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并不是复杂的事情,只有认真回顾观看的内容就好了,在记录观后感的时候,必须将自己的内心感悟做好抒发,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进步,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旧党员电影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旧党员电影观后感篇1
这是特意在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之际,在中国上映的一部关于马克思的传记片,《青年马克思》。
如果说拍好一部传记片的关键就是表现主人公与常人不同的地方,那么拍一部哲学家的传记片或许算得上是一件难事。因为大多数哲学家的生活似乎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加无聊。但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思考,但如何用形象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复杂抽象的思想无疑更是一个难题。但幸好马克思不一样,他从来不只是一个哲学家。
电影的刚开始,一群人在树林里捡柴火,却被士兵驱赶甚至杀害。其背景是1836年,在普鲁士因饥饿和无家可归使人们不得不违反林木管理条例,以谋得活下去的机会,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的有15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面对这种相当严峻的社会形势,普鲁士统治者却出台了一个更严厉的法案,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升格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
这也就造就了电影刚开始的画面,也是电影刚开始多次出现在马克思的梦境中始终困扰着他的心事。
面对这样的困境,马克思1842年10月在《莱茵报》上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立法机关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拾枯枝等习惯权利,而这也使得马克思失去了《莱茵报》的工作,变得穷困潦倒。
而恩格斯虽然是资本家的儿子,却深谙下层民众的艰难,写下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就在 《德法年鉴》 的报社里,这两个即将撼动世界的伟大人物,正式相遇了。
他们一见如故,擦出革命的火花。他们一起反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他们一起为革命事业奔走,他们一起起草正义者同盟的纲领,最终铸就了《共产党宣言》这一历久弥新的经典,开启了共产主义的未来。他们一起在世界革命史和思想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19世纪风起云涌的欧洲大陆,社会正酝酿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然而电影却没有将重点放在刻画战争的激烈与血腥上,而力图从人物激烈的语言中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形势的严峻和革命的波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导演也没有一味地将马克思刻画成一个救世主一般的人物,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面面俱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实在是太长了。因此电影的重点放在了从马克思与恩格相识相知以到共同完成《共产党宣言》这一历程中的细节,也说明了他的思想并不一开始就是成熟的,而始终跟着革命形势和自己学识的进步而发生着变化。
相比马克思始终熠熠生辉的思想,他的生活似乎又是那么枯燥乏味。他必须为一家人的生活而辛苦工作,为此,他不得不去请求一份抄写员的工作,却因为字迹潦草而被拒绝。为了加入正义者同盟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不得不请求既是朋友又是论敌的蒲鲁东加入却也被拒绝。如果不是贤内助燕妮和她的陪嫁佣人琳蘅一生的陪伴,如果没有恩格斯经济和思想上无条件的援助,也许马克思的伟大事业便要陷入一次又一次地危机之中。
这便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导演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把马克思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革命导师的位置,而是一步一步从他的生活和他的思想上刻画了他的努力。他也没有把马克思当作一个双脚离地只会空谈的哲学家,马克思从来都抗拒那些没有理论指导却只会空想的人,更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自己一生的目标。
是的,马克思很伟大,但他并不如教科书上所极力证明的那样,从来说什么都是对的。这部电影难能可贵地把青年马克思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也使得他从青年黑格尔派到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变化历程可见一斑。
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在21世纪,我们藉由这部电影,怀念马克思。
旧党员电影观后感篇2
“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请你们立刻离开”,影片结束后,这句话也依旧在我的耳边萦绕,这是每个守边人的信仰。
在新疆萨尔布拉克无人区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鸡声报晓,晨光熹微,一位白发苍苍、步伐坚定的老人,五十年如一日地带上他的干粮和收音机开始了一天的巡逻。萨尔布拉克草原100多平方公里山川上的每一株蒿草都记得他的脚步声,每一块石头上都印上了他的身影。52年来,他用一双比测量仪还准的双脚在边境线上丈量了18万公里,堵截越境牲畜数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上千人,管控区内没有发生一起涉外事件。他把自己像一棵树一样深深地种在了萨尔布拉克草原上,他就是魏大有,原型是“时代楷模”“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魏德友。
不畏困难,忠于职守
魏大有的守边生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当界河暴雨洪水冲岸,魏大有不畏权利,持枪命令怠慢失职的连长发放抗洪物资,才堵住了洪流,守住了国家的边界线。当境外军队翻土机犯边,魏大有举枪同对方五人对峙,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畏惧,用生命阻止异国进犯。作为新时代的测绘人员,更要立足本职,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攻克工作中的困难,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再上新台阶、为测绘行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淡泊名利,不计得失
边防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地窖子,骑马巡逻,魏大有夫妇俩52年来都没有任何一句怨言。魏大有的妻子刘小好两次因为执行任务流产,也没有动摇他们坚守边境线的信念。当161团兵二连的解散,上级为了照顾这个团队多年的辛苦,将其改为优裕的地方编制,而魏大有不想进城“享福”,找到团部力争留守边关。后来为了不耽误孩子读书,夫妻俩忍受骨肉分离之痛将孩子寄养在战友家,继续守在边境线上。反观当下,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要被名利禁锢双脚、冲昏头脑,而是要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尚的人生。
人生有限,奉献无涯
除了魏大有一家,还有为了抗洪守边而失去双腿的指导员、被洪水冲走年轻生命的花花、守边巡逻遭遇狼群袭击而牺牲的马忠诚,他们都把最好的青春甚至生命奉献给了边防。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奉献来衡量。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传承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坚信付出必有意义、奉献必有价值,为引领测绘行业向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旧党员电影观后感篇3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座丰碑,一种主义,一种精神,还是学生时代的一道必考题;有这样一个人,你只是常常与他在书本中见面,可他又与你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连,他,就是马克思。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x周年,200年前的今天,他出生在德国古城特里尔,几十年后,世界因他而改变。
