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使我们能够将阅读的启发转化为生活的动力,读后感的撰写促进了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情感理解与共鸣,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夜莺与玫瑰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篇1
?夜莺与玫瑰》文短,好读,引人发醒。单从爱情方面说,学生、女孩、夜莺,三个角色三个切入点,三种爱情观。夜莺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它为了它所信仰的爱情不惜牺牲生命,而且男学生并不是夜莺心中所爱,夜莺只是因为相信男学生是个有情人,就甘愿献出生命。
夜莺是执着的,也是理想主义的,以生命换取一朵被人取之悦人的红玫瑰。有人说夜莺的牺牲不值得,但换个思路去想,夜莺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仰献身,莫不是一种荣耀或者归宿。它死后,躺在乱草丛中,尖刺尚在,这莫不是一种陈述:心之所念,无关外物。
就像男学生那么轻易的就把玫瑰扔在了街心,任由这珍贵的玫瑰被车轮碾压。孰不知,夜莺之信仰,本就与你无关!就像男学生当初评价夜莺是无感情的,像艺术毫无意义,一点不实用。其实,夜莺之感情厚重丰沛,并不以让谁理解为念。所以,夜莺的牺牲,不与谁有关。
再说说女郎——女孩子,最该学会的是果断的`拒绝。男学生以自己得到了红玫瑰为有理,说女孩子答应过他,有红玫瑰可以跳舞。从夜莺找红玫瑰的过程可知,当时当地,没有红玫瑰,女孩子以为出个难题便叫做拒绝,这是不体面的,也是不礼貌的,更是一种愚弄与戏耍。
所以,女孩子该庆幸,男学生能够轻易的放弃,毕竟一直以来,情感问题最容易导致伤害与暴力。《夜莺与玫瑰》最珍贵之处,我认为便在于此——我们可以不追求夜莺那样的理想主义的爱情观,但必须要懂得果断拒绝,不以任何条件做任何迂回。
?夜莺与玫瑰》里男学生并非真爱女郎,女郎更不是真要与男学生跳舞。男孩表面上鄙视表面功夫,但他其实也并不追求内里,也只做表面功夫。女孩变相拒绝男孩,但却留有余地。这两个人,都是自私的,也是浮躁的,更是不诚恳的。《夜莺与红玫瑰》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取悦,更不是牺牲与想当然。
问世间,情为何物?大约爱情对人而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因为得到了,便心有玫瑰;未得到的,便常常要推倒重来或委曲求全。但如以《夜莺与玫瑰》为鉴,至少该明白——清醒——该算是爱情重要一课。夜莺之想当然,男学生之表面功夫,女郎之虚荣随便,若说个共同点,我想大约是均无清醒之意。
爱情,越是用心,越该清醒,清醒的珍惜,珍惜到可以装糊涂,糊涂到微微一笑胜过天堂。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篇2
?夜莺与玫瑰》讲述的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年轻人非常想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跳舞,而她曾经答应过,只要他送她一朵红蔷薇,她就会同他跳舞。于是年轻人四处寻找。可是找遍了整个花园也没找到一朵,他心碎地哭了。夜莺知道了学生的烦恼,决心帮助学生。她用自己的胸脯抵着蔷薇刺,在月光下唱歌。蔷薇刺着她的心,她的歌声越来越高昂,最后蔷薇被她的血染红,而夜莺也死在高高的青草丛中。当年轻人发现那朵由夜莺心血染红的蔷薇,便拿着它送给他心爱的人。可是她却不再欣赏。而是更愿意跟送她珠宝的上校好。年轻人由失望、痛苦至愤怒,将蔷薇丢进了路沟,一个车轮碾过了美丽的花......学生不再相信爱情。
