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可以记录个人在学习、工作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成长历程,通过事迹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通过实践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和理念时的坚定与决心,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先进农民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先进农民事迹篇1
xx,女,出生于1976年12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更是将自己的事业和农村结缘,全心全意为农村的致富贡献光与热。
勤劳致富创业
食用菌的发展:1999年xx嫁到婆家,最初,xx和公公婆婆一起打理他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但仅仅单一地种植蘑菇,土地利用率低,济效益低也不大好,xx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下决心改变现状。xx利用闲暇时间,走访农贸菜场、大型超市,深切感受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蔬菜,食用菌消费越来越受到青睐,诸如金针菇、草菇、姬菇这些饭桌上偶然出现的菜肴,美味却散发着一种稀缺之感。她明白应该开发新品种,于是南下北上深入各地学习,先后从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xxxx江南食用菌科研所、xxxx菌种研究所引进金针菇、草菇、猴头菇、绣针菇、姬菇等母种,潜心钻研,加上有丰富的食用菌技术出身的公公加以指点,xxx提升很快,对栽培技术了熟于心,果断地应用到食用菌的生产上,品种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市场从点到面,很快成为xx地区一家较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大户,也是朝阳集团的一大菌类供应商。为了使产品能够进驻商超,这位娇柔的女子转战江浙沪,面对形形色色的经销商,散发出一种勇敢、不怕输、不服输的气场,丈夫更是盛赞妻子“打下了半壁江山”。凭借着良好的品质和不断的推广,鸿山飞凤的菌类还销往常熟、苏州、太仓、上海等地,广受好评。作为食用菌的基本原料的棉籽壳,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种植后,棉花种植面积骤减,棉籽壳量少价高,xx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得出了菌料利用科学化的二项技术革新:一是采用玉米芯取代一定量的棉籽壳,既节约了原料成本50%,又缓解了棉籽壳原料紧缺的矛盾;二是菌料再利用,按照生产不同菌菇所需营养成分不同的要求,用生产过草菇后的下脚料经过消毒,继续配制生产平菇菌料,生产过平菇后的下脚料再利用作生产姬菇菌料,这样形成一料多用,综合利用的科学方法,大大地降低了生产原料成本,创出了一条降本增效的新路子。
灵芝生产基地:依托菌类栽培的成熟技术,20xx年xx新增了灵芝生产基地,位于海拔1500-1800米的安徽原生态山林地区,得天独厚的空气、温湿条件创造了适合灵芝生长的原木短椴木培养基质,所产的灵芝孢子籽粒大而饱满,表面光滑,内含物多,药用价值高,加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破壁技术,使得灵芝孢子粉的吸收率大大提高。20xx年5月,xx成功培育了北冬虫夏草这一珍稀的中草药,并以质优价廉、营养活性成分高而著称。事业需要创新,产品需要发展。多年的农村经验让xx深深知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技术和人才。20xx年,她与老公商量后一次性投资550多万元,新建生物农产品基地120亩、深加工厂房面积2xx0平方米,投资了现代生物农产品的生产、生化、监测和加工设备。除了北冬虫夏草、灵芝破壁孢子粉,更为惊讶的是xx一手打造的灵芝艺术盆景。灵芝,原是自然之神草而摄有日月之精华,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它能在家庭、酒店、办公室里大放光华。一帆风顺、五福临门、竹报平安、时来运转这些原本抽象又寓意美好的`词语,在xx的手中完全形象化了,犹如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这些姿态万千的灵芝艺术造型,都出自于的xx之手,好似一个艺术家就那么随性一画,寓意吉祥的万千世界就呈现在眼前了。
带领农户致富
邻里乡亲们看到xx一家的生意欣欣向荣,都过来“取经”。xx很实在,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悉数奉上,一有人遇上栽培技术难题,她就去“灭火”。“大家都不容易,多点收入生活也宽心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xx说。
她的基地不仅生产各类鲜菇,而且每年生产制作平菇、金针菇等菌种袋筒20万袋左右,其中一部分发往全镇及周边镇,也有发往更远的地方如浙江、苏北等。就鸿山街道而言,到她的基地购买袋筒的农户多达50户以上,袋筒发出后,xx还实行跟踪服务,上门为他们解决栽培技术的难关,帮助农户多出菇、出优菇,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部分的出路。因此该基地将制作栽培更多更好的菌种供应社会,供应农户,争取带出更多的农户走共同致富之路。
真心回馈社会
在丈夫眼里,过去的15年里中妻子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事无巨细,但从未有过怨言,当别人的妻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去逛街去购物去旅游去度假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或者穿梭在种植基地里,呵护着娇嫩的北冬虫夏草和灵芝;或者挨家挨户地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或者忙乎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总之,风里来雨里去,其中的万般辛苦让人倍感心疼。
xx的一个朋友则说:“认识她十来年了,一直是那么善良、真诚,乐于助人,有这样的朋友是一种幸福!”在朋友眼中,她很勤奋,对事业孜孜以求,有着大禹治水般的韧劲与魄力;她很淳朴,实实在在,从没有大唐霓裳羽衣般的华丽论调;她很本真,一言一行都源于内心,不掩饰不做作。
