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指读过一篇文字后内心的感受,通过写读后感可以使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离骚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离骚的读后感篇1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对离骚的读后感篇2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对离骚的读后感篇3
汨罗江畔,滚滚江流,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他,愁眉紧锁地徜徉在江边,秦国攻破楚国,国家即将覆亡,此时的屈原悲愤忧郁,有再大的理想,有再远的抱负,此时也只能化为乌有。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决然地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人生。清风拂过汨罗江边,留下了屈原的壮志和不朽的诗篇-《离骚》。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解释的离别忧愁之说,他说:‘离,别也、骚,愁也。”从题目的角度看,诗词中定会饱含诗人的忧与愁。在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楚怀王未能抛弃秽浊的行为,国家处在危急时刻,屈原为了拯救危难之国写下此诗。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写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当我初次品读这首词时,我有着一个疑问,难道诗人写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有高贵的出身吗?仔细品读,仔细思考,从诗人的言语中流露出诗人无比的庄重自爱,正是这些才赋予诗人美好的品质,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也是诗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香花香草”、“扈江离”“佩秋兰”这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充分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之情。透过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画面:诗人热爱着生活,珍惜着时间,因为他担心时间的流逝,所以朝夕必争。早上采山岗上的木兰花,晚上摘小舟边的宿莽。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报效自己伟大的祖国。
诗人希望楚国能像骑上骏马一样,在正确的大道上奋力奔驰,自己则愿意奉献出一切在前面带路。诗人这样的理想一定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建国六十周年,回忆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又应如何为自己祖国做出什么了?屈原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时刻为祖国着想,维护祖国利益,像我们中学生尤其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的一颗常青树。
对离骚的读后感篇4
?离骚》,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离骚的读后感篇5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对离骚的读后感篇6
屈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还开创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楚辞文学,他这样的文学造诣和斐然文采让人由衷佩服。
屈原也是一个洁身自好、坚守正道、主张变革、举贤纳谏、惩恶扬善、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他不善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和阿谀奉承,所以他一直壮志难酬、幽怨愁思、郁郁不得志。与此同时,因为与小人背道而驰、意见相左,屈原也一直受到了很多顽固派和邪恶家的排挤、诬陷、打压和欺辱,真真是郁闷、愤懑到了极点。
屈原更是一个爱国爱民、心怀天下的伟大英雄,他在汨罗江的决绝一跳成为了人们永久的悲痛,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也成为了人们纪念他、歌颂他、缅怀他的传统节日。
?离骚》是屈原发自内心的倾泄和控诉,他用这首激情昂扬的诗歌表明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向和精神,以此来告诫自己、也警戒世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天下为公的君子。
“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心中的忧患,所以他一直宣扬自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也一直想把民间的真实情况反映到朝堂之上去,奈何奸人阻碍,他的谏言得不到善用不说,还落得一个“众女妒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下场,这让他不得不感慨小人投机取巧、一反常规、扭曲事实、残害忠良、肆意妄为、苟且偷生的做派,也不得不控诉指责君王荒淫无度、治理无方的可恨行径。
对于自己因辅佐楚王改革弊政而受谗被疏远的遭遇屈原是委屈、心寒和不甘的,所以为了继续追求美德、保持高洁、献身正道、追求正义,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他这样高傲、自洁、自省、自律、自爱、自尊、自强的品性足以担得起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敬仰和追悼。
对离骚的读后感篇7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对离骚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