一个残酷的童话,由洁净清新的语言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的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以及由思考带来的淡淡的忧伤。“我到底找到一个忠诚的情人,每夜我都在歌唱忠贞的爱情,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忠诚的情人。每夜我对星星讲述忠贞的爱情故事——现在我终于看到了一个忠诚的情人!”“我只求你做一件事,就是要你做一个忠诚的情人。”夜莺把胸脯抵在蔷薇树的一根刺上为树唱一夜的歌,这根刺将刺穿她的心,她生命的血也一定要流进树的身体变成树的血。这样痛苦的牺牲,换来一朵比鲜血还要红的蔷薇,可是她却义无反顾地靠了上去。只因为她相信爱情比生命更可贵,比博学更聪明,比权利更强大。所以她无悔。
可是,那朵蔷薇最终的结局,却是少女的一句“它和我的衣服不相配,上校已经送给我很多漂亮珠宝,我要去和他跳舞,谁都知道,宝石比花更值钱”。于是它被扔到了路沟,被车轮碾过。
整个故事里,相信爱情的也许自始至终都只有夜莺一个。她坚信,最可贵的爱情是忠诚的。她之所以愿意为了帮助年轻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是因为她希望且相信年轻人对爱情忠诚。“不管哲学是怎样的聪明,爱情却比她更聪明,不管权力怎样的伟大,爱情却比它更伟大”。正因为这时间忠诚的爱情太可贵了,夜莺才愿意献出她的生命换来一份忠诚的爱情。就这样,她的生命就这样被年轻人的轻浮浪费了。这似乎在这个故事中是必然的。因为人类并不把爱情当一回事,而是更在乎实际。而爱情,被他们看成是“无聊的事情”。而正是因为这样结局的必然性,才更显得可悲。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在实际利益前,更显得如此渺校甚至人们内心深处本来存有的一丝春节也在现实的压迫下被消磨殆荆
这个忧伤的故事,是为了唤醒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个残酷的故事,是为了向人们揭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出利益的关系的冰冷无情;这个美丽的故事,是为了歌颂为了心中的信仰而甘愿付出一切包括生命的无私精神。这样一个童话,用两个极端拼出和谐的完美,给人震撼,引人深思。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夜莺与玫瑰》,从中,我学到了深刻的道理,懂得了许许多多的美德。
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心地善良的夜鹰看见一个学生正在哭泣。原来,王宫要举行一个盛大的晚会,学生的恋人要求学生送给他一朵红玫瑰,才答应和他一起跳舞。可是,现在已经晚秋时节了,哪里还有红玫瑰呢?夜莺看到学生如此伤心,便不顾一切的去帮助他。
夜莺用自己的鲜血创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第二天一大早,学生发现了散发着香气的玫瑰,却没有看到玫瑰树下冻僵的夜莺的尸体。当她送给那位公主时,却发现公主已经爱上了另一位富有的人。他一气之下把玫瑰丢在路边,任人践踏。她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这是扔掉了一个小生命啊!
这虽然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但是却给予我深深的启发……
文中那个学生,正是代表了一些忘恩负义的人,他非常的自私,只知顾到自己的利益,却看不见别人的付出。这种人,既是善良的人帮助了他,他也会置之不理,抛之脑后,这种人,能接受别人的帮助吗?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有这样的人的。比如,在大街上,有些人吃完食物,就随手往地上一扔,他们只是觉得有这一时的痛快,却不管不顾环卫工人的辛劳。环卫工人在冬天寒冷的时候,为人们工作着;在夏天酷热的时候,还是在勤勤恳恳的扫地。他们长年下去,累弯了腰,却不叫一声苦一声累,而这些人,不就是为他们增添更多的负担吗?