20xx年,xx被评为省级“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女能手;20xx年、20xx年公司分别被评为xx市、xx省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路走来,如果说是不懈追求、顽强进取的勇气成就了xx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农村工作者的梦想,那么作为女性,用真心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公益实践的点点滴滴也在深化着xx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作为鸿山首家农业产业示范户,xx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资助学。每年为150名妇女提供菌类植物的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带动周边农产75户。
先进农民事迹篇2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具有远大理想,出以坚定的信心,施以努力的奋斗,才有超人的成就。
这句话,对临泉县吕寨镇大成蔬菜交易市场创始人孙大成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他以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使大成蔬菜交易市场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脱颖而出,勇立潮头,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孙大成,现年35岁,大专文化,农民企业家,县劳动模范,县六、七届政协委员。20xx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市十佳农民经纪人。孙大成给人的印象是平易、儒雅、豁达、丝毫没有农民经纪人的架子。憨厚、耿直,犹如秋天的一株高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汉子,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些明智,一分刚毅,一片赤诚。他常说的一句话:“人要讲奉献,不能光想着自己”。自己就是这条信念,使他成为农民增收的“助力器”,成为“天下第一椒”远嫁他乡的“红娘”。20xx年以来,年均销售农副产品18万吨,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农民年均收入700多元。
1996年,孙大成带着土里刨金的渴望,带着众乡亲发家致富的期望,先后数次自费南下北上,寻求土里刨金的路子,当他历经磨难后,才发现反季节蔬菜是农民脱贫的方向,于是他带领乡亲致力延秋辣椒的发展,不论白天黑夜,风里雨里都滚爬在大棚里。起初,由于小大小闹,生产的延秋辣椒不仅货俏而价扬,亩均纯收入6000元,到1999年,由于大面积终止,使延秋辣椒卖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面对一袋袋堆积如山的延秋辣椒,孙大成起初不只所措,当辣椒成堆倒掉仍掉时,心如刀绞的孙大成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光调整结构远不能让农民兄弟奔小康,只有解决卖难问题,才能实现乡亲的小康梦。于是他再次到武汉,天津等农贸市场考察,创办蔬菜交易市场。让农民在小康路上毫无后顾之忧地奋力飞奔。
1999年底,孙大成拿出仅有的4万多元积蓄,又以房地产作抵押贷款30万元,创办了孙大成蔬菜交易所,并以月工资1000元的高薪聘请11名能说会道,有经济头脑的、有市场经验的农民奔赴武汉、天津、长春、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当地农民找婆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交易市场成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本的积累如山的400多吨延秋辣椒销售一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民增收。由于孙大成蔬菜交易市场的创办,彻底解决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后顾之忧,强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反季节大棚蔬菜的发展。20xx年,拥有5.1万亩耕地的吕寨镇发展延秋辣椒2万亩,纯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而周边滑集、土坡、及阜南县的'会龙乡等乡镇看到吕寨辣椒的经济效益,纷纷发展起延秋辣椒,总面积达20万亩,并以孙大成蔬菜交易市场为依托,将产品纷纷远销他乡。
到20xx年,孙大成蔬菜交易市场已发展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仓储12个,总储量达240吨,建立分站12个,共拥有员工36名,拥有各种运输车辆61辆,其中大型集装箱车辆40多辆。并与武汉、长沙、兰州、西宁、哈尔滨等17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20xx年共销售西瓜23000多吨,延秋辣椒47000吨等,分别占本地总产量的62%、76%。20xx年底孙大成蔬菜交易市场与哈尔滨农贸市场合作,将部分延秋辣椒运出塞外,远销俄罗斯赚外汇。此外,该交易市场于20xx年5月份购置4台电脑,与省农网信息中心联网,实现农副产品网上销售,去年经农网对外销售西瓜1000多吨,延秋辣椒10000多整吨。
目前,孙大成蔬菜交易现场+基地+农户的经济体制,已深得人心,该体制以市场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建立稳定的西瓜、延秋辣椒购销活动,同当地农民签订1.5万亩延秋辣椒购销合同,实行青椒1.2元/公斤,红椒1.8元/公斤的保护价。使广大农民避开市场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积极效益,有国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彻底告别了沿袭数千年的“麦茬豆、豆茬麦”的种植模式,让小――西瓜――延秋辣椒――一年三熟制的晒地遍地开花。
