,同时也能增加收益,一举多得,正是商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创新人物事迹篇2

家住江西省鄱阳县银宝湖乡大山村的操道元和何勇去年从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回乡养殖秦州鹅。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到一年时间,养殖的首批3万只秦州鹅销售一空,今年获利30万元左右。据了解,目前像操道元、何勇一样毕业后回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鄱阳县有1000多人。

近年来,鄱阳县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从多个方面给予扶持。例如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问题,鄱阳县各金融机构在上饶银监分局的指导下,坚持对有想法、有特长、有项目、有举措的回乡创业大学生,做到发现一个、扶持一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不久前,鄱阳县珠湖乡返乡创业大学生李翔,获得70万元政府贴息创业贷款。

创新人物事迹篇3

何光平,男,现年49岁,19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帅家沟村支部书记。

20xx年xx月从广东毅然回乡创业,正直村级换届选举,通过投票选举,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副重担,一个光荣而艰巨的担子压在他肩上,贫穷落后的山村,交通晴通雨不通,群众天晴几日无水喝的状况,不卫生整洁的村寨旯旯角落,矛盾重重,家乡贫穷的面貌,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要谁来带头让百姓致富,要谁来改变家乡面貌,我是党员,我有责任,我有义务,我下决心把一腔热血洒在家乡。"抓班子队伍建设,凝聚力量促发展

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这是他任党支部书记前的现状,上任后他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采取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充分体现村民自治和村民参与,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年前,他调查本村已有资源,通过优化管理和资源重组,将原有美国黑李项目从农户个体管理转化为村集体统一管理,通过这一措施,美国黑李得到了良好的管理,长势诱人,20xx年美国黑李产值达到20万元,金收入15万元。把村级班子建设成为一支为民办实事,威信度搞,群众爱戴的村级队伍。

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模式。

三年前,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帅家沟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富,先修路"何支书如是说。于是他带领村级班子成员、村民投入到入村公路的建设上。通过村民筹资外,他还拿出了在广东辛勤换来的积蓄2万余元修通了黄家山组的通组公路。20xx年通过多方努力,帅家沟村"一事一议"通村道路硬化项目启动,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积极投工投劳,使得项目提前顺利实施完工。今年,为了改善村民的饮水困难,他充分的利用县级驻帅家沟村这一资源,他多次到思南县发改局驻村干部对接水池建设项目,现村民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同时还争取到种植核桃xx0亩、冬桃250亩、柿子150亩的扶贫项目,在他的带领下,村级班子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8.6%以上,预计3年内将见经济效益。帅家沟村在他的带领下,不仅逐步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而且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走在全乡的最前列,为其他村的产业调整探索出一条道路,树立了榜样。

抓示范效应,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

何支书在发展村级经济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户对全新的生产模式顾虑重重,总怕发展不成功带来严重损失,这种顾虑思想严重的阻碍了村域经济发展,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思想,他亲自试验。20xx年他利用本村优越的草地资源,自己投入了15万元修建了全村的第一个养牛场,今年存栏37头,出栏16头,收入15万元。今年,与同村村民合资投入xx0万元建立养牛场,预计存栏xx0余头,年出栏40余头,同时种植柚子xx0亩,成型后年收入预计突破300万元以上。打消了村民顾虑,村民看到了发展专业化产业的优越性,纷纷加入养殖产业化,种植产业化队伍,村域经济发展势头一片良好。帅家沟村村民在何支书的带领下,团结力量,协同一心,建立起一个有威信,有作为,办实事的村级班子;通过有效利用本村资源和县乡驻村干部资源,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建立起具有规模的专业种植、养殖产业,带动全村人民一同奔向小康社会,20xx年帅家沟村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新人物事迹篇4

“我们合作社目前参与的村民中,有一半是贫困户。今年四五月卖出了18万多公斤木瓜,人均增加近6000元的纯收入。”近日,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情告诉记者。

两年前,90后大学毕业生韦情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返乡种植木瓜。对此,父母和乡亲都不理解。

“大学学过种植技术,有一点理论基础,毕业前又在市场上作了调查,觉得种植木瓜前景很好,而且它的周期短,200多天就可以出产品了,资金周转快。”通过自筹40余万元启动资金,韦情和同窗好友欧学昌从村里流转155亩土地,开始种植大白皮水果木瓜。