另外,还有一些相反的例子。在秋天来临时,金色的果田里,农民伯伯辛勤的弯着腰,老坐着,为的就是让人们吃上可口的果实……我们不要学习那个学生。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篇4
最近重新读了一遍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第一次读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其实并没有读得很明白,只是单纯的觉得句子很优美,还有一点点哀伤。但现在再读,已是不一样的心境。
?夜莺与玫瑰》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青年学生爱上了教授的女儿,他为了讨得教授的女儿的欢心,想要为他采一朵红色的玫瑰,可是花园里面并没有红色的玫瑰。住在橡树上的夜莺听见了,想要帮助青年学生,于是它按照玫瑰书的要求在它的胸口插一根尖刺,为玫瑰花整夜的歌唱,用它生命的血液流进玫瑰花树的心房,这样干枯的玫瑰花树才能开出一朵美丽的红玫瑰。
青年学生如愿得到了美丽的红玫瑰,将它献给教授的女儿。可是教授的女儿根本看不起这红玫瑰,她更爱珠宝。青年学生由此感到懊恼,认为这就是爱情的`真相,于是他将红玫瑰扔掉了。并且自语道爱情是多么无聊啊,远不如伦理学实用。
青年学生就这样随意将玫瑰花丢在尘土里,它全然不知这是小夜莺用生命为他换来的。小夜莺用生命为青年学生换来了红玫瑰,她只期望青年学生能做一个忠贞的情人。因为小夜莺相信爱情,它认为哲理虽然充满智慧,但爱却比哲理更加智慧。权利力虽然雄伟,但是爱比它更加雄伟。小夜莺认为爱胜于一切,可是青年学生却轻易将它放弃。这何尝不是一个爱情悲剧。你用真心对待他人,而他人却不把你的真心当回事。
再思考当下社会,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相信爱情尊重爱情?人们只关心权利,地位和金钱,爱情与这些相比较起来一文不值。有多少信仰爱情的人却被一些不把爱情当回事的人戏弄伤害,最后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记得王尔德曾经说: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了不想要的。面对爱情,我们既不能像青年学生和教授女儿那般当做儿戏,也不能像小夜莺那般为不值得的人痴狂甚至为之付出生命。爱情需要人们的尊重,只有人人都尊重爱情,相信爱情,真正爱情才会降临,才会给予人们幸福与期待。
爱情是美好的,容不得一点丑恶;爱情是干净的,容不得一点肮脏;爱情是神圣的,容不得一点亵渎。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篇5
一、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玫瑰)
这是一句经典不朽的英国警句——虎与玫瑰,就如人性的两面,就如残酷的现实与理想的乌托邦。猛虎细嗅玫瑰,就像生命中有书香陪伴,哪怕坎坷流离,荆棘满路,都会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妙的和谐、温暖。
不是吗?
二、
幼时,我在书香门第出身的爷爷的熏陶下,在各种书籍的墨香和古典音乐的音符中,孕育了一种对书难舍的情怀。我生性多动,若不是童年有书陪伴,我一定会成为一个顽童吧。
我第一次读的是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此后,我与书籍难割难舍。仍记得儿时的暑假,我和几位年长的朋友每日必顶着酷暑,一路小跑说说笑笑地到书店去,只为读几本冒险小说或者唐诗宋词亦或是各种故事书。在书店的空调下,读书是惬意的,常常是独倚一角,等心满意足地合上书,天色都渐黑了……
我难忘那双遗落在高力士手中的傲慢的靴子,难忘那提比天还大的小酒壶——酒入豪肠,七分酿成剑气,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那冠盖满途车骑的喧嚣,可曾及你在我心中的仙风逸骨,飞扬跋扈?
亦难忘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的宏愿,和那经受千年风霜的草堂以及冰冷的躯体在风雨中微颤,那一颗炽热的心系天下的心,你可知也曾跳动在我的胸膛!