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20xx年孙大成还投资3.6万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20xx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在全镇迅速推广,得到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同时20xx年获国家公认,使“吕大寨”牌农副产品挂牌上市,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青睐,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不论承认与否,孙大成这个名字已经和本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在吕寨、滑集、土坡及阜南县的会龙、赵集等地,不知道孙大成的人不多,不佩服孙大成的人也少有,而在武汉、天津等10多个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上,知道孙大成的人也不少。
孙大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为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做出着突出贡献的农民,他的更多、更主要的内容是为农民增收奉献一切,而只有站在“志圆农民小康梦”的高度上,才能认识到这位杰出人才的全部底蕴。
先进农民事迹篇3
2012年10月,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在路阳镇文武村正式挂牌成立。老板付小军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小伙,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年初回到家乡创业,他希望通过创业开启致富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一点贡献。
目前,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投资额已达600余万,占地6700平方米,先后招纳30余人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对象是返乡农民工。养殖场主要引进沃尔多原种猪,年出栏种猪3000头。在经营过程中,付小军面临许多问题,他讲道在场地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除了常规圈舍,在绿化方面,由于树种、草源的缺乏导致绿化覆盖面还不够;在管理上还缺乏经验,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到自己办企业,身份的转换可能在一时间还适应不了,在经营理念上还有待学习;由于养殖厂规模大,引进的原种猪价格贵,到目前,付小军已经投入600余万元资金,资金周转存在不小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付小军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在自身努力和路阳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帮助下,逐步解决了这些困难。
付小军曾经也是一名打工者,知道打工者最看重什么,所以养殖场在劳动用工方面特别注重。养猪场从四方面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资双方的权利;二是劳动强度与工资成正比,保障员工应有的工资待遇;三是经常开展业余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快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四是开展知识讲座,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何昌元是文武村1组的村民,也是养殖场的一名员工。47岁的何昌元有一位82岁高龄的父亲,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在读的孩子。他家在当地属于特别贫困的家庭,也被纳入农村低保户中,但是补助金对于这个家庭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现状。付小军在了解何昌元家庭后,主动安排了何昌元和他的妻子朱文银在养殖场工作,考虑到朱文银的身体状况,特别给她安排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何昌元和妻子都在家乡工作,不仅照顾到了年迈的父亲,也挣到了两个孩子的学杂费,虽然何昌元一家并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通过路阳镇党委政府和付小军的帮助,他们一家不再像从前那样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何昌元一家都十分感谢路阳镇党委政府和付小军,在工作中表现特别积极,脏活苦活都是第一个抢着去做。养殖场的员工和乡亲们都十分喜爱这位老板,在付小军帮助何昌元一家这件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年轻小伙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也看到了未来企业家的影子。
先进农民事迹篇4
刘玉波,男,中共党员,1981年6月出生于沂蒙山革命老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2000年选择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抚顺开始“回收废旧物品”等工作,经过拼搏努力不懈奋斗,2010年创办了民营企业——抚顺德恒矿山机械有限公司,并落户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会元乡马金村八组,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创业标兵,带动附近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就业达到210人,推动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和创业创新。
回首一路创业走来,刘玉波洒下一路辛勤汗水,也印下了不懈跋涉的坚强身影。他说:“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红嫂精神”和抚顺的“雷锋精神”带给他创业创新不竭的力量。创业初始,他从社会上认为最低端的“收破烂”做起,穿梭于旧货市场和街巷间,冬夏骑着一辆 “倒骑驴”,日夜兼程践行他的“创业行动”。他并不“单一创业”,而是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不惧脏苦、践行初心。那段时间,身边的人说他“白天扛着太阳东奔西走,晚上背着月亮南北忙碌。破烂儿照收,杂活照干,还开过废品收购站,包过跑线小客车,买过“半截子”运货,还给人搬过砖,挖过泥。为了创业、兴业,刘玉波言出心声,只践行三个字:干!干!!干!!!