?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描绘了26岁的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传奇相遇,以及二人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经过。
影片还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描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探索新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如何在当局的查禁和社会的阻力下探求真理,又是如何不畏权威、并扭转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最终团结了各地工人运动的代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纲领地位。
自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工人阶级也作为一个进步自觉的阶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他,认真,他不畏艰难,他胸怀崇高理想。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如果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就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初心和终极目标。
因此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龙”的传人。
旧党员电影观后感篇4
如果说党是一轮炽热的太阳,那我们就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在党阳光明媚照耀下的我们茁壮成长、竞相开放,如今我们的党风雨历程的走过了100年,100年来,再多的困难、再多的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总是脱颖而出,并且国家各方面都是在蒸蒸日上,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今年的疫情、香港的政治问题都无不是对我们国家的一种挑战,一些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想方设法的想污蔑我们。我们必须精诚团结,奋发有为。伴随我们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西方一些国家唱衰中国共产党,唱衰中国经济甚器尘上,我们决不能让他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在共产党走过来的这几十年里,从山河破碎到协商建国、从任人宰割到大国尊严、从贫穷落后到现在繁荣昌盛、从闭关锁国到开启改革开放的帆船,我们历经了千千万万的辛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未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强化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我们也要狠狠紧跟着党的步伐前进,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祝我们可爱的党100周年快乐,未来的路上我们一直伴随着您!
旧党员电影观后感篇5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众所周知,《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影片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之间只有一条河的距离,他们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他们只有400人却对外声称800人,这正是《八佰》片名的由来。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导演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影片一开始从逃兵的视角进入,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影片中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故事,是日本宣称三个小时让上海沦陷,攻破四行仓库。于是,英国人和日本人打下了赌,因为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所以他们有权接受。所有在租界的中国人,都跑出家门在围栏边观看这一场战争。童子军们正在积极的让人们捐赠食物、钱财、水和药品送到四行仓库内。很多的士兵都留下了东西寄回家乡,这是一场残忍的战争。日本人要用飞机重炮等重型武器来突破四行仓库,但是会避开租界。为什么要避开租界,因为租界里居住有其他国家的居民,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中国,别的国家只会看热闹,所以只有国家变得强大,人民才不会被欺凌。
片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战争打响了,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升起了国旗。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长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旧党员电影观后感篇6
一部电影,平实的语言,不多的台词,却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这是用中国志愿军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一段悲壮、感人的历史,这就是电影《金刚川》。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悲壮、豪迈、感人的故事,记录了在1953年抗美援朝末期,关于金刚川河流上的一座木桥所开展的金城战役。中国志愿军须在次日5点前横渡金刚川,保证6点前抵达金城主战场进行最后的决战,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保护好渡江的唯一通道——工兵桥。而在前进过程中美军为了阻击志愿军大部队挺进,全天候24小时轮番炸桥,两小时内向载重桥投下了700多枚炸弹,志愿军们毫不畏惧,用自己的生命撑起了工兵桥,保障了金刚川的水上通道,整部电影也就是围绕敌我双方炸桥、修桥的殊死较量展开的……
在影片中,最令人心痛的是张排长牺牲了,张排长满腹怒火,点燃箱子,吸引了美军的飞机,他的胳膊、腿炸断了,仍然顽强地爬到炮位,一个人完成了六个人的操作,以惊人的毅力把敌机打了下来,完成了最终的使命,光荣牺牲了,牺牲的画面定格了,像一面旗帜飘扬在战场上,像一面丰碑永远矗立在朝鲜的土地上,看到这一幕我泪流满面,心潮澎湃。
最后,志愿军渡过了金刚川,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也夺取得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的代价却是惨重的,沉痛的,无数志愿军战士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这片土地上!这一仗中国不仅打掉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也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中国终于以傲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电影中的那些画面深深地触动着我,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是无数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发奋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繁荣。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国家……电影结束了。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朝鲜看看,去金刚川看看,缅怀那些英烈,呼唤那些忠魂……
旧党员电影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