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的教案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通过设计吸引人的教学活动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使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具,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说木叶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说木叶的教案7篇

说木叶的教案篇1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林庚简介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xx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二、阅读方略

体味语??

所谓体味语言,就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来体会、琢磨和分析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属于形式范畴。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体味语言,如从主题思想、情感变化、意境特征来体味语言;还可从表达的需要来体味语言,如从思路安排、结构转承、情节连缀的角度,从形象刻画和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从修辞方式的使用的'角度来体味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又因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在解读它的表层意义时又可能需要联想和挖掘它的潜在意义;所以,体味语言的水平的高低,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

如何去体味语言,切入点必须选好,切入点的把握同样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把握整体关系体味语言,不要就词论词、依句说句,要从作品的整体关系上去理解某些词语的意义,如文章中的文眼、领起句、过渡句和收束句中的关键词以及文中被反复强调和渲染的词语等;把握不同角度体味语言,可以从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等方面去体味;把握两个层次体味语言,两个层次指表层和深层,要从词语的上下文语境里由表层意义入手,去琢磨言外之意,分析深层意义。

体味语言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单位中进行词语与句子的理解训练。既可借助词语内语素、词语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意义推断和确认,也可从句和篇的关系来分析。词语和句子这两种语言单位的意义理解都强调在语境中完成。

体味语言的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特点的把握上去进行,使学生明白既要注意语言的静态意义,还要注意语言的动态意义;既要注意语言表层信息的分析,还要注意深入捕捉语言的潜在信息。要注意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也可以从文学作品的构成方面去进行训练,要能从内容(题材、主题、情感、意境)和形式(形象、结构、情节、技巧、风格)与语言的联系中体味和分析语言。

总之,语言的体味,尤其是琢磨其意外之意,去更深地探究语言的深层意义,进而去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真实意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唯有在平时阅读中注重思考,勤加训练,才能做得更好。

说木叶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Ⅱ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

..

一个落叶的因素。

.....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

(表格见学生导学案)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含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诗歌的关键。

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三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种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多媒体投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相看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李冶《送韩揆之江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重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说木叶的教案篇3

教学目的: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

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

齐己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诗一:咏柳诗二:垂柳

贺知章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总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说木叶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 《九歌》 2.谢庄 《月赋》 3.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 《渡 河北》 5.萧纲 《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 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 4.叶落依枝 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说木叶的教案篇5

林庚(1910—20xx),字静希。原籍福州,生于北京。诗人、学者、文学史家。著有《林庚诗选》《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等。

背景资料

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

相关链接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木叶”是中国古诗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本文就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寒砧()万应锭()言筌()窸()福?)

柳恽()徕服()桅杆()沈佺期()

二、词语解释

洗练:

绵密:

疏朗:

言筌:

疏朗:

一字千金:

三、文意理解

(一)快速浏览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出文章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二)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阅读文章1~3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第1段列举谢庄、陆厥、王褒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2.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见“树”和“叶”?用第2段中的哪句话回答合适?还可以用第5段中的'哪些原句回答?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落木”呢?(用第3段原文中的话回答)

(四)阅读文章4~6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季节?

2.“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3.第5段引申出了什么问题?

四、试找出描写“月(婵娟)”“酒(醉)”“菊(黄花)”“夕阳(落日、斜阳)”“雁”等字的古诗文名句。并分析其在诗句中暗含的意义。(每种意象至少5句)

1.月(婵娟)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永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人

2.酒(醉)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酒抒离情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情山水之乐

3.夕阳(落日)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离别的不舍

4.雁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怀人、羁旅之愁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思念友人

5.菊(黄花)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高洁、脱俗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孤寂、憔悴、感伤

霍大香

说木叶的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这个问题是全文的关键,也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品味关键语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认真朗读一遍课文,提出自己最困惑、最弄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写成了“落叶”

可不可以呢??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解读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林庚(1910—20xx)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词语积累

①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②灼灼:形容明亮。

③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④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⑤冉冉: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⑥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木”暗示的颜色性,使“木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

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2.思考:“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这句话怎么理解?

剖析: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都是明净爽朗的深秋季节。而“木叶”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让人想到秋的萧瑟,它不是饱满的,而是干枯的;它不是欢快的,而是惆怅的;它不是昂扬的,而是失落的。悲秋之人,无不对“木叶”感慨不已。

3.理解重点句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明确:“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过,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萧索、冷落

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5.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6.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课件展示:诗词与表达情感连线。

五、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文章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2.比较分析,说理透彻。

认识内部规律,需要敏锐的艺术眼光和严谨的思维逻辑。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让“木叶”的艺术魅力跃然纸上。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

3.引用诗词名句,旁征博引。

课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

六、板书:

课堂总结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有了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七、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性小论文。

说木叶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四)拓展延伸(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阳、杜鹃、燕子等等。)

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

3.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燕:侯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五)总结全文: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说木叶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说历史的演讲稿7篇

说自信的演讲稿通用7篇

演讲说礼仪的演讲稿优秀7篇

说读书的演讲稿推荐7篇

演讲说礼仪的演讲稿推荐7篇

说青春的演讲稿优秀7篇

说未来的演讲稿模板7篇

说青春的演讲稿最新7篇

说读书的演讲稿优秀7篇

说修养的演讲稿7篇

说木叶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241