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知道成功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努力的成果,通过事迹,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道路,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时代楷模事迹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事迹篇1
他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35岁,他的事迹迅速传遍互联网,深深感动着全国人民。他就是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王红旭。
当看到有人落水,王红旭放下自己的孩子毫不犹豫冲过去,冲在“救命人梯”的最外延的是他,离落水儿童最近的是他,两个孩子得救了,而他却因体力不支被江水冲走,英勇牺牲,再也听不到3岁儿子的喊声了。
王红旭老师出身教育世家,一直以来秉承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家训师风。他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先锋模范。他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为我们教师队伍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学习王红旭老师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他为榜样,大力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在学生面前发挥好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社会积极奉献的栋梁之材。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期盼、新要求,也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广大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需要。我们不仅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立德树人,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宣传王红旭老师先进事迹。爱党爱国,坚定信念,王红旭老师用实际行动给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我们学习他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用模范行动践行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王红旭老师事迹的精神感召力,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时代楷模事迹篇2
2021年6月1日,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面对两名儿童(一人五岁,一人六岁)意外落水,重庆育才小学王红旭老师丢下自己3岁的孩子,奋不顾身跳进长江进行施救。很快水里的异常也引起路边群众的汪意,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帮忙救人。大家通过手牵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协助王红旭老师把两名儿童从水中救起,经检查,两名儿童生命都没有大碍,可是王红旭老师因为救起1名女童并将其递给共同施救的同伴,转身继续营救另1名被冲入江中的男童过程中,回游途中体力严重不支,瞬间被卷入江中,不幸罹难,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
王红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均为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心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喜爱。2012年以来带领校田径队取得优异成绩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王红旭老师一腔赤诚爱党爱教,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通过对王红旭老师先进事迹的学习,我被王红旭老师在危难时刻舍己救人、用生命托举生命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着。王红旭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英勇壮举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时代楷模事迹篇3
在云南,有这样一位农业专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浇幸福之花,用渊博学识尽兴党之责、务为民之实。这位专家,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显师者情怀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 “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
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乡独特的风土民情给这颗日后闪亮的学术明星打下了独特的烙印,历经时代纷纭变化造就了他一以贯之的自称“农民教授”。
从我们朱院士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独特品质和个性,做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霸气十足,不作出一番事业决不罢休,正因为这样,他坚守自己的领域,一头钻进自己的植病学,一干就是几十年,行程万里,走遍大半个云南省,深入田间地头,为了农业的发展,为了穷苦的中国农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朱院士励精图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这首先得有坚定的信念,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兼农业人口大国,然而现实不容忽视,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从大的范围来讲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农民兄弟总是难逃脱贫穷的境地,作为农民的儿子吗,这样的现实一直是他心头的一块病。其次是敢于突破勇攀科学高峰的那份执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深入农业一线,就不能和中国的农民心连心,情系情,把农民的事情当自己的事业来干,如今朱院士的事迹已经传遍云岭的大街小巷,当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烧过的知青们都成了当代中国的脊梁,教导指引中国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为云南省本地首位晋升为中国工程院农业领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励了云南农大的所有人,振奋了5000万云南同胞,为云南农业乃至整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样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潜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峰;不辞辛劳,敢于吃苦;不求名利,教书育人;不图享受,爱岗敬业。
时代楷模事迹篇4