两个创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全用上了:采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花费十几万元建设了滴灌设施。2012年夏天,当地遭受了40多天的高温,滴雨未下。让村民们认为“花多余钱”的滴灌设施,保证了浇灌,木瓜获得了丰收。平时少有车辆的村子一下变得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大卡车进来装木瓜。

“没想到啊,90后种地居然这么有出息!”看到两个年轻人干得有模有样,村里的群众也起了种植的念头。今年初,经过村委牵线,韦情带领10名村民成立了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目前向合作社下单的有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大客户40多个,每个客户对木瓜的需求量一年都是50多万公斤。为此,韦情计划3年内把木瓜种植扩大到500亩,带动农户种植200亩,形成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

创新人物事迹篇5

于双立——从事电工工作15年,创新设计制作、研制了三角高空作业平台、电工巡检工具车等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使卖场灯具更换和检修巡查便捷化。2010年研制的消防喷淋头专用“堵漏钳”,能迅速将消防喷淋意外喷发堵住,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提出的“配电室变压器合理经济运行方法”,实现了商装照明和普通照明分时分段控制,年节约电量万余度。曾荣获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王存斌——从事复合材料胶接成型工作24年,在缩短型号研制周期、提高碳纤维原材料利用率、实现太阳翼基板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攻克高模量碳纤维缠绕成型操作中纤维起毛、断线和含胶量控制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并形成操作规程;解决了大型薄壁碳纤维管件成型和kelvar纤维绳绷弦操作难题;独创桁架结构装配胶接新技术,使得大型绷弦式刚性太阳翼基板各项性能满足大平台太阳翼技术要求,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乔文革——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6年,在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弹上产品“伺服机构”、“天馈系统”和地面设备“汇流环”、“随动机构”为代表的高精密结构件加工与总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精密微波器件装配及调试的生产工艺中,创新了某型号天线一体化装配方法,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创新二等奖。制作发明的专用抛光定位工装,较好地解决了和差器盖板平面抛光质量难题。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刘海花——从事餐厅服务员工作29年,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大堂经理,为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总结编写了《餐饮员工上岗技能知识培训教案》,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加强业务培训,先后培养了高级以上服务员50名、中级服务员500余名;完成各种大型宴会接待任务100余次,并多次参加企业委派的新店餐饮输出管理培训任务,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成本50余万元,多次被企业评为“先进个人”,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

创新人物事迹篇6

三台县灵兴镇丰收村二组的王慧玲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家人本来希望她留在城里找个轻闲工作,但她却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建起果园,种植柠檬。她深信,只要努力,在农村也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种柠檬好管理,不费工,结合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效益也很好。”近日,在王慧玲的果园,正在采摘柠檬的她对记者说。一个个柠檬像鹅蛋一样大,黄橙橙地挂满枝头,林下,一群土鸡正在争抢食物。

利用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王慧玲承包了村里的40亩山地,开办了种植、养殖场。通过对山林的改造和综合利用,在种植了30多亩核桃后,又试种了2亩柠檬。为了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发展林下经济,她又在林下养土鸡,实现了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林下养殖既能使家禽有了一个栖身之地,又能给果树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

王慧玲先后前往安岳等地考察取经,引进栽种了200株柠檬树。今年就是柠檬的丰收期,预计产量可达1.4万斤。“已经卖了一部分,收入5万多元了。柠檬挂果季节长,到春节还可以采摘,预计还可以收入2万多元。”她说,由于上大学时学的是农业,她把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柠檬生长的技术。

王慧玲在村里种植柠檬成功,经济效益见好,这些村民都看在眼里。“我们从来没种过柠檬,现在种出的柠檬在市场上好销。还是大学生有眼光、有知识哦!明年,我也要种2亩柠檬。”村民李桂华羡慕地算起账,“市场上柠檬一斤卖5元,一棵柠檬能产70—80斤,2亩柠檬有约200棵,收入可达7万多元,这个效益好高!”

创新人物事迹6篇相关文章:

中国先进人物事迹8篇

作文素材中国人物事迹5篇

感动人物事迹7篇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7篇

中国先进人物事迹优秀5篇

老模范人物事迹5篇

典型先进人物事迹7篇

子贡的人物事迹7篇

2024年感动人物事迹最新8篇

感动人物事迹精选8篇

创新人物事迹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