……
我在书海中寻觅,那灿烂的历史,璀璨的艺术,智慧的理学,美妙的诗歌……书就像甘霖,我在其中沐浴,我的心变得理智,变得真知灼见,变得开朗。
三、
过去的学习我不会忘记,学习的快乐和知识会带给我一生的精神支持,哪怕我跌倒在人生的路上,我也不会后悔曾苦苦在书海中寻觅。因为读书能给我一个完整的人格,给我犀利的眼睛。
有人见如今社会有成功者目不识丁,就大发“读书无用论”。可这些人成功后愿意花大笔的钱去学习,甚至也有很多“暴发户”不惜重金购买各种珍贵书籍珍藏家中并示于宾客,哪怕他们从来没看过书。知识就像一套漂亮的时装,需要付出很多代价才能穿上,有人付出青春心血,有人付出金钱,可从未有人不愿为知识付出代价。
人生是真实残酷的,可知识永远能给心灵一个真挚的吻。愿玫瑰能在猛虎面前,给猛虎温柔一吻。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篇6
一直很喜欢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尤其喜欢他的《夜莺与玫瑰》这一篇。
作品主要说的是一个年轻学生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为了博得女孩的欢心,他需要送她一朵玫瑰。然而现在是寒冷的冬天,根本就找不到红玫瑰。所以他很伤心,便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路边所有的行人都笑他傻,只有一只善良的夜莺被他的爱情打动,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并决定亲自去找到一朵红玫瑰来帮助学生实现他的爱情梦想。夜莺伸开自己棕色的翅膀,朝空中飞去,她一遍遍地向玫瑰树请求,希望能够得到一朵红玫瑰,然而一遍遍地失望。最后经黄玫瑰树的指点,夜莺在学生的窗下找到了一颗红玫瑰树。可是树儿却拒绝了夜莺并告诉她:“虽然我的玫瑰是红色的,但是冬天已经冻僵了我的血管,霜雪已经摧残了我的花蕾,风暴已经吹折了我的枝叶,今年我不会再有玫瑰花了。但是,你可以借助月光用音乐来造出它,并且要用你胸中的鲜血来染红它。你一定要用你的胸膛顶住我的一根刺来唱歌。你要为我唱上整整一夜,那根刺一定要穿透你的胸膛,你的鲜血一定要流进我的血管,变成我的血,才可以有玫瑰花。"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小夜莺毅然同意了玫瑰树的要求,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当年轻学生带着玫瑰花去表白却遭到女孩的拒绝时,这朵珍贵的红玫瑰在那一刻变得黯然失色,毫无价值。
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对夜莺来说,她用生命换来的爱情理想被人践踏;对年轻学生而言,他付出了真心,却依然打动不了心爱的女孩。记得王尔德曾经说: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了不想要的。这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却透露着王尔德对美的无限追求,不是不甘满足,而是在他的世界观里,美是不可占据的。
?夜莺与玫瑰》这是一篇对爱情的嘲讽之作,也是一篇对唯美主义爱情的追求之作。通读全篇,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对这个童话故事的看法。
(1)意象美
作者对《夜莺与玫瑰》这篇童话故事在象征意象的选择上可谓良苦用心。一个是会唱歌的夜莺,一个是代表爱情的玫瑰。
且不说故事的悲壮和凄美,单看意象,就已经令我们心驰神往。再看夜莺为浇灌玫瑰,将刺深深刺进自己的心脏,玫瑰感恩,开出如血般艳丽的花朵。这两个意象所呈现的美是让人心痛,虽然我们不能亲身体会他们的痛,但是毅然被他们深深打动。
(2)意境美
意境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折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夜莺与玫瑰》这篇作品里,白色的玫瑰像大海的浪花;黄色的玫瑰如美人鱼的金发;红色玫瑰则像鸽子的脚。这一连串不同颜色的玫瑰与自然世界的现象和生物联结并形成对照,使作品中形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图景,这就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意境。而一个好的意境就像指路明灯,带着我们穿梭于作品这一座神奇的迷宫,而不至于让我们迷失探索的方向。
