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小伙伴们对名著知识的分析,读书的意义就是要将原作的深层内在弄清楚,一篇读后感是在读完书的基础上写成的,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精诚大医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精诚大医读后感篇1
从医已经十五年了,对于我的职业也有了很深的理解。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健康神圣的捍卫者。今年卫生局要求卫生系统职工学习《大医精诚》,发现落在医生身上的关键词就是责任。《大医精诚》其实不是书名,而是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作者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而《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为此,该书一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一是细心:《大医精诚》中有这么一句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意思是说:“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放到当今医学就是说不能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做全面细致必要的检查。这就是为什么诊断学要我们深刻的认识每项检查的临床意义的原因。医疗活动也应该属于服务性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患者关心、细心,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孙先生提到“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就是说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二是专心:除了行医细心以外,还要有扎实深厚的医学知识基础。文中提到“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就是说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三是静心:有人说学医苦学医累,甚至有某些医生说学医要辛苦一辈子,我觉得他们说得是很实在的话。但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还不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卫生事业而献身。现在越是勤勤恳恳地学习,是为了行医时能更好的为人们治疗疾病,减轻身体上的痛苦。所以孙先生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与“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从而我们知道行医就更修道一样,要“六根清净”。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医的缘故。
四是仁心:医者仁心,在我国古代,医术又称作仁术。孙先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也就是教育我们行医要一视同仁,不可此重彼薄。细心、专心、静心、仁心----这四种行医的高尚品质正式我们要学习和达到的。作为医务工作者来说,要把大医精诚的实质深刻领会并体现在我们的整个行医过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努力解决好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我县的卫生事业尽自己的努力。
精诚大医读后感篇2
?大医精诚》一书,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医者“侠之大者,义之大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从济世救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扁鹊;遍尝百草,着书济世,甘冒风险献身中国医学的李时珍;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毕生只为中医事业的孔伯华;到献身中国医学事业的外籍医生白求恩;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倾心于中国卫生事业的马海德。平凡岗位超常奉献的李琦……他们以青春、热血向我们诉说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言:奉献的天空最美丽!
要奉献,首先要有基础,一个基础扎实、业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医学知识,多吸取教训与经验,在前人的求医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无私的奉献更需要我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献身精神。只有思想高洁的人,全心为民的人,才能是无私奉献的人!
作为新一代公共卫生事业工作人员的我们,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我们面对的是无数来势汹汹的疾病、瘟疫的肆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进行预警,要有严密的思路进行对症施治,要有舍身为民的精神进行抢险。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一滴的吸取知识、经验,以求在疾病来犯时争分夺秒,抢先将其拒之门外。同时,要发扬医者救死扶伤,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无愧于“人民卫士”的光荣称号!
无私的奉献青春、血汗,我们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以毛主席的话作为结尾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无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无私奉献!
精诚大医读后感篇3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着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精诚大医读后感篇4
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精诚大医读后感篇5
风华正茂的岁月里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生命之花的绽放而孜孜不倦,霓虹繁华的世界中我们依然心境平和地安坐桌前只为探寻那神圣生命的奥秘!当岁月渐渐磨平年轻的棱角时会不会也麻木了我们悸动而敏感的心灵?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迷茫于生存本身而为生活所累时,是否会忘记自己满腔热血时对万物苍生许下的承诺?遥望千年之前,苍生大医孙思邈正用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凝望生命,正用一双悲悯众生的手医治百病。他将一种“大医”的智慧传之后人——那是洞穿人性之后对生命的了然和珍惜,是亲身经历人间疾苦后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是深入普遍的生命从而能够跳脱出自己的生活舞台之后的无私和忘我。大医谓精诚,“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医德纵然也成为一句空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医生必须精进医术、仔细诊断,才能正确得知病情,准确用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分秒中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除了细心行医以外,医生还要有扎实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我们尚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只有勤恳奋斗、持之以恒,才能为以后的.行医打下坚实基础,而在临床工作时,更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医学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领悟,即使能领悟所有,也有更多未知的医学原理等待去探究,只有让年轻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才能真正步入医学的圣殿。我们这些医学生所谓的闻鸡起舞,所谓的低调拼搏,失去与拥有,放弃与争取,既格格不入,又息息相关,甚至互相转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躯体与灵魂的考验,我们才能在疾病面前镇静自若,才有可能在死亡面前重获生命的权利!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
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我不禁感叹:这些话里蕴藏着怎样的博爱和对苍生的怜悯。作为医者,他看透人生百态;作为茫茫众生中的一员,他和所有生命个体一样历尽沧桑。他看着眼前的生命,滤过表面一切浮华,用心体会患者的痛苦,关注生命本身,也只关注生命本身,还原生命的本色。
他将“诚”字发挥到极致,“至诚者”又怎会盲目行医,将生命弃若尘土?我相信,在任意领域求精至精之人必对人世间有一种公开或隐密的热爱。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这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大众信任的危机,白衣天使的形象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贬低,而“医生”这个词曾经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安慰正慢慢地被人淡忘,整个医疗行业也被重重地笼罩上委屈、迷惑、无奈,有些医生因此丧失了自我。人的确有贵贱,贫富,老幼,美丑,可是,谁可以轻视这些人的生命以及生命之后的故事?医生的使命不就是为了使这些生命永远充满活力,张开双手拥抱明天吗?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医生仅仅是为了病人没有医疗费而放弃对他的治疗,难道他们就听不见那些对生命的热情的召唤吗?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医生必须收红包才能认真的为患者服务,难道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用金钱才能衡量吗?就连有些医学生,只知道考取高分数而不知道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没有“见彼苦恼,苦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何其可悲!然而幸运的是,更多的医生还是在坚持着默默地工作、不懈地奋斗,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奋斗的方向一直都是幸福感和意义感!
立志成为医者的人大多心怀善意,温柔敏感,对人世间的疾苦有一种特有的感知力,只不过这种感知力过于平淡以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渐行渐远……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履行“救死扶伤”的诺言!即使当我们慢慢的融入世俗,踏着红尘的脚步前行,伴随我们的仍旧是生命至上的信念,心中充盈的仍旧是博爱众生的仁慈……
精诚大医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科技展读后感5篇
★ 我走过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