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了2010年,刘玉波通过不懈的创业拼搏,经与家人研究,刘玉波最终选定在雷锋精神发祥地抚顺农村广阔天地干一番“大事业”——创办了抚顺德恒矿山机械有限公司,一家民营企业落地,圆了创业梦想,引领农民工兄弟走上致富之路。
刘玉波同志在农民工群体中知名度很高,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创业标兵、创业带头人,还被推选为抚顺市中小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抚顺市山东商会副会长等。源于沂蒙山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还有“雷锋城”良好风尚的熏陶,刘玉波带出了一支立志向上的农民工团队,创办的企业重合同守信誉,被授予“中国合作零风险单位”等荣誉。
他在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报告会上介绍创业体会时说:“一是创业要树立执着精神,看准了方向和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二是创业要勇于攀登高峰,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挺起腰板过难关,冲过去了就是胜利者!”
刘玉波事业成功,家庭也美满幸福。其爱人陈纪云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上进积极,与他携手创业,同甘共苦,面对爱人的坚决支持,刘玉波真诚地说:“我们家是两个共同创业的农民工,‘军功章’各有一半。”刚过去的国庆、中秋之日,夫妇二人为祖国庆生,为家庭祝福。同时,刘玉波表示,立志带领身边的农民工兄弟,把家乡抚顺建设得更加有“福”又“顺”!
先进农民事迹篇5
游淑芬,来自平和县秀峰乡秀峰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爱人、我,一个活泼懂事的女儿还有公公婆婆。她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二十多年来,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丈夫爱岗敬业,女儿懂事好学,公公婆婆勤劳善良,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身为人妻、人母和人媳,游淑芬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孝顺和勤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关心体贴丈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为了让丈夫能安心工作,平日里,游淑芬会主动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务,同时协助丈夫管理好家里种植的蜜柚和几亩水田。每逢农忙时,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我倍感欣慰。孝敬老人长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对于家里的老人长辈我都能尽责尽孝,每当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游淑芬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只要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游淑芬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她一直主张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作进取来共同发家致富。她的丈夫是乡社事办主任,工作非常积极努力,严肃、敬业、奉献是群众对他的评价。由于工作比较繁忙,丈夫照顾家庭的精力相对较少,但游淑芬并不埋怨他,看到丈夫为村民办实事,看到周围的村民一个个富裕起来,她的心里也非常骄傲,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喜悦和幸福。对于丈夫的工作,她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为丈夫能够有机会为村民服务而感到荣幸,希望她的支持能成为他努力工作的动力,也希望她的默默付出,能使得他把工作做得更优秀、实在。虽然丈夫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在家,都会主动地帮游淑芬,承担起丈夫在家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等大事小事,他总会主动与游淑芬商量,互相配合,很少因生活琐事而吵架,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游淑芬育有一女,说起女儿,是游淑芬和丈夫最大的骄傲。女儿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我。现在女儿正在上高二,立志向一本、二本冲刺。虽然女儿在家的时间少了,但是在外的她总是常打电话回来提醒游淑芬和丈夫注意身体,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他们。看到孩子如此孝顺,自己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乡邻们有时会问起游淑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游淑芬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而且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时哪怕再苦再累,游淑芬也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争取做到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孩子要付出许多,但是也可以获得许多幸福。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他们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游淑芬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游淑芬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她的努力也让她收获了幸福和温暖。愿每一天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先进农民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