(3)心灵美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才是永恒不变的美。如果心灵不美,那么再华丽的外表也不能掩盖住龌龊的灵魂。《夜莺与玫瑰》的主角是“夜莺”,她生性善良,为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宁可叫一根利刺刺破自己的身体,依然不改初衷。即使喉咙被划破,鲜血直流,毅然高声唱着生命的赞歌。
(4)悲剧美
从《夜莺与玫瑰》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夜莺的牺牲,并不能换来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情本身就是悲剧的种子,就像玫瑰花所说“冬天冻僵了我的叶子,严霜摧残了我的花苞,风雪吹折了我的枝干,今年我不会再有玫瑰花了”。又如年轻学生心心念念想着心爱的女孩,因为女孩的一句话就想尽办法去做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得到夜莺的帮助,找到红玫瑰却最终还是遭到了女孩的拒绝。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悲剧的种子早就已经深深埋下,不管玫瑰花怎么生根发芽,不管学生如何努力付出,它依旧逃不开命运的现实。
这是我对《夜莺与玫瑰》这部作品的一些比较浅显的看法。然而,每次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我总有一种被重新洗礼的感觉。我喜欢“夜莺”这个形象,她善良而富有同情心,虽然最终爱情的理想破灭,但是她却依然唱响这凄美的爱情赞歌。她就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转瞬即逝,却留下一连串的痕迹,证明自己切身的存在;她就像绚烂一时的烟火,在燃尽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奋力灿烂。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篇7
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是我在一篇故事中看到的。让我来为你这个悲惨绚丽的故事。
其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学生在大橡树下徘徊,痛苦地自言自语,说他多么需要一朵红玫瑰花,才能与他心爱的姑娘——教授的女儿跳舞。可是在寒冷的冬天,他是无法找到这样一朵红玫瑰的,因此也就无法满足姑娘的要求和自己的愿望。正当他在绝望之际,树上的夜莺听到了他的哭诉,以为这个青年是一个真正的恋人,真正懂得爱情,因此决定帮助青年。夜莺千辛万苦去找玫瑰树借红玫瑰,可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碰到的是白玫瑰树和黄玫瑰树,第三次才找到学生窗外的红玫瑰树,可是红玫瑰树告诉它,冬天已冻僵了它的血管,霜雪已摧残了它的花蕾,如果想要一朵红玫瑰花,需要整夜地歌唱来造出,并用它胸中的鲜血来染红,即用死亡来换一朵玫瑰。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可是夜莺认为爱情胜过生命,“爱情真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它比绿宝石更珍贵,比猫眼石更稀奇。用珍珠和石榴都换不来,是市场上买不到的,是从商人那儿购不来的,更无法用黄金来称出它的重量。”因此它毅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整整一夜,它唱个不停,并用胸膛顶住花刺,一点点儿刺进心脏,用自己的鲜血成就了一朵象征真爱的玫瑰,而它却躺在草丛中死去了,心口还扎着那根刺。 青年学生早晨起来,发现了这朵红玫瑰,马上摘下它跑去见教授的女儿,根本没去想玫瑰花的来历。可是那女孩却拒绝了他,说玫瑰花与她的衣服不配,而且宫廷大臣的儿子已送她珍贵的珠宝,人人知道珠宝比花更值钱。青年非常气愤,顺手把玫瑰花扔到大街上,玫瑰落入阴沟里,一辆马车从它身上碾了过去。他一边说着爱情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一边回到自己的屋里,拿起满是灰尘的书,读了起来。 这个故事篇幅不长,内容也浅显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从《夜莺与玫瑰》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夜莺的牺牲,并不能换来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情本身就是悲剧的种子,就像玫瑰花所说:“冬天冻僵了我的叶子,严霜摧残了我的花苞,风雪吹折了我的枝干,今年我不会再有玫瑰花了”。