坚韧执着励精图治。丈夫去世后,张桂梅只身去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并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为贫困的学生和简陋的学校出钱出力,又当老师又当母亲,不留余力的细心照顾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起居,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她励精图治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免费女子高中,她主动带头免费为学生们补课,因操劳过度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长期拖着病体就算腹部长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讲台上,只为孩子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她还义务担任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她十年如一日,从未退缩,从不言弃。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勤俭节约无私忘我。张桂梅在贫困山区任教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中。在学校里,学生没有钱吃饭,她拿自己的钱给学生;学生没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给学生;学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带学生看病并自己掏医药费。总之,只要学生们缺什么只要她有,她都能解决。在儿童之家,她义务成了众多孩子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昼夜的照顾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维持儿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并利用空余时间到处筹措资金。然而她不是万能的,她自己并不富裕,她只舍得吃馒头青菜面条,衣服也是好心人给的,她省下来的钱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业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时代楷模事迹篇5
2003年,万步炎研制的第一台深海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横空出世,不仅彻底打破了海底地质勘探钻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历史,更为创造和刷新世界钻探深度打下了基础,实现了中国在海底勘探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此后多年,万步炎和团队始终扎根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其研发的“海牛”系列深海钻机,为国家填补空白,刷新世界纪录,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众多开创性贡献。
多年来,记者一直关注万步炎和他的“海牛号”,每次采访,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精神深深折服。这一次,走进《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再次聆听万步炎三十余载逐梦深海的感人事迹,记者心头依然澎湃着钦佩与感动……
“我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说交个差就完了,最后是要解决国家的问题。”——万步炎
1998年,34岁的万步炎第一次登上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协助开展设备海试。整整一周,他吐得昏天黑地。但比晕船更难受的是,他看到船上小到塑料取样管,大到绞车,竟然都是“洋品牌”。中国大洋协会花重金从俄罗斯租了一台海底钻机,试验钻探了几个月,结果颗粒无收。
1999年,中国大洋协会面向全国招标研发海底钻机,当时在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的万步炎和他的团队如愿中标,他们发誓,一定要在5年之内造出中国的第一台深海钻机。
当时,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非常落后,连钻机最基本的动力系统设计都要从零开始。许多专家认为,能一步步跟着国外做出来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万步炎却提出,他要把陆地上用的液压动力系统搬进深海。
“要做就做最好的。”这是万步炎心中的中国方案。其实,在记者以前的采访中,万步炎也多次表示,只要努力干,我们并不差,不需要迷信外国的技术。
他自学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等知识,边学边干,试验、失败、再试验……2001年,万步炎领衔研发的第一台样机出炉。
样机上了科考船,但却下不了海。因为船是从俄罗斯买的,实际承载重量与说明书差了足足2.5吨。万步炎又花了2年时间,几乎是从头做了一个,让样机成功“瘦身”。
2003年夏天,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在海底下钻0.7米,打下第一个“中国孔”,取回了矿石样本,海试成功!
那一晚,很少喝酒的万步炎喝多了,醉得“豪情万丈”。
“别人做到了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别人还没有做到的,我们也可能先别人一步做出来。”——万步炎
从0.7米到2米、5米、20米、60米……13年间,万步炎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中国深海钻机的记录,而每一次记录都和国家战略需求息息相关。万步炎还给心爱的钻机取名“海牛”。
2015年,万步炎把目标瞄准了可燃冰的勘探。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3个国家的深海钻机能够完成可燃冰的勘探,可就是他们的技术,也无法做到全程保压取芯。
要做就做颠覆性的设备,做一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能够实现海底工程地质勘探、全程保压取芯的钻机系统!万步炎发起了新一轮冲击。
钻机有上万个零部件,关联的部件上百个,万步炎对每一个零部件的要求是:必须分毫不差。他带着团队用了4年时间,尝试了上百种方法,试验过26种材质,终于把“海牛Ⅰ号”升级成了“海牛Ⅱ号”。
在实验室的试验已经上万次,但海试并不一帆风顺。因为关键机器配套收放绞车减速箱箱体破裂成碎片,导致钻机悬吊在1000米水下,上不来也下不去。
绞车是从丹麦进口的,他们紧急向丹麦厂家求助,答复是爱莫能助;联系国内代理商上船修复,称无能为力。
如果绞车修复不了,“海牛Ⅱ号”只能葬身海底。团队一片愁云惨雾,万步炎却镇定自若。他带领团队尝试各种办法,最后决定构建一个液压系统替代原有电动系统损坏部件的工作。经过近30个小时奋战,在台风来袭前两小时,他们成功地将钻机救上船,踏上归程。
这个故事记者以前也听团队很多人讲述过,再次聆听,依然感觉惊心动魄,并再次被万步炎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精神折服!
2021年4月7日,万步炎带着“海牛Ⅱ号”再次向2000米的深海发起挑战。231米!这一次,“海牛Ⅱ号”不仅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还保压取到了可燃冰,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深大于100米、具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从此,我国走在了深海勘探领域的世界前列。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刻,万步炎任幸福的泪水在脸上流淌。
“我不认为我比他们差,甚至我感觉可能比他们还优秀一点。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大要靠我们自己。”——万步炎
时代楷模事迹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