又如年轻学生心心念念想着心爱的女孩,因为女孩的一句话就想尽办法去做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得到夜莺的帮助,找到红玫瑰却最终还是遭到了女孩的拒绝。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悲剧的种子早就已经深深埋下,不管玫瑰花怎么生根发芽,不管学生如何努力付出,它依旧逃不开命运的现实。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篇8
“给我一朵红玫瑰吧,我会给你唱最动听的歌。”
1888年5月,王尔德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的问世,他一举成名。他在此书也留下一生中最著名的两个童话作品是《快乐王子》和《自私的巨人》。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夜莺与玫瑰》。
?夜莺与玫瑰》承袭了童话简单明朗的故事线,善良的夜莺为了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学生追求爱情,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青年人换取一朵严冬中的红玫瑰。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最绝妙之处在于它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局——教授的女儿嫌学生太穷而拒绝了他用来求爱的玫瑰。于是在愤怒之下,夜莺苦心孤诣换来的红玫瑰被青年学生随手一扔,掉在街边的明沟里,又被车轮碾过。
王尔德把对唯美主义的'追求、19世纪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市侩哲学等社会现象的批判都诙谐地贯穿于童话之中。
文中的夜莺是王尔德理想的化身,王尔德借夜莺之口抒写自己对爱情的尊崇:
“用死亡来换一朵红玫瑰,是很高昂的代价……我所要求的所有回报,只是你要做一个忠诚的情人。”
临走前,夜莺最后一次在青年人的窗下喃喃自语。
她(夜莺)越飞越远,飞越了三棵玫瑰树,不厌其烦道:“给我一朵红玫瑰吧,我会给你唱最动听的歌。”
依托青年学生之口反讽现实生活中虚伪无知的“知识分子”:“事实上,她和所有艺术家一样:只有风格,没有感情。她不会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
对方对夜莺的无私付出浑然不知,牺牲前(夜莺)她的深情告别,他只觉得吵闹。
其实他谁都不懂谁也不爱,他只信哲学书上写的那些言之凿凿。
我总不大愿意把夜莺的故事称之为“夜莺的悲剧”,纵使夜莺为实现他人的爱情而牺牲自我的行为纯粹得偏执,让我暗自微微一惊。在这种甚至可以称得上“极端”的信仰之下,有一种隐约的宿命感悄然无声爬上我的心头,紧紧缠绕。
值得么?我反复扪心叩问。
然而我却忽略了一点:对理想和爱的追求原本就是不问前程。
皎月之下,夜莺的歌声和那朵用她心头血喂养出来的玫瑰一样打动人。“红玫瑰听到了歌声,狂喜得浑身颤抖,在早晨寒冷的空气中打开了花瓣”。一时间时序骤停,万物逆生,一朵绯红的玫瑰终得以在严冬绽放。
用生命换来的理想之花,是那样令人惊艳赞叹。
“生命对所有人都很宝贵,可是爱情却比生命更珍贵,而且一只鸟的心又怎么能和一个人的心相比呢?”
段子手鼻祖王尔德借夜莺之口道出了一切,最后仍不忘补上一刀。
在夜莺心里,人类是灵长类动物之首,他们拥有比其它生物更加高级丰沛的智慧和情感,没有哪种生物能比人类更懂得神圣伟大的爱情了。然而现实中青年和教授女儿的“爱情”,充斥着不言而喻的戏剧性讽刺。
万物有灵,“人是万物的尺度”已经被重新推翻,弱小的夜莺也可以拥有远超于人的品质。我想夜莺对青年学生是有爱的,有朦胧的爱情,但更有远比爱情更加宽广无私的大爱。
夜莺啊夜莺,你终究还是太单纯善良了。要知道,所有爱都是纯粹的,但人不是。不同的是,相比于《快乐王子》和《自私的巨人》的结局,主角是在死亡的同时获得上帝仁慈的关爱和救赎。《夜莺与玫瑰》一笔带过主角夜莺已死的事实,除了知情的橡树之外,她死得悄无声息、无人问津,连上帝都不曾在她死后过问。
上帝为何最后没有出现?因为放眼整个世界,夜莺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这就是夜莺与(王尔德的)其他童话角色最特别的不同之处,也是我偏爱她的原因——夜莺不需要上帝。她已然凭借自己实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追求——她根本无须上帝的额外救赎,她就是自己的上帝。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